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优势彰显 局限待破——2024年江苏报告文学创作综述
来源:《江苏作家》 | 妥东   2025年03月27日09:16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也是新时代中国持续奋进的一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江苏报告文学创作继续扬帆前行,乘势而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部作品获得奖励。章剑华的长篇报告文学《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入选2024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荣登2024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推荐榜单;丁捷的长篇报告文学《望洋惊叹:南黄海洋口港的前世今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被推选为2024年“国家级优秀海洋图书”;徐向林的长篇报告文学《青春火焰蓝:来自盐城市消防救援支队西环路特勤站的报告》获第五届“志愿文学”奖一等奖;孟献国的报告文学《洋河湾》获第六届奔流文学奖。

2024年,江苏报告文学创作在题材、风格与创作群体等方面呈现出丰富的样态,彰显出文学苏军在报告文学领域蓬勃发展的创新活力与深厚的思想底蕴。总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行业成果明显

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素质过硬的报告文学创作队伍,是江苏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在公安、电力、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江苏报告文学均有创作实力出色的代表性作家。本年度,电力行业先后有两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出版。第一部是由长期从事电网工作的电力作家张俊、缪红芹、包玉树、汪奕彤等参与写作的《光明之路》。这部作品集结了行业内优秀的报告文学力量,通过11个篇章,以近40万字的篇幅,深入展现了江苏电力行业在能源转型进程中的积极作为,堪称行业报告的典型范例。《光明之路》的书写,不仅厘清了新时代江苏电力行业发展的脉络,更凸显了电力行业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展现了报告文学记录时代进程、呈现时代发展的重要功能。此外,由张茂龙、缪虹晴合著的报告文学作品《五峰山变奏曲》,围绕江苏“北电南送”工程面临的江水阻隔、已有过江通道不足、建设条件受限及交流电网趋于饱和等问题,讲述了以王之伟为代表的江苏电力人,将镇江五峰山220千伏输电线路交流改直流的创举,生动地展现了国网江苏电力团队突破技术瓶颈,攻坚克难,实现发明创新,建成我国首个世界输送容量最大的“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的宏伟历程及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示范意义,彰显了江苏电网建设者朴实能干的风采与信念。

在医疗卫生行业,本年度则以吴月华的《乡村医生》为代表。吴月华的长篇纪实文学《乡村医生》,以南京市高淳区和徐州市丰县等地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困局等为背景,讲述了四代乡村医生的工作、生活及成长经历,刻画了乡村医生的群体形象,再现了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和国民健康保障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了新时代中国乡村医生的精神气质与责任担当。

二、题材丰富多元

202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江苏报告文学作家始终秉持着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精神,于时代迅猛发展的浪潮中,在人民丰富多元的生活实践里,不断深耕创作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立足时代发展、关注人民生活的佳作、力作。他们以笔为弦,深情讴歌时代的进步,真切表达人民的愿望。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前沿,还是社会变革的基层,都能看到他们深入中国社会、挖掘中国故事的身影,用文字展现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的力量。这些优秀的主题书写,为江苏文学创作的丰富性与创新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文学苏军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且独特的贡献。

章剑华的《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通过对中国天文事业发展历程的书写,深刻揭示了科学进步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紧密联系。作品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文事业的筚路蓝缕,到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再到新时代的跨越腾飞,全方位、深层次地记录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轨迹,生动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就其艺术性与思想性而言,《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无疑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魅力的佳作,它让读者在了解天文知识、感受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能从理论层面体悟中国天文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时代意义。

关注社会现实,深入社会基层,以生动详实的采访、记录呈现新时代基层群体,并为其著书立传,也是江苏报告文学的特色。当然,更多意义上,它其实也是报告文学自身的传统。报告文学这一因现代新闻媒体而诞生的新兴文体,因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而确立其特殊的艺术价值。这种直面现实、关注现实的特点,促使报告文学不断与时代、与人民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始终立足于人民生活,讲述那些隐匿在岁月褶皱里的温情篇章。

周淑娟、何圭襄的《大河奋楫》书写运河儿女的生活,关注到乱针绣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作品将现代精神、个人奋斗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通过对传承者故事的讲述,深入挖掘乱针绣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这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不仅丰富了报告文学的题材内涵,更体现了作家对文化使命、文化传统的坚守与担当。在题材方面,王向明的《沿湖渔光》有着与《大河奋楫》相近的呈现。不过,《沿湖渔光》关注的角度更多集中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渔花子村”局面的生活变化,以及其对邵伯湖生态的影响。作品通过对沿湖村带头人刘德宝的故事挖掘,生动展现了邵伯湖岸边的沿湖村在新时代中国所发生的山乡巨变。

尤国勋的长篇报告文学《长风破浪:一个县发改委主任的2000天》以江苏射阳县发改委主任的第一视角,观照当代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奋斗历程。作品聚焦基层发改委工作的经验,以自传的笔法,通过其2000天的工作、生活历程,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县级生态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问题、经验,将射阳县的发展经历和当地人民的奋斗精神生动地叙录出来,展现了江苏报告文学关注社会基层、呈现时代风貌的良好传统。

邹雷的《燃烧的生命》以细腻的笔法,凸显出“人在时代中成长”的历史主题。作品以27万字的篇幅讲述南京人余庭虎的人生轨迹,成功跳出单纯人物传记的框架,将个体命运置于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宏大背景下。王向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沿湖渔光》,同样是一部兼具纪实深度与文学温度的作品。《沿湖渔光》以江苏省扬州市邵伯湖畔的沿湖村为背景,通过记录渔村三十余年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交织的现代化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留下鲜活的地方志,更以“渔光”隐喻时代进程中普通人的希望与坚守。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为乡村振兴的书写提供可借鉴的叙事框架,即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同时激活其内生动力。唐红生的《续写“老方葡萄”甜蜜篇章记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方应明》、景民的《俺村的贴心人》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此外,关注基层民警、挖掘红色故事的创作,如袁杰的《和平桥上“枫”景秀》、李志石的《南坎,抗战史上有你》、孟献国的《李征明的家与国》等作品,也是展现基层生活、书写时代故事的优秀佳作。

三、风格特色鲜明

就艺术性而言,2024年江苏报告文学创作也有新的探索与收获。我们知道,报告文学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在于,报告文学始终要面对非虚构的文体规定性,这意味着,报告文学创作不可能像诗歌、小说那样,借助丰富的艺术想象与虚构来面对、刻画、塑造它所直面的文学对象。报告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性”,也即报告性。这意味着它不能对材料随意裁切、剪辑。不过,这也并不是说报告文学的选择是窄化的,恰恰相反,报告文学在确保其真实性的同时,同样可以追求其文学性、思想性。江苏报告文学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报告文学界脱颖而出,创作主体性占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江苏的报告文学创作始终坚守文学性与真实性,倡导二者的融合。这是江苏报告文学好看,也耐看的一个重要原因。2024年,江苏报告文学创作依然坚守着这个优良的传统。陈正荣的《扬子江传》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维度,以188体育官方ios的笔法追溯扬子江的千古源流,展现奔腾岁月中的扬子江畔的地理风貌、生态变迁,以及托江而生的诗词歌赋、民俗风情。邹雷《燃烧的生命》虽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基础,但在叙事结构、语言表达和细节刻画上却也巧妙地借鉴了小说笔法,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吴月华的《乡村医生》妙用188体育官方ios笔法,以灵动的文字描绘四代村医努力奋斗、相互传承的生动故事,使作品兼具真实性与文学美感,让读者在了解人物故事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在刻画历史人物方面,吴振宇的《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是本年度的重要收获,作品以“毗陵我里”为主线,由乌台诗案切入,用“乡缘”“乡寻”“乡聚”“乡望”“乡归”来谋篇布局,生动讲述了苏东坡自进京赶考以后波澜壮阔的人生。与其他苏东坡传记不同的是,《乡归》一书重点突出了苏东坡与常州的缘分,重点讲述了苏东坡在常州的经历与见闻,凸显了常州在苏东坡生命中的重要位置。陈家忠的《祝总骧传》同样笔法细腻,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作者巧妙将科研术语与生动故事融合,使原本艰深晦涩的专业内容通俗易懂。在描写经络学泰斗祝总骧的生活场景与内心世界时,笔法细腻入微,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

在叙事结构方面,作家们也不断尝试突破。一些作品采用多线叙事,将不同人物或事件线索交织,丰富作品内容层次;另一些则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增强故事的悬念与节奏感,使报告文学在叙事上更具张力。如徐向林的《社区那点事儿》,作品以小见大,将社区琐事串联,构建出完整且丰富的社区生态。这部作品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生动地展现了基层社区生活与日常的琐碎,又巧妙融入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如基层治理困境与社区文化建设等,使作品兼具趣味性与思想深度。董晨鹏的《最后一公里的守望》同样以纪实文学的笔法,将基层社区琐碎的日常生动地娓娓道来,人物形象鲜活饱满,故事情节辗转腾挪,呈现出一副游刃有余的气魄。此外,尤国勋的《长风破浪》采用第一视角,努力还原基层县城发展改革的工作与生活,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基层奋斗者的内心世界。

四、优势局限并存

从报告文学创作的人才队伍来看,江苏报告文学呈现出新老交替与人才涌现的良好局面。一方面,一批有实力、有干劲的中坚力量仍在持续、稳健地推进创作。如范小青、章剑华、丁捷、周桐淦、傅宁军等一批资深作家,他们持续发力,凭借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社会的敏锐洞察,推出多部高质量作品。另一方面,各地市作协,如南京的邹雷、盐城的徐向林、徐州的周淑娟、镇江的钱俊梅、南通的黄俊生、常州的吴振宇等一批新生力量,也逐渐崭露头角。他们在题材选择、创作手法上不断创新,成为江苏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此外,还有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创作者,如公安系统的王向明、金融系统的陈怡伶、电力系统的沈毅玲等,他们从不同职业背景出发,挖掘独特素材,丰富了报告文学作品内涵与表现形式,使得江苏报告文学创作的视角更为多元,为江苏报告文学创作带来了多样化的风格与思路。

江苏报告文学之所以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就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创作队伍。他们激浊扬清,勇于尝试新题材、新手法,积极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展现出江苏报告文学创作的蓬勃力量与发展潜力,显示了江苏报告文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不过,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不少报告文学创作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一定比例的作品存在结构松散、内容逻辑性欠佳的问题,一部分作品只有材料堆砌,而缺乏深透的见解,叙述浮泛,缺乏深度。二是,有一些作品文学性不足,语言表达较为平淡,叙事尚欠功力,总体呈现出“强报告,弱文学”的特点。此外,在本年度的报告文学创作中,不同作家虽然在题材拓展上涉及多个领域,但对某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AI大模型等)的关注、挖掘仍显不足。基于此,在新的起点上,江苏报告文学创作仍需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注重作品结构布局与文学性提升,加强对新兴题材的关注与探索。同时,也要尊重文体规律,克服主题先行等问题。相信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优化、努力,我们江苏的报告文学创作,一定会在内容质量上更上一层楼,以鲜明的江苏特色、饱满的文学性与审美性、广阔的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时代画卷。

(妥东,文学博士,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干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