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探索心象成长小说的新样式
来源:文艺报 | 徐 妍   2025年04月01日08:56

林彦是一位忠实于童年记忆、通晓188体育官方ios与小说诗境的写作秘籍,在静默的文字叙述中内含心灵惊雷的古典形态儿童文学作家。林彦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数量不多,但质地精致,几乎没有不好的。他的作品《门缝里的童年》《你是一座桥》《点点的一棵树》《雨蝶》《夏天的伞》等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经久难忘的记忆。2000年,林彦曾以短篇小说《单纯》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此后,他谜一样地搁笔14年。直到2024年,长篇小说《九歌》出版,郑重表明作家林彦的重磅归来。

这样说不必担心会夸大其辞,倘若识得《九歌》的创作历程和质地。《九歌》共九章,每章由记忆里复活的少年阿黎的九首诗来领衔。它的结构是由引子、9首诗歌、54个意象、50多个188体育官方ios化故事所构成。林彦自2004年5月起笔,2023年4月收笔,写了近20年。这部20万字的长篇忠实于作者对江南栖镇的童年根性记忆,厚积薄发,让童年记忆的河流两岸映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光影与“70后”一代的成长梦境,由此迎向21世纪中国社会的新时代。

从故事内容来看,这部小说可被视为童年的追忆视角下的、由一个个江南栖镇儿童成长故事所构成的现代成长小说。其故事内容可概述为:20世纪80年代,江南小镇栖镇旧街上的一家保育院、一个特殊家庭的成员——阿黎、少年三和尚、二月、四月、七月和好婆、沈老师、叶阿姨等的起伏跌宕的特殊命运。通过各种命运的磨难,少男少女们完成了各自的成长礼。整个故事内容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意美。

那么,《九歌》究竟是一部何种样式的成长小说?是188体育官方ios化小说、诗化小说、新南方小说,还是成长小说?这些类型学式的概括恐怕都有其合理的成分。然而,这些小说样式仍未能充分呈现出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倘若从微观诗学的角度去凸显《九歌》所独有的品格,那么,一个更有效、更具生长性的新时代儿童文学的新样式也许是“心象成长小说”。

“心象成长小说”的概念不是一个经典化的文学概念,而是一个探索性的成长小说概念。它是由成长小说和心象小说共同构成的。成长小说作为源自欧美现代小说样式之一种,经由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20多年里中国当代作家的探索,已经收获了诸多精品力作,且对成长小说样式的理解达成了共识:以少年成长为写作对象,通过个体的成长故事来呈现少年精神心理发展变化及其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现代小说文类。“心象小说”这一概念,援引了学者吴晓东对废名小说《桥》的阐释观点:《桥》“‘有所脱化却无所依傍’,既沿袭了传统诗学中的固有元素,同时也有它自己的诗学独特性(即朱光潜所谓其‘体裁和风格都不愧为废名先生的特创’)这些特征都有可能在‘心象小说’的概念中获得相对有效的说明。”

或许,由于林彦的籍贯是湖北武汉,与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代表作家废名的家乡湖北黄梅相距不到200公里,在文学地理上,《九歌》在诗化结构的小说样式上与废名的《桥》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当然,这么说,主要源自《九歌》与《桥》展现出以下相通之处:其一,废名将小说当绝句来写,《桥》的词、句子都追求绝句的极致美,林彦将小说当188体育官方ios诗来写,《九歌》的语词、语句都极为讲究;其二,《桥》可以随便读到哪一章节,犹如一部中国现代版的新新小说,《九歌》也可以任意阅读任何章节,各个章节犹如韵味悠远的188体育官方ios诗作;其三,《桥》是由意念生成的心象,心象构成的小说,《九歌》是由回忆生成的心象,心象结构了小说;其四,《桥》的核心意象——镜、花、水、月、塔、影、童年、死亡等,亦构成《九歌》的核心意象。当然,《九歌》并非是对废名心象小说的续写,而是以自己的语言风格建立起一位新时代儿童文学作家与这个世界的关联。事实上,这部小说创作于21世纪,就置身于21世纪世界多变、人类社会处于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这部小说的一大魅力在于它探索了个人与世界相连接的文学语言:情感真挚、内涵丰富,节制地表情达意,不刻意追求技巧。遭遇灾变时,虽意绪难宁,但不刻意煽情,静谧静美。从引子的叙述者七月所回想的1981年起始的在栖镇度过的童年时光,到第一章很小就失去了妈妈的三和尚的上场,直到小说临近结尾处父亲忽然故去的哀痛,都展现出典雅的风格。还有很多语言上的隐秘之美,读者尽可以在这部小说的语词语句中,发现许多惊喜之处。

而且,《九歌》既然属于成长小说的范畴,就比废名的心象小说更具人间烟火性。《九歌》中的心象与废名小说中的心象有所不同:“象”与“心”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如果说废名的心象小说多是心生成象,象又生成心,那么林彦的《九歌》多是象由心生,心源自象。所以,在《九歌》中,无论是统摄9章的9个意象——旧街、蛩音、断桥、采薇、天井、青花、竹篱、双塔、骊歌等,还是9章中的意象——篱笆、鸽子、手表、皱苹果、网等,或是人物名字中的意象——阿黎、三和尚、二月、四月、七月等,都源自“70后”作家的个人记忆、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忆叠合而成的“象”。即是说,追忆童年的成人作家,只有忠实于一个个深植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物象,才会落成小说中的心象。如“回力球鞋”这类意象,就携带着扑面而来的一个时代里的人间烟火气。

不仅如此,《九歌》中的心象是与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中国人的心性融合在一起的。这部小说塑造了多位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少年形象:三和尚、七月、二月等。这些栖镇上的少年儿童固然具有天下成长一族的特质:顽皮、不谙世事,渴望得不到的东西,羞赧等,但更有中国少年儿童的美好品性与欲念的节制感。同样,《九歌》中的成人形象更被处理为心象上的中国人的美好品行。小说中的好婆是以作者童年记忆中的外婆为原型的,又是乡镇中国好外婆的集体群像。在父亲缺席后,中国的好外婆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精神庇护者。可见,与通常的西方现代成长小说侧重于凸显儿童性中的人性欲念不同,《九歌》展现的是当代中国人心性中良善的稳定性与恒常性。

当然,心象成长小说还是新时代成长小说中的一个探索性概念,但《九歌》有心、有根、有古典韵味,还有历史印痕和人间烟火。可以说,《九歌》是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中具有原创力的精致、细致、别致之作。因此,它属于中国古典文学家族,属于一切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的读者——儿童与成人,也便属于中国文化复兴的新时代。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