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文学:新大众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
媒介作为沟通作者与读者、作品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向来对文学影响巨大。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介平台的不断拓展,深刻改变了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当文学与社交媒体融合,尤其是与多种多样的自媒体融合之后,极大改变了当前的文学生态。为了区别于传统大型文学网站所生产的网络文学,在这里姑且将其称之为新媒介文学,也试着对其下一个定义:新媒介文学是指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自媒体平台)进行创作、阅读与传播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文学自媒体平台主要有豆瓣阅读、知乎盐言、微信公众号等。与传统网络文学平台动辄百万字的超长篇不同,新媒介文学作品主要以短篇、中篇为主,往往结合了多种媒介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并通过个性化创作、平台化传播以及社交性互动,重新定义了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也得到普遍提升,文学创作已经逐步挣脱圈层化和专业化的束缚,进入到“人人皆可写作”的时代。自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渐次收拢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成为大众文艺的新阵地。这些文学爱好者往往有着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冲破了专业和业余、高雅与通俗的藩篱。那么,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新媒介文学究竟有哪些特点?
首先,基于自媒体平台本身即时性的优势,新媒介文学天然形成了个性化的特点。新媒介文学作品常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豆瓣、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作品面世不再局限于传统出版渠道,这就让更多有写作热情的人能够自由地发布作品。得益于自媒体的创作与传播的即时性,文学作品可以迅速触及大量受众,在传播速度和受众覆盖面上具备了压倒性的优势。
同时,新媒介文学作品一旦发布,能够迅速传播到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其传播的路径是非线性的,这便形成了去中心化的文学创作和传播生态。许多自媒体创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个人观点、情感、生活经历或思想观念,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自媒体平台上,创作者不仅是作品的作者,也是自我表达和个人品牌的塑造者。此外,新媒介文学也没有主流文学网站“日更”“月更”的要求和动辄十万字以上的签约门槛,选择无拘无束、灵活度更高的自媒体平台,也表现出对资本中心主义的疏离。相对于网络文学的“字数”考核机制,新媒介文学更追求品牌意识和流量密码。创作者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和创作风格,往往通过IP认同、情感共鸣和细分市场来积累读者。而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平台也能够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留驻甚至情感反应量身定制内容,带来极致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第二,基于自媒体平台兼容的社交属性,新媒介文学更具有社交性和交互性。与传统文学相比,新媒介文学不仅仅是创作者向读者单向度地输出内容,还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反馈。读者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作者互动,许多新媒介文学作品是连载性质的,创作者能够根据读者的反馈和建议调整书写策略,社交平台和网络社区为创作提供灵感、方向和支持,形成交互式的创作模式。例如,豆瓣悬疑冠军作家、《第十三天》《游荡者》的作者梁柯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过:“我写作,方方面面都是为了给读者他们想要的。类型文学很多时候是为别人写作,也始终假设别人的目光在看着你。”这种模式是读者驱动的内容生产,读者分享了作者的创作权,相比于传统阅读模式,读者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大大增强了文学创作的公共性和共享性,使得文学创作和消费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某种程度上,这种新兴的文学交流形式一方面是一种文学消费,另一方面是一种社交体验,具有双重属性。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不限于评论和点赞,而是共同创造了一种网络虚拟社群文化,使读者参与其中,形成跨年龄、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比如一个知乎话题、一个豆瓣小组就可能构成一个崭新的文化社群,创作者和读者在特定主题、兴趣或价值观的共鸣下形成一个共同的社群,2024“豆瓣年度文学榜单”正是这种社群文化的体现,因为最终的榜单是无数读者赋予的评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群体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也得到普遍提升,文学创作已经逐步挣脱圈层化和专业化的束缚,进入到“人人皆可写作”的时代。自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渐次收拢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成为大众文艺的新阵地。这些文学爱好者往往有着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冲破了专业和业余、高雅与通俗的藩篱。那么,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新媒介文学究竟有哪些特点?
首先,基于自媒体平台本身即时性的优势,新媒介文学天然形成了个性化的特点。新媒介文学作品常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豆瓣、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作品面世不再局限于传统出版渠道,这就让更多有写作热情的人能够自由地发布作品。得益于自媒体的创作与传播的即时性,文学作品可以迅速触及大量受众,在传播速度和受众覆盖面上具备了压倒性的优势。
同时,新媒介文学作品一旦发布,能够迅速传播到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其传播的路径是非线性的,这便形成了去中心化的文学创作和传播生态。许多自媒体创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个人观点、情感、生活经历或思想观念,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自媒体平台上,创作者不仅是作品的作者,也是自我表达和个人品牌的塑造者。此外,新媒介文学也没有主流文学网站“日更”“月更”的要求和动辄十万字以上的签约门槛,选择无拘无束、灵活度更高的自媒体平台,也表现出对资本中心主义的疏离。相对于网络文学的“字数”考核机制,新媒介文学更追求品牌意识和流量密码。创作者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和创作风格,往往通过IP认同、情感共鸣和细分市场来积累读者。而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平台也能够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留驻甚至情感反应量身定制内容,带来极致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第二,基于自媒体平台兼容的社交属性,新媒介文学更具有社交性和交互性。与传统文学相比,新媒介文学不仅仅是创作者向读者单向度地输出内容,还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反馈。读者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作者互动,许多新媒介文学作品是连载性质的,创作者能够根据读者的反馈和建议调整书写策略,社交平台和网络社区为创作提供灵感、方向和支持,形成交互式的创作模式。例如,豆瓣悬疑冠军作家、《第十三天》《游荡者》的作者梁柯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过:“我写作,方方面面都是为了给读者他们想要的。类型文学很多时候是为别人写作,也始终假设别人的目光在看着你。”这种模式是读者驱动的内容生产,读者分享了作者的创作权,相比于传统阅读模式,读者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大大增强了文学创作的公共性和共享性,使得文学创作和消费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某种程度上,这种新兴的文学交流形式一方面是一种文学消费,另一方面是一种社交体验,具有双重属性。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不限于评论和点赞,而是共同创造了一种网络虚拟社群文化,使读者参与其中,形成跨年龄、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比如一个知乎话题、一个豆瓣小组就可能构成一个崭新的文化社群,创作者和读者在特定主题、兴趣或价值观的共鸣下形成一个共同的社群,2024“豆瓣年度文学榜单”正是这种社群文化的体现,因为最终的榜单是无数读者赋予的评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群体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