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儿童建构起一个完整而坚固的精神世界 ——评林彦的长篇小说《九歌》
来源:大武汉号(新闻客户端) | 蔡家园   2025年03月28日09:33

在儿童文学愈来愈市场化的今天,长篇儿童小说愈加追求故事的神奇性、曲折性和娱乐性,以迎合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于是,线性的传奇叙事成为流行模式。毋庸讳言,单一化的叙事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儿童文学的创新发展和美学品质。林彦的长篇小说《九歌》独辟蹊径,以意象组合和解读意象的方式展开叙事,仿佛清风拂面、月出团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江南小镇上有一所福利院,父亲和母亲在这里收养了一群被遗弃的孩子,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庭。三和尚闹出一个恶作剧,导致整条老街被大火烧毁。父亲主动承担责任去公安机关自首,临走前叮嘱“家”不能散。福利院变成残垣断壁,母亲和四个孩子无家可归。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们克服困难重建家园,等候父亲归来。三和尚在火灾中失去亲爸爸,也加入福利院大家庭中……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的叙事自觉意识的作家,林彦在《九歌》中避开了传奇叙事模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话语表意形式”,并以此实现了对于儿童小说诗性价值的开掘。

《九歌》由引子和正文两部分构成。引子部分从七月的视角切入,交代《九歌》的来历——姐姐四月将弟弟阿黎写的诗歌誊写、配图并装订成册,仿照屈原的作品命名为《九歌》。这些诗歌引起七月的共鸣,“好多次,某个零碎的句子,像一条啃桑叶的蚕,猛地将她的思绪咬出一个洞,一段青涩的往事倏地从洞里露出来”……正文分为九章,每章开头是一首诗歌,后文则围绕诗歌中的“零碎句子”展开叙事,每个故事都可视为对诗歌中关键词的注释。全书共有五十四个小故事,看似散漫其实精心地拼贴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江南小镇的风情画卷以及一代人纯真而略带苦涩的童年生活。

以第二章为例,标题为《跫音》,关键词是六个意象,依次为“鹿井”(古老的水井边回响着父亲的足音;水可以灭火,引出火灾)、“时针”(日晷标记时间,引出父亲的求学经历,他立志要破解数学难题“黎曼猜想”)、“黎曼辞典”(虚构的辞典,指父亲收集的数学资料和演算的如山草稿)、“归巢”(父亲在双塔下喂的鸽子会自己归巢,隐喻自由与归来;他去自首前,给孩子们留下六个愿望)、“春望”(指代遭遇火灾之后生活的艰难,与杜甫的诗歌《春望》形成互文)、“黄丝巾”(出自一个温暖的传说,母亲坚信出走的孩子会归来,父亲也会归来)。在这一章中,作家围绕这六个意象展开叙事,笔法灵动,纵横开阖,收放自如,重点讲述父亲的故事。父亲是一个“怪人”——痴迷于研究数学难题,“视线总是抬得很高”“像在做梦”;坚持喂养野外的鸽子,仿佛生活在别处;他放弃了去南开大学任教的机会,留在小镇上做一名普通数学老师,和母亲一起照顾这群并非他们亲生的孤儿。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改变了父亲的命运,也改变了福利院孩子们的命运——父亲蒙冤入狱,孩子们被抛入生活的沙砾中经受打磨……阿黎和姐妹们慢慢理解了父亲的“怪”——那是一个男人的责任担当和孤身犯险,他执着于追求理想,执着于坚守爱,并努力将这些统一在“时间”之中,让每一天都活得有意义。

小说的其他八章的叙事方式与第二章相似,每章都是以诗歌开始,随后选择五至七个印象展开碎片化的故事。每一章聚焦一个人物,好婆、母亲、三和尚、二月、四月、阿黎就这样在江南小镇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中款款走出,活灵活现地来到我们眼前,演绎出一幕幕苦涩而温馨的活剧。

作家通过这种特殊的叙事结构和意象设置,将个人的成长史叙述纳入了一个具有丰富维度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之中。父亲、母亲和好婆以大爱、坚韧和善良对抗着苦难,建构起一片丰饶的精神家园,孩子们则在苦难的磨砺中成长,对理想主义,对爱和亲情,对生命的意义不断加深着理解,也更懂得坚守、包容和牺牲。

《九歌》是一部写给儿童阅读的小说,也是一部适合成年人阅读的童年故事。它就像一曲悠长而绚丽、自由而奔放的清歌,读罢让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不禁联想起屈原的《九歌》。作家自言两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无关联,但是,这部小说绚丽、明亮而自由、灵动的风格,还有那种激发生命涟漪荡漾的略带感伤和惆怅的情绪,还是让人隐约感受到文学经典的美学精神穿越时空在当下的有力回响。

《九歌》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好评,因为它以独特而新颖的表意形式实现了对精神性的深度追求,从而超拔于同类儿童文学作品。这再一次证明,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绝不能仅仅是迎合儿童的猎奇心理和淘气本能,而是应该通过新颖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塑造生动饱满的艺术形象,帮助儿童建构起一个完整而坚固的精神世界。

(作者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社长、主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