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文艺评论如何改进文风
数字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文艺创作领域涌现出人工智能写作、虚拟现实叙事、融媒体戏剧等全新艺术形态。这种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远超19世纪工业革命对文艺领域的影响。传统文艺评论的话语方式与文风,面临着新的挑战。当算法开始解构文学创作的神秘性,虚拟现实消弭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文艺评论也需要突破过去仅仅限于对文本内部的解释和评价,而是要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碰撞中不断拓展话语的空间。
这就是说,文艺评论要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和评价,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研究文学生产的创作过程以及它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哪些复杂的因素和科技的手段,从而创造出崭新的文艺形态。
网络文学在读者与作者的交互中所形成的“共创”,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作品成为一个相互博弈与共同创作的动态过程,就如古代的说书人一边说书一边要接受听众的评判,作者在读者接受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网络文学平台多维度的互动空间,使网络小说在连载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在“段评”中进行声音拟剧演绎、读者之间可以形成“二创”、对作者的情节进展进行猜想干预……众多读者与小说文本产生了多维度的互动,形成独特的“读写”氛围,对小说作者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既满足读者期待又不迎合读者猜想,成为作者构思创作中的“创意纠结”。这时评论者就需要对文本边界进行研究,对作品的形成过程进行媒介与文本互动关系的分析,形成一种理性分析和美学评价。电影、电视播放中的“弹幕”也形成了一种评论的新话语方式,反过来创作者可以根据“弹幕”的需求创造出新的改编作品。这也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当前需要注意和吸收的话语表达方式,这势必会形成一种对话交互式的评论文风。随着数字人文研究的推进,基于对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的大规模数据的“远读”进行网络图谱绘制,进而进行相应的情感分析和主题分析,已经使这种技术与人文协作的评论成为可能。如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实验室开发的叙事分析软件,已能通过算法追踪观众注意力轨迹,为评论者提供全新的分析维度。也就是说,面对技术对文艺的全面渗透和影响,文艺评论不仅要将技术分析作为美学判断的基础,更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帮助进行文艺形态的分析。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交互式对话文风,直接与作者在线上进行沟通与交流,就会改变目前这种评论滞后甚至一些创作者根本不看评论的局面。
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叙事革命正在颠覆线性叙事传统,同时跨媒介叙事的涌现要求评论者建立超文本思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叙事开掘了不同时空的叙事线索,其IP开发又涵盖电视、动漫、游戏、戏剧等多种形态,形成相互关联的意义链。这种超空间化叙事要求评论者具备多维度分析的思维,能够解析非线性叙事中的意义生成机制。观察《三体》如何从小说转化为动画、电视、广播剧的形态嬗变,分析每个媒介转换中的叙事是否增值与损耗,就形成一种“超文本批评”了。传统的文本中心的评论在此时已不再能覆盖这种跨媒介作品的分析。跨媒介创作与虚拟现实创作要求评论者不能仅凭文字转述去评判作品,还必须亲身进入360度的叙事空间,去开展一种新的“沉浸式批评”,去分析多感官体验带来的美学感受的产生。这会使评论者在媒介间性中更好地把握当代叙事新形态的核心,其评论表述的文风也将是体验性与审美判断相结合的。
技术时代的文艺评论还需要评论者建立技术解码能力,评论作品时需要对其中的技术手段加以理解并做出评价。《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全片2400多个镜头中,特效镜头超过1900多个,平均每个镜头包含5种以上特效元素。这些特效是如何形成这部影片的美学效果的?这就需要电影评论工作者对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建立在对技术手段的分析基础上所做出的美学评价才是更加令人信服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不仅采用多空间、非线性叙事结构,还在表演形式上将现代科技融入敦煌文化的展示当中,运用二维动画、3D特效、AI技术等,用多个屏幕加以辅助,通过超清数字影像和音响技术,增加了话剧的震撼效果,让观众在数字演艺之中获得新的体验,其审美效果是由中国审美传统与现代技术以及表演方式的交融产生的。那么,文艺评论必定要考虑技术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做出美学评价。
当然,在技术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既要考虑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和提升,又要警惕科技带来的意义消解,警惕技术资本控制了作家艺术家的头脑,一味地追求感官刺激和炫技。如果评论者只是堆砌技术术语,就会让人产生“隔”的感觉,其文风还得建立在大众理解的基础上。同时,评论者还需要坚持人的尊严和文艺的精神创造性。文艺的人文性、精神性永远是不过时的。技术时代也不能太迷信技术,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可以利用好数字技术帮助自己,但不能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文艺评论对技术时代的文艺创作是负有理解、审视甚至提醒作用的。技术时代文艺评论的文风革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工具升级,而是观念的根本转变。评论者需要保持技术敏感与人文理性的双重自觉,在数字谜网中维护审美判断的独立性,在技术狂欢中坚守价值批判的超越性。
(作者为汕头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