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 ​——读《叩问石兄——曹雪芹与〈红楼梦〉新论》有感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石问之   2025年03月31日08:27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长聘副教授李鹏飞的红学专著《叩问石兄——曹雪芹与 <红楼梦> 新论》于2024年1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属于“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中“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系列之一,段位自然极高。

全书共包括十章内容。前三章主要围绕曹雪芹和《红楼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详细探讨,如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脂砚斋与畸笏叟的关系问题、《红楼梦》的创作性质问题等。这三章内容占据全书一半的篇幅,亦史亦论,直面红学史上一些重大疑难争鸣问题,在全面梳理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明加辨析,严密推理,并审慎提出新的见解,可谓是在尾矿库中又挖掘出新的宝藏来。

后七章则紧扣小说文本,从不同侧面对其文化渊源、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等加以探讨,将《红楼梦》的文本研究范畴向纵深领域又推进了一大步。比如说,其中“神奇的来历:《石头记》‘成书故事’的来龙去脉”一章,正是从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大视野中对《石头记》的成书故事加以审视,大开大合,其核心内容曾经发表在权威期刊《文学遗产》2020年第5期上,并由此获得第二届“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可见该文在学界影响力之大。

由于本人也对曹雪芹生卒年、脂砚斋与畸笏叟的关系等红学基本问题非常感兴趣,所以自然对书中这方面的学术新突破尤为留心。

熟悉红学史的朋友都知道,曹雪芹的卒年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因为如今能见到的有限的几个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内容彼此有出入。

甲戌本第一回中有一条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简称“甲午八日泪笔”批)根据这条批语中的“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可以认为曹雪芹卒于乾隆壬午年除夕。

可根据敦敏《懋斋诗抄》收录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一诗,敦敏似乎在乾隆癸未年(即乾隆壬午年的次年)的春天,还曾邀请曹雪芹于“上巳前三日”参加赏春雅集活动。由此,学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鸣活动。其中,敦敏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是否创作于乾隆癸未年,便成为分歧的核心点。李鹏飞在详尽梳理辨明各方学术观点后,结合《懋斋诗抄》各页之间的物理形态,得出具有高可信度的结论:敦敏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确实作于乾隆癸未年。我们知道,红学历来多悬案,如今能在一个关键性问题上取得突破,无疑是个巨大贡献。

李鹏飞在《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一诗确实作于乾隆癸未年这一坚实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曹雪芹“应该卒于癸未年底到甲申年初之间这段时间内,甲申年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尽管这一结论仍未彻底脱离推测的成分,但无疑为这一“世纪难题”又注入了新的思想活水。

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都是出自脂砚斋抄阅批评的本子。因此,对脂砚斋的研究自然也是红学的重大课题之一。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脂批”,其实还包含署名“畸笏叟”(或“畸笏”“畸笏老人”)等的批语在内。其中,在畸笏叟名下的批语不仅数量多,内容也极其重要。署名“畸笏叟”的批语皆在乾隆壬午年之后,而署名“脂砚斋”或推定是脂砚斋所作的批语,在现有文献中只截止到乾坤庚辰年,二者没有时间上的交集。这样既可以理解为同一个人中途更换了名号后继续作批,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的人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作批。

再者,又因甲戌本“甲午八日泪笔”批中“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与第二十二回畸笏叟作的“前批书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批在内容上颇不和谐,进而产生了红学史上又一个重大争鸣话题,即脂砚斋与畸笏叟到底是一人两号还是两个不同的批书人。

李鹏飞在详尽梳理各方观点后,又系统检阅了所有的批语,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对脂畸二人说这一观点增补了十余条新的论证材料。可见他所下的力气之大、眼光之敏锐。我们来看其中一处论证:

第十八回写到林黛玉代宝玉作诗处,庚辰本上有一条墨笔双行夹批:“写黛卿之情思。待宝玉却又如此,是与前文特犯不犯之处。”同页有一条朱笔眉批云:“偏又写一样,是何心意构思而得?畸笏。”前一条批应是脂砚较早之批,是说黛玉也跟宝钗一样,想到要帮宝玉作诗,这种写法叫作“特犯不犯”……后一条批是畸笏的,显然是看了脂砚的“特犯不犯”之后,表示同意,说偏又写得一样,即对“特犯”之意表示了赞同和附和。试问:如果脂砚和畸笏是一个人,这后一批还有何必要写呢?

这种质问是令人难以回答的。如果只有一处如此,我们尚且可以说是批书人一时兴起,想加强一下。可如果经常如此,总是不断重复自己以前的话,那就不好解释了。在经过严密论证后,李鹏飞最后得出结论:“一人说应不能成立,二人说虽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可能性极大。”这一论证完全说服了我。

李鹏飞的新书还有一个很大的学术贡献,就是为《红楼梦》文本中的多个混乱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方法。我们知道,《红楼梦》中人物年龄存在忽大忽小现象,大观园植物存在忽南忽北现象等。这也是一直困扰学术界的难题。针对这些难题,李鹏飞老师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经验的叠加与重构”这一新的阐释视角,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红学理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