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巴山文明的门户与表情 ——阳云及其《巴中传》(三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来源:文艺报 | 赵伟   2025年04月01日08:57

巴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词汇里,“巴蜀文明”是一个固定词组。但事实上,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的影响,以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为中心的“蜀文明”的传播与影响比“巴文明”要广泛得多。从字面上解释,“巴文明”即巴山文明——以一座山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虽已独存千年,但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巴文明”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也是“只闻其名,不明其里”。巴中市前文联主席阳云先生尽毕生之力,完成《巴中风尚志》《巴中山水志》《巴中人文志》,统称《巴中传》,为“巴山文明”做了一场详细的注解,使“巴山文明”的表情清晰起来。

《巴中风尚志》分六个篇章:“语言”“风物”“艺事”“歌谣”“礼仪”“世相”。在“语言”篇中,阳云说,“对广泛流行在巴中这方土地上的俗语,与带有全国性流行的俗语对照,绝大多数具有普遍性和通行性……但巴中部分俗语又有自己的特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方言土语的运用,更显得生动和有意趣。在“风物”篇中,阳云写道:巴渝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即武舞。《左传》载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巴中风尚志》是一部文化随笔。阳云说:“认知、考察、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当从那个地方的语言说起。方言土语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这么简单的事,而是闪射着具有丰富内蕴的文化光芒,有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多种学问包含其中。”《巴中风尚志》又是一部精短小说。阳云在描述一个谚语时,寥寥数笔,一个个鲜活的情节随处可见地生动起来。

通讯科技的发展打乱了地域,消解了特色。当我们眼睁睁看着那些古色古香的民俗风情魂断尘埃时,《巴中风尚志》展现出了巴中母语文化独特的性格魅力。这不仅是魅力,也是巴中的黏合剂与凝聚力。它的出版,不仅避免了巴中民俗的丢失与断裂,还能让我们在捧读翻阅时感知巴中这片土地的深厚与博大、温情与生机。《巴中风尚志》既是对巴中民俗风尚的挽救与陈列,更是对巴中民俗风尚进行的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

西南大学教授蒋登科先生称,《巴中山水志》是一本希望一口气就读完的书,是一本越读越温暖的书。巴中人依靠这片山水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又一代一代改造雕塑这片山水:米仓古道、南龛石窟、得汉城、空山坝、阴灵山、巴灵台、光雾山。于是,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迹痕:神秘的万字格、幺店子、白衣古镇、莲花山……

阳云在此书中,特意把“米仓山”“大巴山”“秦岭山系”做了明确的解释,简单来说,大巴山是秦岭山系之一,米仓山指大巴山的西段。“米仓秘境,山水画廊;巴国故里,人文高地。”这是阳云对巴中山水人文的总结。他进一步细解:山水来自米仓山,人文肇始巴国。所谓“秘”,有连绵群山的旷野之秘,有峡谷的幽深之秘,有荒无人烟未知的原始之秘,有丰饶的生物生态之秘,有暗藏的地下溶洞群之秘,有古生物化石传递的远古生命密码之秘,有米仓古道的历史衍生之秘,有古巴人迁徙存续之秘。所谓“高”,巴国故地,横跨川陕渝鄂,巴文化活态传承巴中最好,存留巴渝舞、滩戏、巴山背二歌、翻山铰子、巴山民歌、川北皮影、川北灯影等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爱这世间,草木皆书”。面对巴中山水,阳云在书中自抒胸臆:“不论图画、摄影、文字,都是心灵的自白,凝聚着对这方山水持久的爱恋。”

如果需要查阅巴中人文资料,阳云的《巴中人文志》算得上是个“大全”。中国考古学奠基人苏秉琦说:“处于众多考古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巴中,我们能勾绘出远古巴中的面貌。”阳云以此拉开了巴中人文叙事的大幕:巴中·禹贡梁州时、巴国是个什么国、古代巴人何处来、古代巴人今归何处……一路写下来,“巴中人文”的概念便清楚明白地站立起来,阳云为巴中人文建立起“档案”,写上了“门户”,巴中人文从此有名有姓。

巴中历史上的大事也不少,阳云从中选取十四件:僚人乱蜀、鄢蓝农民起义、姚黄土暴子、湖广填川、白莲教起义、“啯噜”暴动、四川保路运动,以及红灯教、民国青帮、军阀混战……这些事件,记载着巴中历史在岁月中的兴衰沉浮,这是巴中山水的烟火,是巴中血液流淌的声响。阳云把川陕革命根据地独立成章,这是一个文化人的文化视角,也是一份特殊的敬意,更是历史的新篇章。

阳云用大量笔墨写了巴中的“人物”——蜀汉后五虎上将句扶、晚唐辞赋家诗人张曙、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终生行善的张文治、兵部侍郎向士壁、著作入选《四库全书》的通江三李、清代女诗人杨古雪、抗英提督张必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当然,还有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27位开国将领。阳云说:“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名人,是这个地方的耀眼星辰,他们的出现,照亮了漫长的历史时空。”

阳云如此执着地抒写巴中,是他的巴中情结推动的,他在表达对巴中这片山水的深度热爱。将巴中地域文明落字成史以传千秋,成了阳云的信仰。

(作者系北京市委宣传部干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