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作品《流转》改稿会在京举行
3月24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作品《流转》改稿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188金宝搏自信推荐委员会副主席梁鸿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北京作协副主席张莉,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作为专家出席。本书作者王清平,责编田一秀以及作家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孙吉民,编辑原文竹、胡博远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作家出版社总经理王松主持。
王清平于2019年开始创作《流转》,2021年完成,当年被列为江苏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2022年在《钟山》长篇小说专号发表,并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全书共计13章,约25万字。小说以牛毛山下两代农民的现实生活为背景,真实再现第二代农民马大成和牛艳红等人在城乡之间流转创业的曲折经历,集中展现他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分别作出的不同艰难选择。通过他们在土地与财富、城与乡、尊严与生存、恩与怨、爱与仇之间的激烈斗争,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民思想的嬗变。
梁鸿鹰从主题深化、情节架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四个方面对作品提出了修改建议。他指出,小说主要情节围绕着土地流转和城镇化进程当中发生的变化展开,可以进一步挖掘在这种条件下,这些变化对人物的价值观和性格以及思想深处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深入探讨人物角色在面对城市繁华和乡村困境的时候,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选择如何体现他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对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思考,让主题更集中”。 在情节设置上,一些前后因果关系过于简单,重要和关键之处略显突兀,可以考虑增加铺垫与伏笔,使故事完整丰满。主要人物马大成的塑造应当增强人物感情的复杂性,面对城乡抉择当中的心理变化也要考虑再细化。
张莉谈到,《流转》不仅仅是土地的流转,还是人的流转、情感的流转、观念的流转,在这样的题目之下,在山乡巨变的背景之下,变动中的人和事是关注的重点。“需要呈现并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变、怎么变、变了没有?小说目前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张莉建议,要多一些笔墨放在书写乡村的变化,以及农民工个体命运与乡土之间的关系。小说整体已经非常饱满,很多事件情节需注意尽量不要有堆叠之感,让文本扁平化,以人物刻画带动故事发展是可供选择的言说模式。
从小说结构上,李蔚超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建议。她认为第一章可以采用倒序的时间顺序。后面章节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比如交叉人物叙事,使文本相对丰满,角度多元开阔。同时她提到,小说中一些重要情节可以更深入地加大笔墨书写,细小事件简要带过,使整体达到平衡有序的理想状态。
王松在总结发言中说到,感谢专家对《流转》这部作品做出的认真细致的审阅和评析,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提出了极具价值的修改建议,不仅帮助我们发现了作品当中的问题,也指明了作品进一步改善的方向。
聆听了改稿会上专家们的审读建议,王清平倍受鼓舞,对作品的后续修改有了很大启发。他表示一定严格按照专家们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认真对照修改,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让《流转》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检验,“同时我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做人民的好学生,力争创作出更满意、更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