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首届蛮话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中国最难懂方言”如何走出传承困境
来源:文汇报 | 吴金娇   2025年03月24日07:06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陶寰(右)作主题研究报告。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及龙港市,有一种名为“蛮话”的方言,被称为“全中国最难懂的方言”,是瓯越文化研究的活化石。然而,这一语言明珠眼下正面临代际传承断层风险。有统计显示,我国使用蛮话的约40万人。然而,在蛮话方言区,完全掌握蛮话方言的90后约18%,200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中,听不懂蛮话方言的人口已达14%。如何传承与保护蛮话方言与文化?前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首届蛮话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语言学、文化学研究专家齐聚一堂,追溯这一方言的来源与演变,同时提出传音守脉的新路径。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陶寰2005年夏天首次接触蛮话。当时他很好奇:为什么一个偏于海隅的小方言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论,吸引这么多方言学家的关注?于是,他带着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后续还主编了《蛮话词典》一书。没想到,与蛮话走得越近,陶寰就愈发沉迷于这一方言背后的文化。

根据陶寰的研究,吴闽语的成分在蛮话中正好各占一半。简单来说,就是蛮话的“父亲是闽东语,母亲是温州话。”陶寰认为,蛮话研究保护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的融合性。蛮话地区的文化融合了浙闽两地的各种要素。比如,蛮话地区的民间信仰中,既有妈祖(林默娘)、陈十四娘娘(陈靖姑)、白马爷(闽越王之子,水神)这样的福建籍神道,又有杨老爷(杨精义)这样的温州籍神道。

“保护蛮话,传承文化,既是对地方方言生态的保护,也是对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一种保护。”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康化教授认为,蛮话已成为一种濒消型方言。“我的母语就是蛮话,但到了我的孩子辈,他们能够听懂、会说的人数已经寥寥。”因此,加大蛮话方言保护、传承力度至关重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与容器,是地方文化的培养液、也是营养液,是文化生态资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赵日新感慨,一旦一地方言消失,实际就意味着“人类将失去不可复得的语言样品、可再生的文化基因和记忆”。在他看来,当下抢救方言和地方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蛮话的活化保存。比如,可建立多模态的动态蛮话语料研究库,让蛮话“进校园”,在高校培养方言研究人才等。

事实上,目前已有浙江当地部分学校通过开发《蛮话方言教学课本》推动蛮话走进中小学。龙港市姜立夫学校教师吴萍萍介绍,蛮话作为口耳相传的方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艺术作品,涵盖童谣、俗语、民间故事等,其中以蛮话童话的数量和种类最多。从教学来看,在方言教学课本中,蛮话童谣最受学生欢迎。目前,学校不仅将童谣章节搬进课本,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制作视频、音频、互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蛮话的热情。

“情感认同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至关重要。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方言,还应该在课余时间用蛮话交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郑土有认为,方言在年轻一代中的断层现象,也启发方言传承工作需要结合青年口味、青年眼光,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蛮话文化。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共苍南县委宣传部、上海蛮话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