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 洋芋》创作谈:以薯为镜,照见山河与人间
在我幼年时,洋芋挽救了我的生命。长大成人后,家里的油盐酱醋、生活用品,一切费用都来自洋芋。因此,在我的生命中,母亲和洋芋是同样重要,她们如同我生命中的两位母亲,一个赐于了我生命,一个哺育我长大。
洋芋的适应性很强,首先它不拣嫌地茬,这样就给大面积种植提供了方便。它可以在麦地茬、玉米茬、豌豆茬,荞麦茬种,还可以重洋芋地种,也可以在荒地(没犁的地)里种。它不像麦子、胡麻、豌豆那么矫情,必须在松软的土地里种。我终于懂得,为什么西吉人要把洋芋称作“命根子”、“救命粮”、“金蛋蛋”。在这颗星球上,总有些事物看似平凡却关乎生死,总有些存在沉默无言却滋养文明。当我们的笔触真正触碰到生活的肌理时,那些被忽视的温暖与坚韧,终将在文字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因为我自己之前有不知多少代人在西吉这片热土生存,将来也还会有更多的人在这片土地生存繁衍,“洋芋”是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块茎作物,曾经被称作“命根子”、“救命粮”、“金蛋蛋”。我出生在这块土地,享受了这块土地带给的欢欣与苦乐,在泥土里摸爬滚打半生,“洋芋”承载了我生命太多的故事。于是我选择用洋芋作为创作的切口。这颗被称作"土豆""马铃薯"的褐色植物,实则是天地间最诚实的存在——它从不因生长在贫瘠土地而自惭形秽,也不因深埋地下而妄自菲薄。当我的指尖抚过它布满沟壑的表皮时,触摸到的是西吉人用皱纹刻写的战天斗地的生存史诗。写作过程中,我刻意让文字沾染泥土气息。清晨带露水的洋芋地、煤油灯下切洋芋丝的声响、铁锅里翻腾的油花,这些细节构成了具体的生活场景域。当描述母亲用洋芋糊喂养婴儿时,油锅里焦糊的香气仿佛穿透纸页扑面而来;当记述秋日挖洋芋的辛劳时,锄头撞击土坷垃的脆响在耳畔隆隆作响。这种具象化的书写,旨在让读者在舌尖与心口同时感受生命的厚重与不易。洋芋既是食物,更是精神的图腾。文中反复出现的"眼睛"意象,既指洋芋发芽的生命力,也隐喻着西吉人面对困境时始终睁亮的眼睛。那些被霜冻打磨得黝黑的洋芋,经过母亲的掌心焐热,变成了婴儿嘴里的乳汁;那些被烈日晒干的洋芋片,经岁月窖藏后,化作游子归乡时的乡愁解药。这种转化过程,恰似黄土地上的生命轮回。当化肥袋取代了粪堆,机械播种机碾过传统垄沟,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创举的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步步推进。而我仍固执地描摹着人工点种的身影——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里,藏着农耕文明最原始的密码。通过记录洋芋从育种到储藏的完整生命周期,我希望呈现的不仅是某种作物的生长史,更是一个民族与土地相依为命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