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心海无界——林森海洋题材小说创作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诗歌网 | 罗曼   2025年03月29日09:43

3月28日上午,由北师大文学院、海南省作家协会、《诗刊》社共同主办的“心海无界——林森海洋题材小说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功举办。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原主编施战军,《诗刊》社主编李少君,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海南省作协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梅国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博士生导师张清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青年批评委员会主任刘大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导张莉,《十月》杂志主编季亚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翟文铖,《光明日报》高级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饶翔,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理论研究处副处长李壮,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人民文学》编辑刘汀,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讲习所教师樊迎春,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程继龙,海南省作协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林森,《天涯》杂志编辑部主任郑纪鹏,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事业发展部主任祝雪侠等出席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杨庆祥担任主持人。

林森是《天涯》杂志主编,也是海洋文学新南方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丰厚的海洋书写,深耕一片蔚蓝色新的可能。林森长篇小说《岛》,原发《十月》,于2020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海里岸上》《唯水年轻》《心海图》,分别刊发于2018、2021、2023年的《人民文学》,并由译林出版社2024年推出合集《唯水年轻》。这四部海洋题材文学作品以南海的“变”与“常”为出发点,融合寓言、地方志、私人史与当代经验的复杂集成体,讲述了几代人的生活对比、心灵对话,连缀起来则呈现了南中国百年风云、世事变迁。

邱华栋因事未能亲临现场,他在致辞稿中表示,林森的小说展现出青年作家少见的思想力和历史感,既在叙事空间上进行拓展,也在人物内心上进行深挖,林森小说里的大海更应称之为“心海”。《岛》处理了人与存在、与自身的关系;《海里岸上》探讨了与生存空间的关系;《唯水年轻》思考了时间的问题;《心海图》则直面阔大的世界和历史……

施战军表示,林森的作品将现实品格、现代意味和先锋精神形成三棱镜般的存在,呈现一种全域生命共同体。林森的海洋题材小说,以海为浩天,以心为大地,以人为长云,将自然的共生关系、命运的历史潮汐、自我的个性行旅,编织出经纬度清晰、纤维感十足的叙述飞毯,使海在当代创作中成为深情的渊薮。

梅国云表示,海南是海洋文学的一座富矿,海洋文学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任务。林森将自己置身于海上风暴的中心,重新审视人与海的关系,在地域中透视出海洋性,在海洋性中展望世界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海洋治理,在全球范围内求得最大公约数。相信文学与海洋的碰撞一定可以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增进海洋福祉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张清华认为,林森的小说体现出强烈的海洋属性,他在创造一种属于海洋的叙事,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场域,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和拓展意义。他的小说的技法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传奇,具有微史诗的意识。“林森小说里的海,既是自然之海,同时又是生命之海、历史和文化之海、亲情和伦理之海,归根结底是这里的人民之海,这里世世代代的渔民,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生存、他们的一切的苦难和希望汇集在一起的大海。”

李少君以《大海上生长着另一个中国,也将开创新的未来的中国》为题,分析了海洋文学成为新的文学现象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的视野和视角也将发生改变。大海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景观,我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海洋发生了变革,我们跟海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海洋越来越成为一个新的存在,成为新的文学动力源。我们现在对世界、对中国要有一个重新认识,新南方写作出现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是必然的。林森的小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海上劳动与安居乐业的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方向。海南自贸港将成为一个新的枢纽,希望林森越写越好,也希望中国新时代文学的未来有一个新的面貌。

徐可表示,林森的小说内涵丰富且深刻,一方面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与海洋文明的碰撞,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当代人的孤独感和精神困境,体现出个体在时代中被孤立的状态及对精神家园的渴望。林森的小说为我国海洋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例,作为新南方写作的开阔之作,促进了地域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对话。

刘大先认为,海洋书写实际上容易沦为一种风俗景观式的书写,但是《岛》反映的不仅仅是某种地方风格、某种题材化写作,而透露一种普遍人性或共情心理。

张莉谈到,林森是新海岛风景的建造者和奠基人,“在我看来,林森之所以受瞩目,在于他所构建的文学风景,正在悄然建构着我们对海岛和渔民生活的新的想象。阅读林森,某种意义上就是阅读海岛,阅读海岛的潮湿,海岛的炎热,海岛的阳光,海岛的风浪、海岛的四季葱绿。”

季亚娅提出,《岛》是一则反思现代文明的寓言,既是对先民创世神话的怀念,也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是千年流放叙事的幽暗再现,在与文明世界的疏离里发现蛮荒中的生命力,成为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的一个离岸故事。

翟文铖分析,林森作品海洋性带有中国文化特质,与讲究自由、冒险、开拓的西方文化中的海洋有着明显差异。西方写人对自然的征服,只写胜利,少有写失败,而《唯水年轻》写人和自然的对抗,也写在自然中被打败,打败后不是失败者的形象出现,而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和一”、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李蔚超谈到,林森的小说中海里和岸上是相对存在的,海代表着自然、诗意、广博,同时也是荒芜的、不可控的,具有吞噬性的。林森的小说融合了现实、现代与先锋,三位一体,但有时特点也是瓶颈和障碍,如果融合不好就显得模棱两可,期待未来能从三棱镜中生长中一个新的林森。

饶翔期待,未来林森从海南岛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书写出展现家族史、个人史、大历史的更厚重的海洋文学作品。

丛治辰提到,林森对于海洋的危险性和死亡气息的书写,不是消极、恐惧的,而张扬出一种人的力量。比如海上求生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一个小说家的功力,人和自己的内在世界不断挣扎,这是影视剧难以表现的,这种意志力和创造力,是人的光芒,也是文学的光芒。

刘汀作为林森“心海三部曲”的责编,认为下一步林森需要考虑要不要继续写海洋,如果继续写,还能写出什么新意?如果不写海洋,写什么?

李壮认为,林森小说的辨识度在于时间缩放机制,既有当下的时间刻度,又有超时间的时间感,一种永恒的海、古老的海,他把海洋作为一种日常来书写,突显了海洋的主体性,是新南方写作和海洋文学的一个样本。

樊迎春将林森的海洋小说称为“海洋历史主义”,“回到生命原初的地方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当下和未来,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一种新的讲述历史的方式。”

程继龙通过林森《唯水年轻》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对比阅读,认为如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林森的小说则可看作“诗意现实主义”。

杨庆祥总结道,林森作为一位深具个人风格和特色的作家是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大有破圈之势,希望今后他的写作能突破岛民身份的局限性,进一步将海洋文学向着深远推进。

比海洋更为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心海无界”预示着林森未来创作的多种可能。如何走出这片宽阔之海,在海洋题材的书写中开辟新的领域,驶向更远的文学征程,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旅程。林森由衷感谢各位老师的细读和研讨,期望自己能写出更满意的作品回馈读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