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短剧更好发挥新大众文艺生力军作用
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网络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微短剧的异军突起正是其中一个鲜明标识。我今天的分享正是围绕微短剧展开,愿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让微短剧更好发挥新大众文艺生力军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文艺形态,微短剧是传统影视文艺与网络新兴文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相融合的结果。《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网文IP市场规模大幅跃升至2605亿元,同比增长近百亿元,2023年影视剧热播前二十名榜单中,有60%改编自网络文学。微短剧的前世今生与网络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文学IP改编及影视化蔚然成风,助力了微短剧的兴起与壮大,并使这种网络视听文艺的新形态,成为连接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可以说,网络文学与微短剧是双向奔赴、相生共赢的,当下的创作环境和文化市场极具活力,网生市场与年轻团队相辅相成。不少经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微短剧在网络上热度极高。
如微短剧《招惹》(陕西广电影视公司出品),改编自中文在线四月天隐笛创作的同名小说,从微短剧赛道较稀缺的民国题材切入,讲述了一个悬疑谍战爱情故事。这部剧拍摄仅花费了21天时间,但创下了2000万元的分账收入。微短剧《执笔》改编自知乎盐选作者“林言年”的同名故事,在腾讯视频上线两周分账破1000万元,创最快破千万分账微短剧记录,且已上线上海东方卫视,成为中国第一批短剧上大屏的品质微短剧。根据陕西作家凡川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微短剧《兰花花》在榆林和延安两地取景拍摄,通过对原著精髓的提炼与再创造,该剧有望成为一部既保留原著魅力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精品之作。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而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收入预计为470亿元。预计到2027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白皮书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其中微短剧用户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数量的半数以上,成为数字生活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可谓“凡有网民处,皆有微短剧”。因此,应主动引导、积极推动微短剧更好发挥“新大众文艺”生力军作用。
审视微短剧发展脉络和其中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内涵和时代属性。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定义,微短剧全称为网络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它体量小、节奏快、情节密、反转多,被誉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连载小说”,满足了用户对连续剧情、精彩故事的“阅读”诉求,更容易与受众产生共情和共鸣。
让微短剧更好发挥新大众文艺生力军作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微短剧篇幅小、角色少、故事多、戏剧性强的特有优势,讲述各行各业普通人的鲜活故事。这也正是新大众文艺的本质——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人民的文艺,人民大众不仅是欣赏者,还更广泛地参与到微短剧等各种文艺的创作与传播之中。
微短剧这种新大众文艺形态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就与大众以数据和流量的方式进入评价体系密切相关,读者认可不认可,大众买账不买账,成为重要的评价尺度和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大众认知之上建立起更成体系的评价标准,如何以更加专业科学的引导来赋能行业生态,是文艺从业者共同关注的议题。今年6月1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和西安交通大学,携手学界业界多方力量,构建了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繁星指数”配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心工作,首推“微短剧+文旅”专项评测,通过设置指标体系,引导精品化创作,测量微短剧作品的传播与赋能数据,反映微短剧赋能文旅等千行百业所取得的切实效果。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一批优秀文旅微短剧不断涌现,如《我的归途有风》《一梦枕星河》《恋恋茶园》《有种味道叫清溪》,有效赋能了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也为旅游宣传推广开辟了全新路径。
让微短剧更好发挥新大众文艺生力军作用,必须坚持以正能量引导大流量。 前不久热播的《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以1.4亿的播放量,过十亿的话题量引发热议,这部剧选择少有人涉猎的红色主旋律题材,剧本改编自知乎热文《苏梅梅的超市》,以当代大学毕业生苏梅梅的视角,讲述她为了找到参加长征的大爷爷苏忠国,穿越到长征途中,为红军送物资、见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故事。历史和当下两个时空的碰撞,让观众感知到了历史的温度。红军战士的革命事迹和长征精神,恰是该剧着力点。剧中的“九个炊事员,一口行军锅”“一个团打狙击,只为赢得生一个孩子的时间”“背着68公斤的发电机奔赴延安”等故事,都是根据长征中的真实故事改编。众多网友留言:“希望带来一股更强劲的主旋律风潮”“期待主旋律作品越来越精,行业发展越来越好!”
让微短剧更好发挥新大众文艺生力军作用,必须坚持传承、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醒狮》围绕舞狮文化这项国家级非遗和传统艺术,以女子舞狮队的励志故事串联展示广西梧州藤县的各类特产,在“繁星指数”所做的样本用户调查中,有超过82%的观众表达出了跟着微短剧去藤县打卡文旅项目的意愿。再比如《你好苏东坡》讲述了在河北定州担任知州时的苏轼,意外穿越并结识了现代青年,让观众在感受文化温度的同时,对古城定州心生向往。《一眼千年》讲述主角在多重梦境中邂逅不同年龄的李白,以及谢灵运、郭子仪等,颇具诗的韵味。《等你三千年》围绕“负荆请罪”的历史典故,演绎了一段跨越三千年的爱情故事,让邯郸“成语之都”的历史积淀和“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的城市文化IP被更多人熟知。《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博为主题,用拟人化方式讲述流离海外的国宝文物“回家”的故事,激起观众心中最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现象级爆款微短剧。
让微短剧更好发挥新大众文艺生力军作用,必须坚持多元化的创作方向,打破微短剧类型单一、故事同质化、格调不够高等痛点。让普通人、让人民大众成为微短剧的主角。比如,《我在巴黎当侠客》和《从五环到五星》借势巴黎奥运会,《宁波144小时》聚焦过境免签144小时,凭借微短剧创作周期短的特性,将网络热点快速转化为创作题材,展示出微短剧跨界融合的多重可能性。
以微短剧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是文艺领域里的“轻骑兵”,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让微短剧更好发挥新大众文艺生力军作用,必须倾注人文关怀、反映主流价值、展现社会风貌,以形式鲜活、内容丰富、网民喜闻乐见的优质作品,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随着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海外市场的拓展和AI赋能,网文改编及微短剧出海热度稳步上升,创作及生产效率将会大幅提升。站在新媒体与新大众文艺的历史交叉点上,我们看到——以微短剧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已然兴起!“新大众文艺”的旗帜必将凝聚更加团结奋斗、更具创新创意的磅礴力量,为新时代的人民大众开启热气腾腾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