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受教于王红、谢谦教授,与二位结下师生情缘,已有21个年头,《中国诗歌艺术》这本书,从我初出茅庐登临讲台之际,就一直伴我左右,至今也有18载春秋。近日,接到老师邀约,让我为二师的新版著作撰写书评,我是既激动又忐忑的。构思了多个开头,还是选择最朴实的这种吧:毕竟,那些闪耀在泛黄岁月中的回忆,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语辞,因为它们本身,就足以动人。
回首往事,犹如昨日。彼时我刚入川大,正值研一,恰逢《中国诗歌艺术》(《十五讲》前身)出版前夕。此书两位作者王红、谢谦,是多年好友,在川大文学院,都有响当当的名声,皆为受学子追捧爱戴的名师。得知此书凝结承载了二师多年来开设诗歌鉴赏课程的心血,我对这本小书,不禁平添了几分仰慕。三年后,我即将毕业,临行前,王老师专门将我们几位即将为人师的学生叫到家中,将她多年来的讲义资料倾囊相授,其中,自然也包括这本小书。接下来的十余年,我就像出嫁的女儿,在教学生涯中,虽常感窘迫狼狈,却因身边有这份沉甸甸的“嫁妆”相伴,总能让我从中寻到慰藉,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珍贵养料,给予我持久的底气与温暖。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历代作家作品,如繁星璀璨,最终流淌成一道银河,横跨于中华民族举头仰望的夜空之中,是高校中文专业既传统又重要的教学内容。不过,很多时候,如何读诗、教诗,还真有点“妙处难与君说”:或是教师体味浸淫于佳作之间,手舞足蹈激动万分,台下学生却如隔靴搔痒,无动于衷;或是学生跟随教师讲解,颇有惺惺相惜之感,一到自读自赏环节,就只能望洋兴叹。虽说古典诗学崇尚直觉领悟、整体把握,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教学者能将诗歌艺术的组成元素一一拆解、各个击破;欣赏者亦能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登堂入室的规律、技巧,必然会对诗歌学习大有裨益。
反观高校古代文学的课堂,因为需要承担自成体系的文学史教学任务,无法对诗歌鉴赏这一领域形成完整化、专门化的讲授,从这点来看,《中国诗歌艺术十五讲》,不仅是为非中文专业人士提供的通识人文读本,更可成为高校中文系学子在诗歌发展史理论学习之余,相辅相成的延伸拓展教材。十余年来,我将此书各章精华要素融入到高校诗歌板块的日常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此仅举二三例。
在晚唐大家李商隐专题中,我借鉴第七讲“意象”的阐释,带领学生一起细品“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等语句。通过感悟那些如烛火般明暗起伏的意象,尝试走进义山诗神秘感伤的世界。课毕,一位男生找到我,说自己“读李诗,就如同进入了一个隐秘的山洞,那些意象,就像散发着奇异光芒的花朵,在幽暗的角落吐露芬芳,等待着我与它们的邂逅”。那一刻,我颇为欣慰:古典文论中诸如“意象”与“意境”、“用典”与“象征”,甚至李诗“词化”的特征,都在这句心得分享中,获得了最好的诠释。
又如近日,我刚好讲完宋诗“以筋骨思想见胜”的理趣与才学,在翻看新版小书时,发现在第五讲“诗与哲理”中,也提到了欧阳修、王安石借“昭君出塞”史实的酬唱之作,能与老师“英雄所见略同”,不觉舒心。不同之处,是此书在第十三讲“风格与流派”中,就“客舟夜泊”的共通题材,分别列举张继、王安石小诗各一首,将唐音宋调之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暗暗叫绝:下一届的教案,一定要将此例也收录进去。
再如,当今读者,大多重视诗词之文字,对音韵之美却鲜有关注。殊不知,这二者的关系,恰如鱼水相融。在本书第三讲“格律诗与自由诗”中,读者可以学习到诗歌平仄押韵的基本常识,如若还有进阶之功力,体味到周邦彦《玉楼春》“情似雨余黏地絮”一句中,发音全为唇齿舌尖相互摩擦的缠绵黏着、多用窄韵的清冷压抑,一如词人无法排遣、挥之不去的苦恼纷乱;再对比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全诗,韵脚皆为开口呼的明亮爽直,必能深切体会到音韵美对诗词文本赏析的助益之功。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教多年,受益良多,我想借此契机,向王、谢二师和凝聚老师多年心血的书作,道一声诚挚的感谢。
与旧版相比,《中国诗歌艺术十五讲》有几个修订亮点:板块搭建更精简科学。将原“引言”变更为第一讲“古今诗歌定义”,统领全书,逻辑架构更清晰;将原“抒情诗”与“叙事诗”合并为“抒情与叙事”,又删去原版“雅与俗”“豪放与婉约”“绮丽与平淡”等专题,专题板块更凝练;将“诗歌与戏剧”融入“诗歌与音乐”一讲,将“戏剧”归并到广义“音乐”之下,思路分析更合理。论述视域更深广博大。书中阐释与例证,颇有触处生春的美妙自如。东西文化的并举观照,古今文本的交融流变,各类文体的比较分析,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至于书中频现的民族价值情感观、耐人寻味的人生感悟,精妙的东方美学精神,都能让读者在捧卷之际,生出腾挪跌宕无不如意的酣畅感。拓展思考更深入全面。每讲后附的“阅读”与“思考”,亦是全书之亮点。样式丰富的延伸阅读,设计精巧的课后探讨,都贴合读者需求,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启发与借鉴,让诗歌爱好者在理论学习之后,能在人文审美的开放空间中继续回味徜徉,实现个人的再创造。
要知道,作诗需要天赋和灵气,也需要下苦功夫。如果缺乏才气,无法写出令人击节赞赏的文字,至少在当下社会,去关注、熟悉、热爱经由经典母语写就的宝藏文本,感悟民族心态与情感,实乃每位同胞能落到实处的爱国之举。如果还能熏陶培养出优秀的口头笔头表达能力,丰厚心灵、提升审美,少些粗糙鄙俗,多些畅达雅致,做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现代公民,更是一大幸事。让我觉得幸庆和宽慰的,是王、谢二师的著作,在刊行二十年后的今天再版的好消息。也许它存在的意义,就像我一直很喜欢的宋代词人朱敦儒笔下所描绘的画面——“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优秀的诗歌作品,会带领我们逃离一地鸡毛的凡俗,去到一处澄澈夜空之下,那里湖面静谧、微波不兴,那些经典的文字,正如皎皎朗月,高悬中天,它们映射在我们心间,激发出更明亮的光芒。
是的,诗歌与读者,艺术与人生,就像两轮新月交相辉映,它们是新生、是希望,是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是对诗歌文学永不停止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