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理解与共情——《理解万岁》创作谈
来源:当代(微信公众号) | 董夏青青   2025年04月06日13:58

去年春天,我和同事到云南出差,采访了杜富国班长所在的扫雷排爆大队,之后,在清明节前去到麻栗坡县。我记得,在距离麻栗坡烈士陵园不远的一条道路上,停着几辆挂有红绸布的老兵大巴。入夜后,老兵们下车坐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三三两两地说着话。同行的战友说,很多老兵每年都回来看望自己故去的战友,有些身体不好的老兵,还会由家人推着轮椅赶来。每逢清明,陵园里的每块墓碑前都摆着鲜花、站着人。及至离开南疆后,夜色中的大巴车、麻栗坡烈士陵园中一排排的墓碑,以及雾气蒸腾的主峰上,在孙毅将军题写的“理解万岁”石碑前结队合影的老兵……一幕幕景象深深印在我心上,很多人活在此时,但情志像是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那是一段距离我们并不算远的历史,和所有的“历史”一样,它依旧深刻影响着当下,对扫雷排爆大队工作深入了解过后,发现历史甚至仍在改变一些人的命运轨迹。我开始思考和分辨,当“理解万岁”一语提出四十年后,当下的生活如何重叠着过去的影子,一代代人接力付出,甚至如很多老兵一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当下,是否让他们得到了安慰?在此基础上,我写下这个故事。事实上,关于这个故事中所写到的盲人群体,他们身上有着毕飞宇老师《推拿》中人物的影子,在我和一些盲人推拿师傅的交流中,发现这部多年前创作的小说深深地参与了他们职业观、生命观的塑造,他们对于财富、感情的经营和认知,均有着那个年代之后从未中断的延续性。而去年上脱口秀节目的盲人黑灯,也让很多人看到了这一代的心灵特质和面向世界的思考维度。“理解万岁”这句话虽最早由军人提出,却凝结着几代人对“常识”与“共识”的艰辛追求和悉心构筑,人们在那时需要通过探讨、碰撞加深彼此的理解与扶持,也适宜我们再度体会。

这两年我开始学着写中篇,以容纳更丰富的情节和不甚成熟的思考。在此期间,我很幸运地得到了编辑朋友的帮助,借此机会我想感谢几位老师。文苏皖老师一直在教我建立中篇小说的结构意识,流感不适时仍帮我看稿、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让我获益匪浅。《当代》杂志的诸位编辑,指导我修改了若干细节,字斟句酌的推敲让文章的语言更能立得住。最后要谢谢帮助我积累素材的朋友世恩,他对生活、人心、音乐、文学的理解令我感佩并给了我启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