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雕》背后的精神寻根与艺术突破
雕塑是在空间中建立的精神的实体,以其艺术感染力激励、鼓舞人民。以组雕形式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立碑是我多年的愿望,而对于革命历史,对于艺术传统而言,不仅要通过艺术创作,表现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还要通过创作培养更多青年艺术工作者自觉地为红色文化塑像。因此,作为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创研班导师、班主任,我当有此担当。自2021年始,我与20多位青年学员重走长征路,感怀先辈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领悟其崇高理想追求,将无限崇敬之情熔铸于创作中,终以作品《长征组雕》让那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形象,成为永恒的丰碑。
起初,我们创作团队成员根据长征内容进行构思并创作,但绝大多数都是跨步、举旗、吹号等概念化的造型。一个缺少精神生命体验的创作团队是做不出真实感人的作品的。因此,我们决定沿着红军走过的路,重温长征精神。带着对红军的崇敬,带着对战争的想象,我们多次走进福建、贵州、四川等地区采风,同时走访当地群众,聆听他们的回忆。这种收集口述史的方式,让雕塑家们收获了诸多鲜活、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听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们的热情、感动,被灵感火花点燃,恍如置身于红军队伍,在枪林弹雨中奋进;我们的思路打开,一幕幕摄人心魄的场面浮现脑海……
长征题材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雕塑创作不断重塑和深化的主题。我们的创作团队在这3年中,围绕长征行进路线对十送红军、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等题材深入分析,在构图、构思上力求寓真实于浪漫主义表现中,并以大构成的整体气象抒写恢宏的雕塑诗篇,化写实于写意之中的艺术手法,塑造整体与个体形象,形体凹凸隐显,正暗合征程的跌宕峥嵘。其中,既有大气磅礴的场景描绘,也有细节刻画,旨在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段,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现长征精神的历史力量和美学魅力,激发广大观众爱党、爱人民军队、崇尚英雄的情感共鸣……
在资料收集中,我们深深为那些真实事迹所打动。它使我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倾注了真情。这组作品按时间顺序呈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轴,用丰富的雕塑手法呈现不同情节,并通过独特角度和真实细节讲述事件发展。创作团队、展示设计团队就像导演调度画面,并利用空间、造型、色彩、光影,利用多种手段处理各种关系,使时间、秩序与情节满足创作要求,实现叙事宗旨。在《长征组雕》的展示现场,一座座雕塑有机地串联起红军长征的基本路线。在整体上,组雕由一个具有精神性、象征性的场景和15个红军长征途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组成,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其高低起伏、曲折蜿蜒、轻重疾徐的视觉节奏,犹如一首铿锵有力的进行曲。
《长征组雕》,是新时代弘扬革命传统、抒发艺术情感的重要载体。今天,这组雕塑巡展于全国,让观众重新追寻长征足迹,深度感悟长征精神。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