《鲜花大道》的生命韧性
一口气读完吕不二的《鲜花大道》,感触颇多。书中故事以家庭为核心展开叙述,其中的小人物生活庸常甚至荒诞,情感撕裂而压抑,质朴细腻的描写,充满了乡土气息又不失现代感。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却给人以纪实文学之感。《鲜花大道》以十二篇小说串联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的变化与重组,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社会生态图景,身处社会变迁中的人既困惑而焦灼,同时又呈现出极强的生命韧性。由于这是本短篇小说集,对人物形象刻画比较单薄,对城乡割裂、生育养老等社会问题的揭示也难以深入。
《鲜花大道》中,大多数家庭是破碎不完整的。《两个妈妈》《寻找张顶天》《好爸爸坏爸爸》等篇目中,主人公因父母离婚或早逝、母亲外出打工或改嫁,童年缺失关爱,成年后生活也受影响。《肖红女士》中,肖红因丈夫出轨而报复性出轨,最终离婚,女儿因缺乏关爱成为问题少女;《回家》与《垂垂老矣》中,父亲在城市工作,母亲进城后不适应生活。
这些家庭虽物质条件并不贫乏,却各有问题,这并非偶然,而是当下家庭的一些状态。前些年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攀升,而结婚率和生育率则不断下降,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碎片化。经济转型期的城乡割裂、传统伦理的瓦解、生存压力的挤压,共同导致了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城乡割裂为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因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难以扎根,家庭成员分离,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愈发普遍。这种深刻的社会现实变化,极大地冲击了家庭。而身处其中的个人,宛如洪流中的一叶扁舟,难以驾驭自身命运。作者小说中的家庭变故,正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写照。
在《鲜花大道》中,生育、工作和养老是许多人物面临的三大困境。对于进城打工者而言,生育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收入有限和工作的不确定性,他们在城市中难以为子女提供稳定教育环境,而农村教育条件有限,“留守儿童”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心理阴影。《两个妈妈》中,女主人公王芳童年被寄养在姥姥家,婚后生育也需要婆婆帮助;《李阿姨的退休生活》展现了城市“带小孩”的典型:小两口工作繁忙,无力雇佣保姆,老人被迫成为保姆,与老伴长期分居,彼此之间因为生活习惯和观念不同而矛盾不断。
工作是生存基础,但底层劳动者面临艰辛和不稳定。《寻找张顶天》中,李小民回忆发小张顶天在外打拼的不易,自己则失业在家,焦虑不安;《肖红女士》中,女主角肖红婚后经营家具店,但婚姻破裂后,店铺倒闭,晚年再次艰难创业。书中还有多人因意外事故失去生命,在城市中扎根并维持正常生活,对多数务工人员来说是难以企及的梦想。
养老问题是社会话题。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养老模式逐渐瓦解,而新模式尚未健全。《鲜花大道》中,农村老人在子女离家和去世后,只能独自生活,这种情况在当下农村非常普遍。《回家》与《垂垂老矣》中的父亲虽衣食无忧,但老伴早逝,行动不便,子女忙于工作,老人内心倍感孤寂。当下社会结婚率、出生率偏低,离婚率高,生育和养老成为社会问题。《礼记》中“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至今仍未完全实现,仍需健全的社会制度来保障。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生产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仅用几十年便走完西方数百年的城市化道路,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城乡割裂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和心理层面。农村衰落与城市扩张,使得农村文化被边缘化,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身份认同困境。他们既无法融入城市,也无法回到过去的乡村生活,这种撕裂导致精神上的迷茫和孤独。
《鲜花大道》中,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老人与村庄被边缘化,最终她与大树一同成为传统的符号。《一个拒绝说话的人》采用倒叙手法,展现主人公大海从少年到中年的生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以农业为根基,人与土地紧密相连,形成稳定定居生活和“熟人社会”,依赖“礼治”而非“法治”。然而,近现代以来,传统“乡土性”社会被瓦解,传统伦理体现在家庭关系弱化和道德观念相对化。在经济利益和社会竞争压力下,传统家庭责任和伦理义务被淡化,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占据上风,带来了家庭矛盾、代际冲突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加强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伦理和价值体系。
社会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作者笔下的普通人虽有困惑和焦灼,但展现出极强的生命韧性,努力而认真地活着。当父母离异、亲人离散、故乡消逝成为时代的注脚时,书中人物却在创伤记忆中重建了精神家园。
《两个妈妈》中,王芳为避免寄人篱下,在中学时住进男朋友家。成为母亲后,她努力联系母亲,渴望获得支持,以弥补童年缺失的母爱。《一个拒绝说话的人》中,大海虽独居,但远在国外的兄长为他提供生活保障,邻居也给予包容和照顾。《肖红女士》中,肖红敢于对男权社会说不,捍卫独立自由,临近晚年继续创业,令人敬佩。《咫尺》中,李俊对楼上陌生女人的生活充满好奇,但给予尊重、理解和关怀。《回家》中,王军对生活难以自理的妻子不离不弃,对父亲和女儿竭尽全力照顾。《好爸爸坏爸爸》中,李小民对自己的情绪失控不断自责、反思与和解,努力成为好爸爸。
最后,我理解了书名的寓意:那条被野花覆盖的沟渠,曾经是放羊娃们的童年乐园,但它孕育了今天的城市,并且依旧生机勃勃,它期待着人们的回归。《鲜花大道》是一曲生命韧性的赞歌。正如《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所说:“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吕不二的《鲜花大道》,则是献给那些从乡村走向城市、渐行渐远的故乡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