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植根大地吐露幽远芬芳——读《牡丹花正开》
来源:文艺报 | 孔立文   2025年04月01日08:56

菏泽牡丹雍容华贵,但又不失率性自然,自古就有“曹州(今菏泽)牡丹甲天下”的美誉。菏泽土质松软肥沃,非常适合牡丹生长。因为这样的土壤,牡丹的根扎得深。张慧敏的长篇小说《牡丹花正开》,正是带着这种象征和隐喻,追溯和回望历史,探寻信仰的力量,塑造了以典型形象刘喜宝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做好群众工作当作看家本领,以实际行动守住人民的心,共同谱写了一曲与时代洪流同频共振的壮丽凯歌。

开掘本土资源,构筑经典人物形象。书写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是当代作家的文化自觉。山东菏泽是革命老区,曾是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首府,是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战役的起始地,是冀鲁豫边区干部南下的出发地。对于这一难得的文学宝藏,军旅作家张慧敏慧眼独具,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开拓宏大主题,深邃思考共和国的来路和明天,探求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力量源泉,使刘喜宝这个以善做党的群众工作的优秀政工干部典型形象,昂首走进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刘喜宝一开始也不会做群众工作,他是在革命实践中经过无数次历练逐步成熟起来的,有些经验和教训,甚至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正是因为他对群众工作的深刻理解,不论是在抗日战争中打入敌人内部瓦解及争取匪帮,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下接管建政,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功立业,甚至退休之后依然不忘初心,回到家乡以一个普通花农的身份,带领家乡百姓创业致富。无论走到哪里,刘喜宝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共产党员的本分,始终把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争取民心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他毕生清白磊落,一身正气,为了养育烈士后代,甚至与自己的亲生儿子骨肉分离多年,即使到了晚年,依然恪守名节操守,对自己任副县长的孙子违规违法行为不惜大义灭亲。他是在用生命和尊严诠释群众工作的意义和内涵,彰显作为共产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格。尤为可贵的是,作家把这一人物形象完全放在每个历史真实情境的视野之下,让其在符合当时的生活真实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成长,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却毫无陌生之感,如同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正是作家精心营造的艺术真实,使刘喜宝这一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具有了丰盈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看过之后便会留在记忆里,久久挥之不去。

拓宽写作视角,创新主旨表达方式。文学是时代的永恒印迹,通过文学作品展示我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图景,展现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宏大主题,体现了作家以时代为己任的文学理想和居安思危的人文情怀。作家把党的群众工作在我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这一母题作为创作主旨,无疑找到了红色题材创作的新场域和新路径,同时结合齐鲁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创作元素,以耳目一新的文学经验和文学叙述呈现出来,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情感触动、审美体验和主题思考。在小说中,青年学生刘喜宝,受党指派回家乡曹泽(虚构地名,借指菏泽)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开辟抗日根据地。当时的曹泽地界,各种武装力量踞守云集,有日本鬼子的一个大队及日伪军,有国民党的行政公署,有以“白枪会”为代表的土匪团伙,有各种地主武装和反共汉奸,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抗日武工队,不论在人数上还是武器装备等保障上都处于劣势,斗争形势十分复杂。正是靠着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八路军和抗日武工队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抗日根据地由此从弱变强,队伍不断壮大,最终从一个战场走向另一个战场,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在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老百姓报名参加八路军和武工队空前踊跃,国民党的行政公署却是门前冷落无人问津。这说明在党的群众工作的优势之下,老百姓是在用行动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永远是时代的主角。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长篇小说《牡丹花正开》就是一面镜子,警示我们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以史为镜,铭记初心、不忘根本。

唤醒文化记忆,开解心灵共通密码。在小说中,牡丹是曹泽的人文符号和品质特征,是曹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血脉和灵魂归依。牡丹花被世代曹泽人奉为至宝,生活中处处都有牡丹花的影子,不论是饱含古韵雕刻着牡丹花的牡丹门楼,还是镂刻有牡丹花的大理石柱,抑或是牡丹花饼、牡丹花茶、牡丹籽油,以及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成立的红三村牡丹园,包括以牡丹命名的生物科技公司,享誉盛名的世界牡丹大会,可谓是一朵花带动一个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这当然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与党领导人民脱贫致富过好日子的理想信念与实践密不可分。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刘喜宝的父亲等人为了保护稀有珍贵的牡丹花苗不被日本人抢掠,誓死不给日本人做花农,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牡丹花是曹泽很多人家的命根子,离开家乡的曹泽人习惯性地把牡丹花称为“老家的花”,因为其象征着高贵、高洁和守信。刘喜宝更是把世代传承种植的牡丹花视为生命,带领父老乡亲掌握催花技术,让曹泽牡丹开遍祖国的天南地北。牡丹花也是小说的眼睛和灵魂,须臾不曾离开读者的视野。小说故事线多重并进,悬念迭起、环环相扣,既惊心动魄,又险象环生,但叙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情节不刻意,人物不拔高,人物命运曲曲折折,真实可信,没有刻意的虚张声势和故弄玄虚。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神韵,给人一种妥帖舒爽的文字之美。整篇小说布局巧妙,架构浑然一体,前后呼应,所有的人物、故事甚至于细节,都能找到注脚与回应,凸显了作家驾驭长篇小说的娴熟和老到。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