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媒体语境下,如何激活文艺批评的活力 ——评邹赞《批评之维:文艺评论的想象力》
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主任邹赞教授的新著《批评之维:文艺评论的想象力》近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细分五章,立足新时代语境,以“历史-记忆-再现”为内在逻辑,通过追问“文艺何为”“文艺何以激发人文学科的想象力”等问题,结合经典文学及影像文本分析,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艺批评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可能。
该书的特色是充分考虑数字人文和新媒介传播的时代环境,凸显人文研究的全球化视野,详细追踪当代文化理论前沿热点议题。不论是对美国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斯皮瓦克《学科之死》的拓展延伸,还是对英国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斯图亚特·霍尔思想遗产的追问梳理,作者都注重从比较的视野着手,在相互阐释中思考中国当下的文艺批评实践。同时,专著通过精彩的文本个案分析,将理论运用与阐释实践相结合,使论述更加精细、全面。
作者在书中将“批评”一词放进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语义场,重新确认“批评”在当下的整合效力。很明显,“批评之维”的现实效果,既需要文艺评论的审美力,也需要人文学的想象力。“批评”一词若要实现其认知效果,同时又不将研究对象拆解为静态化的抽象之物,所要凭借的就是批评者的想象力。实际上,当代学界珍视的人文学的想象力更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从所谓纯粹的“文学研究”当中走出去或曰“向外转”,获取某种跨学科的、能介入当代社会讨论的公共视野;二是把文学问题放置于一种新的批判视野当中,重新加以理论化,并与公共议题形成某种互动关联。相比于以往学科固化的“文学研究”,当代批评凭借跨学科方法和跨文化视野、凭借虚构和非虚构的艺术方式多维度地介入社会转型中的公共领域。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加快塑造新的社会理念和治理模式,并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创新动能。数智时代的媒介环境意味着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处在同一媒介环境下,并且有着高速的媒介互联互通。
新技术的发展对文艺评论产生着深远影响,在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评论对于近些年的文艺创作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破圈”和现象级的作品都有新媒体评论加持、赋能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特征非常明显,流量也成为我们不得不考量的一个因素。这些都对传统文学批评提出挑战。
同时,数字虚拟时代全部身体感官共同参与的身体临场感构成了“沉浸”式的审美经验。欣赏者的感知结构被速度裹挟,既不能如手工制作时代的“静观”式审美经验那样稳定地触摸、感知,也不同于机械复制时代的“震惊”式审美经验。在海量信息和去中心化的环境中,文艺评论者要善于发现真问题,避免急于下定义;要保持诚实的态度,在诚实之上进行再发现;要强化专业性,提升审美素养、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在《批评之维》一书的“序言”中,邹赞教授就此谈论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五副面孔”,对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
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各种奇闻异事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刷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朋友圈里很多写作的朋友,有人转发这类新闻会说“比小说还离奇”“比小说还精彩”“比小说还好看”“比小说还小说”“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在就涉及文艺批评如何在这个时代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数字时代,文学批评的“向外转”与“向内求”》一文中,邹赞认为,在数智时代,文艺评论需要从研究对象、视角方法等多个维度积极“向外转”。需要扬弃固化的思维和趣味,不断更新批评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当然也不能走向极端,完全抛开文本进行过度社会化的解读。同时,更要警惕文艺评论过度技术化的倾向,警惕文艺评论蜕变为脱离艺术性、缺乏审美感受力的话语增殖。当代文艺评论不应该成为单一的理论操练场,而应是文本、作家和读者相遇合的“对话性”空间,在这里,理论与经验进行碰撞,文本的密码得到拆解,审美的感受得到传扬,批评者的阐释经由艺术家和读者的阅读取得共鸣,进而在后者的文艺生活中发挥作用,新时代的文艺共同体由此聚沙成塔。
因此,在数智时代,我们更应该培养对文艺的敏锐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是理性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感性体验能力。在这里,批评者作为感受主体,与文本之间不再是外在的对象化关系,而是具有一种交互性,后者激活了前者麻木的感官,前者触摸到作品内部的纹理。批评的功能是揭示文本如何成为自身,这需要打开文本的缝隙,发掘甚至连创作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大问题。因此,注重批评者自身的审美感受、主观体验和认知理念,倡导有同理心、可共情、能包容的批评,这是数智时代让批评更好抵达读者的关键。
(傅守祥系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林艺鸣系昌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