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字的力量是生命里的一束光 ——从王计兵、屈松云看文艺创作的时代性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龚惠强   2025年04月06日13:52

在生活的广阔舞台上,文字如同一束穿透尘世的光,照亮了平凡的角落,也升华了琐碎的日常。王计兵,一位骑行16万公里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用他那沾满风尘的笔触,在送外卖的间隙创作出5000余首诗。2022年因一首诗歌《赶时间的人》走红网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上百家媒体广泛报道。屈松云,一位扎根于乡村的营业员,在上世纪50年代以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出小说《营业时间》发表于《萌芽》,讲述着服务群众的温暖故事,先后被改编成评弹、电影、连环画等艺术形式,红极一时。他们的作品,如同从泥土中生长出的花朵,带着生活的芬芳,却又在艺术的浇灌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生动地诠释了文字的力量、文艺的真谛。

生活,是文艺的不竭源泉。王计兵的诗歌,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生活的气息。他笔下的“赶时间的人”,是那些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奔波忙碌的普通人,他们为了生计、为了梦想,与时间赛跑。这不仅仅是外卖员的写照,更是无数平凡劳动者的真实写照。而“手持人间一束光”,则在平凡中透出温暖与希望,以他那朴实无华的文笔,引领人们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重新发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这些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酸甜苦辣,让生活在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找到共鸣。

屈松云的《营业时间》同样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小说中营业员老李与新派来的年轻营业员关于营业时间的争执,看似是简单的作息问题,实则是不同生活观念与服务理念的碰撞。老李坚持不规定作息时间,因为他深知农村生活的节奏与需求,营业员的灵活作息能够更好地服务村民;而年轻营业员主张一定要有作息时间,则是基于现代管理的理念。在一系列的冲突中,年轻营业员最终被老李的敬业精神与对村民的满腔深情所打动,亲手撕下了营业时间的告示。这个故事是屈松云从亲身经历中汲取的灵感,反映了那个时代基层工作者在服务群众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成长。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良。

然而,文艺并非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它是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的参天大树,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王计兵的诗歌,虽然取材于平凡的送外卖生活,但他用诗意的语言赋予了这些瞬间以灵魂。那些看似琐碎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意象,激励着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坚守信念。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生活的一种重新解读与思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被忽视的美好。正如王计兵的伯乐陈朝华在为《手持人间一束光》写的序中所言:“在平凡中发现非凡,在残缺中想象完美,在疲惫中重构激情,在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

屈松云的《营业时间》则有异曲同工之效。小说通过一老一小两个营业员的故事的讲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个主题具有普遍的意义,即便时隔近70年,仍然历久弥新。它不仅仅是对那个时代基层工作的思考,更是对所有服务群众的基层组织的启示。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与对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从而引发对自身生活与工作的反思与感悟。2022年8月,时任江苏省曲协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曲艺委员会主任潘讯在陪同领导调研考察尚明甸村时,没想到竟在原作诞生地意外邂逅短篇弹词《营业时间》,于是激情创作《今天怎样创编评弹新书目》,在文后他发出这样的感慨:“期待今天的作家、艺术家们还能像屈松云一样,真正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创作出新时代的《营业时间》。”

文艺来源于生活,是因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情感基础;文艺高于生活,是因为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对生活进行了提炼、加工与升华,赋予了生活以更深的意义与价值。王计兵与屈松云的作品,都是从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积淀。他们用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了不平凡的意义。

生活是文艺的根基,文艺是生活的升华。让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灵感,在文艺的滋养中汲取力量;让文字的力量成为生命里的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让文艺与生活的交融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光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