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头看见所有生命——评《三江源记》
马文秀从《雪域回声》《老街口》《照进彼此》再到《三江源记》,一路走来,正像从高原走出的一条河流,在大江大海里交汇。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深邃的哲理性思考、漂泊中的神性语言、丰沛的文化自信,都显示出作者卓尔不群的民族气质。诗集《三江源记》分为《走向高地》《灵性之光》《高原守望者》三辑,共计139首,显示了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对长江、黄河和澜沧江这三条发源于诗人三江源家乡的,被誉为“中华水塔”的所在地河流的深情礼赞。三江源地区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如藏羚羊、雪豹等。三江源地区对于维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江源记》是诗人关于自然与民族题材的诗意表达。诗人用行走丈量着那块有神迹的土地,“唐朝的岩画/留在通天河的波涛/无数探秘者穿过澜沧江流域/只为一睹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进藏的盛况”(《崖石上的史书》)。诗人的游历执着于“对源头的探寻”,执着于对普通人和所有生命的关注,镜头和望远镜总是聚焦在微小、平凡和谦卑的生命和事物之间,彰显了诗人对众生的悲悯情怀。她常返回她的故乡青海,置身于那里的雪山、草原、冰川、湖泊与村落,注目那里的飞鸟、星辰与光芒,从青海、从三江源头,领略“生命的壮阔、静默、博大”。诗人把滚滚红尘作为人生修行的功课,从对源头的不懈探寻和挖潜中,不断地获得诗的灵感,让自我的灵魂愈益丰富、深厚与开阔。
三江源不仅有生态之美、地理之美,更有人文之美。马文秀以三江源揭示万物之灵的真谛,使三江源的思想禀赋在诗的世界里,把本心、本真的睿智以及对未来的祈愿,真正融合在一起。马文秀的诗歌有着很鲜明的思辨性,对精神世界的深度观照有着深刻的哲学意味。《在玛沁收集乌云》《复盘快乐》《烟雾》《寻找打开困局的钥匙》《不可言说的相遇》等诗作都表现了诗人坚强的内心,她始终在与内心较量、与时间较量、与日月相争。诗人的目光中蕴藏着火焰和光芒。“泪水在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的巨响。”奔赴山河的诗人梦里都有翅膀,埋着一条可以延长的河流,不断寻找机会打开时光之镜。
《藏原羚》《青藏高原的飞》《白唇鹿》《鹰笛》等短诗,则表达了人对与大自然博弈、狩猎者对动物的杀戮的警醒和反省。“荒原之上,一群狼奔跑,欢呼有谁能知晓/无数藏羚羊的哀鸣。”(《狼》)诗人的思考建立在一种“对应”“对立”“天敌”的生态关系之上。自然既是福地,也是竞技场,这是万物无法逃遁的宿命。高原万物生存之智慧,不在头顶,而在脚下的每一次奔跑。诗人借动物世界生存的境遇,暗示了人类命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许,正是那支鹰笛之声,越过了耸立的山峰,飞往了云端,给人类带来了祈福、带来了和平、安宁和吉祥。
诗人马文秀依然很年轻,就像青藏高原的一阵年轻而古老的风一样。相信随着岁月的沉淀,她会以诗的语言书写无限可能和美好未来。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