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IP是如何炼成的?专家探讨文学艺术双向赋能
会议现场
4月1日,“文学与艺术的双向赋能——茅奖IP《北上》的多渠道改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文联艺术工坊举行。本次研讨会是“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5精品研推工程”第一期,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北京视协副秘书长种珊出席会议,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主持会议。
《北上》是《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北京作协副主席、作家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201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小说以宏阔的艺术视野和杰出的叙事技巧,讲述了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展现了运河百年沧桑巨变。小说面世后引起行业内多方关注,开启了文学IP多渠道的改编之路,音乐剧、话剧、电视剧先后亮相,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带动沿线城市游客量激增,形成文化经济共振,成为茅奖IP改编的又一成功范例。
徐则臣
话剧、音乐剧、电视剧共同诠释运河的前世今生
研讨会上,各方主创团队分享了《北上》改编创作历程。话剧《北上》制作方代表、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媛坦言,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提炼精华,把30多万字的原著小说改编成两个多小时的舞台剧。主创团队从叙事结构的转化、人物群像的舞台化、运河意象的视觉化、文化内核的舞台表达四个方面着手改编,并在首演后持续修改打磨,力争推出一部精品力作。
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人、音乐剧《北上》制作人秦鲁一介绍,这部作品是北京广播电视台独家出品的首部音乐剧。改编过程中,主创团队选择了晚清时期这条线索,将人物放在群体、时代和大运河的意象当中去呈现,保留了原著的主旨和灵魂。北京广播电视台原总编室副主任刘莹介绍,音乐剧首演受到运河沿线城市的关注,引起良好反响。北京广播电视台将在歌词文本、视觉呈现等方面加以提升,打造音乐剧《北上》2.0版,期待未来这部剧能够走进大运河沿线城市演出。
启蒙影业合伙人、电视剧《北上》总制片人张书维谈到,电视剧主创团队把握住原著“根”和“远方”两个内核,将水元素贯穿始终,通过六位年轻人的出走与回归,诠释了运河精神的深刻内涵。剧集的热播点燃了观众对京杭大运河的浓厚兴趣,为运河沿岸城市文旅发展赋能,这也充分证明文艺作品不仅能记录时代,更能激活文化认同,让运河的流动与当代精神同频共振。
搭建文学跨界转化平台,实现不同艺术门类融通发展
专家交流环节,与会者以《北上》为案例,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文学IP多渠道改编的成功经验,并围绕如何发挥文学的母体作用、推动文学向多种艺术形式的转化提出了建议。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胡薇重点分析了戏剧改编的难点。她指出,小说不拘于时空,可以并制多条叙事线索。而戏剧强调集中凝练,其剧场属性又导致其受到时空的限制。因而,尤为考验改编者的创造力,不能简单地将原著小说舞台化,而需要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重新梳理和结构原著的事件、人物以及关系,并配以适当的舞台表现手段,更好地展现出原著的精神内核。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教授黄凯认为,音乐剧《北上》在叙事结构、音乐设计、视觉呈现方面可圈可点,未来可在情节衔接、人物塑造、华彩段落打磨等方面持续提升。他谈到,《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狮子王》等经典音乐剧都脱胎于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戏剧性的故事、丰富饱满的人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为音乐剧提供丰厚滋养。他呼吁,推动更多优秀文学作品向音乐剧转化。一级编剧、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林蔚然谈到,话剧《北上》聚焦运河上行走的一群人,展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爱恨情谊,在修改中建议梳理叙事线索、运用有效道具、突出几代人之间的相互呼应。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视协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戴清谈到,纯文学是以优秀作家的深厚文化积淀为根基,饱含最真挚、最深沉的生命体验、审美表达和对时代社会的思考,是文艺创作原创力的大本营,要在尊重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她认为,小说《北上》具有厚重感和历史感,而电视剧考虑到电视艺术特点和观众审美习惯,以青春叙事和生活实感贴近大众,将运河精神转化为情感共鸣,总体上是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也认为,改编作品的成功在于能否引起新的共鸣,凝聚更多受众。以电视剧《北上》为例,电视剧改变了小说原有的叙事结构,由当下回溯历史,将运河变成青春、爱情和奋斗之河,更加贴近当下观众,赋予《北上》更多的青春感和新时代气息,激起青年观众对原著的好奇、对运河和对运河人家命运的好奇。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任何一种改编都是对于原著的最大致敬,《北上》改编的繁荣也是文本经典化的标志。《北上》这部作品,正是由于其具有宏阔的历史时空、广博的文化内涵,才使得戏剧、音乐剧、电视剧的改编者能够从不同段落进入,重构文本,形成大运河书写的博览和图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也认为,无论何种改编形式,如果能够唤起大家对原著的阅读兴趣和对运河文化意义上的认识,甚至带动运河两岸的文旅发展,都是极好的事情,都对于《北上》作为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表示,让小说家成为小说家、让小说成为小说非常重要。小说家的思考深度、感受的敏锐度,以及小说家所提供的唤醒世界、观察世界、重塑世界的新的视野,是他们在今天这个时代的独特价值。他认为,小说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面貌,但是否能够给改编者以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新角度,是小说是否具有改编价值的关键。作家、北京作协理事吕铮结合个人文学创作和影视改编的经历谈到,鲜活的典型人物、纵横交错的时空背景、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融合是《北上》改编的优势。《北上》的改编提供了“一鱼多吃”的范例,不同艺术形式在原著内核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各取精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演绎。
作为原著作者,徐则臣表示,作者写完并不代表一部作品的最终完成,还需要读者去阅读,需要专家去阐释,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扩大其内涵和外延,所有这些才成就了最终的作品。他认为,音乐剧、话剧和电视剧,虽然做了不同的演绎,但都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同时又丰富了原著的阐释空间,其实都是在帮助《北上》这部小说继续成长。
在总结讲话中,田鹏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文学要保持自身的精彩。文学承载着思想、文化、精神、情感,提供给我们观察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这是文学自身的价值,也是文学被各艺术门类需要的原因所在。因此,保持文学性,是文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二是改编者要提升创造力。所有的改编都是一次全新的创作,改编者既要忠于原著,更要对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进行深度挖掘、深度解读,这样才能在保留原著气韵的基础上有新的精彩呈现。三是文联将积极推动文学的改编转化,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动各文艺家协会,对文学IP转化进行经验梳理和理论总结,借助“北京文学走出去”、“从文学到影像”优秀文学作品推介会等各类活动,搭建文学跨界转化的平台,实现不同艺术门类的融通发展。
“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精品研推工程”自2022年创立,旨在通过为优秀作家作品举办研讨会,挖掘北京文学潜能,推动北京文学精品化、经典化进程,打造发现精品、研究精品、推介精品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已举办21场研讨会,接下来将继续围绕热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开展专题研讨,培育北京作家中坚力量,促进北京文学创作向更高质量发展。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