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与成长书写 ——评许诺晨作品《完美一跳》
《完美一跳》许诺晨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文学虽然是一种借助虚构手法来描摹和反映真实现实世界的艺术实现,但“真”,却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作家对对象世界真实、合情合理地理解、反映和阐释,才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信任感,对作者讲述的故事产生“相信”和共鸣。文学,要与鲜活的现实生活有效连接。
文学会因为时代环境的变化,经历一次次蜕变和更新,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人的命运、精神和灵魂的关注,不会改变。由此,现实主义创作永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舞台。只是,在创作活动更进一步的发展中,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可以如何探求新的可能?作家们切入现实的方式还有哪些?如何言说、以怎样的方式言说“当下”?
中国国家女子跳水队一直有“梦之队”之称,这支“无敌之师”,在中国代表团参加过的历届奥运会、亚运会和世界级跳水比赛上夺得过无数金牌和奖牌。也因为中国国家跳水队的“几乎不可能”的辉煌战绩,跳水运动在中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应该说,关于跳水运动的新闻报道已经是汗牛充栋了,但关于跳水运动的文学作品却寥寥可数。
究其原因,跳水运动是一项非常专业的竞技运动,其训练的科学性、运动评价的专业度、对这项运动的界别和相关发展历史的谙熟,如何像“盐溶于水”一般,不着痕迹地融入叙事的重重编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着实是对作家的莫大考验。
然而,时代和读者期待着一部关于跳水运动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在于数量稀缺。在记者们的书写中,竞技体育的世界里,故事主角都是成功者。书写者们站在确定的终点回溯,为胜利者的胜利增添必然的论据;然而,许多胜利之外的人和故事会被遮蔽、被折叠。
时代与读者期待这样一部书写竞技英雄的文学作品——它应该符合文学性的根本逻辑,即抚摸生活的全部细节,将抽象的“偶像”还原为一个具体的“人”,也还原其成长过程中的软弱、逃离、心伤,在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中回归生活本身,体察人的生存境遇和成长体验,注入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一部文学作品,应该强调生活的切近,人物的亲和,以及人物情感的真切还原,不刻意贴近时代的宏大主题,不刻意书写崇高。当然,时代风云会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构成人物的生命追求、对意义求索的重要部分。
显然,《完美一跳》正是一部调和了时代感、现实性、文学性,包括竞技体育的科学性的具有沉甸甸分量的文学作品。
文学是对现实的想象和塑造,以构造现实和创造现实。那么,什么样的现实可以转化为儿童文学的文学素材?成长,不仅是儿童的永恒追求,也是儿童小说的永恒话语和艺术母题。成长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更意味着精神的磨砺与蜕变,无疑是触及少年儿童精神层面的最佳形式。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完美一跳》巧妙地从“成长”这一维度着手,真实再现了赵淼和林欣两位小跳水队员的成长过程——既有现实生活世界,更有精神世界。赵淼和林欣两位小运动员的身后,其实糅合了多位跳水世界冠军的人生体验。比如,因为家境贫困,所以渴望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为了锻炼体能,和男队一起训练,还有早上5点钟开始的晨跑,400米的跑道跑10圈;比如,因为天赋与勤奋,小将的横空出世;又比如,如何跨越心理障碍,超越那个“总是赢了自己的人”;还有,小有成绩后的懈怠,导致大赛前的状态不佳;以及,在似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以最后的完美一跳,逆转了比赛……
少年儿童的文学接受有别于成人读者,他们更倾向于将文学作品看作是生活的延伸,更易受作品的影响。文学不是理论,但作用于人的心灵,在审美的体验与感受中,在他人的经验中认同、洞察、移情、感悟,体验生活与感悟成长。可以说,最早练体操、后改练跳水的赵淼,从开篇因为不会游泳而“不敢下水”,到最后站在世界跳水最高领奖台上的成长历程,为每一位阅读的孩子提供了激励人心的成长叙事——那就是,哪怕是世界冠军,也不是生就的,而是练就的。
溯源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的儿童文学是在中国现当代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生长和演进的,总体上与中国现当代的历史进程保持着密切联系。儿童文学的艺术聚焦往往集中在现实课题上,展现社会生活与时代风貌;塑造的文学形象,蕴含、浓缩一个时代的精神核心与时代理想。
然而,坚守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却非常考验作家对于现实的把握和书写能力。与现实超短的审美距离,让作品很容易就会为现实而现实,浮于表面,甚至成为时代或宏大主题的生硬“图解”。
如何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技巧,尤其是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创作技巧上发扬和包容,以与时俱进的文学审美,保持与社会生活的同构顺应?
可以说,从事创作之初,许诺晨就展现了自己对故事情节、叙事节奏的掌控能力,《完美一跳》也一样。这或许是这本明明有着明显的宏大主题书写的作品——比如,指向对国家、民族的集体关切,指向主流书写,指向崇高精神力量——获得诸多儿童读者喜爱的原因。
小说毕竟是一种叙事文体,依靠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表达文本的深层内涵。情节是支撑小说架构的重要部分,没有情节,故事不可能往前推进。尤其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情节是重中之重,没有事实依据的情感抒发和价值的评判可能很难与儿童建立起阅读的联系。
就《完美一跳》而言,故事的生发有着独特的张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赵淼,在刚刚改练跳水时,对水的畏惧;在一次晨跑时,因身体透支而哮喘发作;在初露峥嵘时,因为母亲的病,一度起了要离开跳水队的念头;在夺得国内跳水锦标赛的冠军、入选国家队之后,一度懈怠,开始爱美和注重打扮,训练成绩一度摇摆,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赛之旅抹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可以说,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起落,高度唤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在情节所展现的冲突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加凸显,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再看叙事的流畅度。作品叙事的流畅度,并不仅仅在于叙事节奏的明快,还在于作家对作品叙事逻辑性的整体把握,即怎样的“因”造就了怎样的“果”,怎样的“果”埋藏了怎样的“因”。小说家能否创作出优秀作品,取决于其对人物意识活动的洞察力。人物的意识决定了人物的行动,造就了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情节线的逻辑性。所以,经验性的材料之间,其实并不一定具有逻辑的联系——表面上息息相关,但本质上并不互为因果,硬要堆砌、混杂,化解故事的逻辑力量,缺乏吸引读者深入其中的力量。而优秀的作品,会将一桩桩日常生活图景,都变成颇富内涵、活力和意味的细节。
此前,在对许诺晨作品《白日焰火》的评论中,我曾经提到不足,“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不仅需要连接特殊的社会环境,在可视性和普遍性的人物行为方式塑造之外,还需借助心理活动的刻画,实现其性格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可喜的是,许诺晨一直在磨砺自己的写作技巧。在《完美一跳》中,她深挖人物的内在性,读者可以随时捕捉到人物的状态尤其心理状态;塑造人物时,也特别注重人物心灵世界的内在构造。所以,该作也是一部从心灵出发的生活叙事——客观叙事拉开情节的帷幕,但浓烈的情感一直伴随着作品。
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顶级运动员如何完成对一个“总是赢了自己的人”的心理魔障的超越。竞技体育,冠军永远只有一个。可以说,世界一流水平的运动员,大赛之中比的就是心态、心理的稳定。赵淼的恩师陈泓,从国家队退出,来到省队当教练,就是因为陈泓进省队的第一次比赛,以总分不到十分的差距,输给了同门的运动员郭兰,从此,无论是国内的比赛还是国际大赛,郭兰成了压住她的一座五行山。没有人不承认陈泓的优秀,可她就是千年老二。魔咒般地,赵淼在省队的一次邀请赛上,输给了东海队的明星运动员陆思,陆思成为了赵淼心理上的“五指山”。全国跳水锦标赛决赛的前夜,陈泓把自己的过往掰开了、揉碎了,“血淋淋”地展现在弟子赵淼前。最终,“她脑海里终于不再想着怎样才能超越陆思,只想完成这个动作”,赵淼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理魔障”的渡越。
作家应该拥有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并把这种独特理解诉诸文字和故事;由此,文字和故事得以确立独特性的存在,作品的优秀从而具备了前提性的条件。
所以,作家通过对对象——主人公自我成长经历的书写,同时也传递了作家对成长的生命体验和感悟。成长母题因而沟通了作家与读者,实现了作家对读者的不自觉的精神引导,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意识的交融与合流。
笔者曾经在一篇评论中论及,现在年轻作家的作品,文字流利明快、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极大的特色;但另一层面,比起老一辈作家,其文字的深层意蕴和可咀嚼的空间似乎淡了些。但现在笔者进一步的感受是,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所有的作家,以其主观去面对和反映客观现实时,都会千差万别,而所谓的客观现实,无一例外会被打上个体主观的烙印。代际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人生历练的不同、审美倾向与创作观念的不同,既是个体的不同,更是代际的沟壑。比如,50后、60后作家,笔下总是带有宽阔的叙事结构和解构分析社会的倾向;70后作家,擅长从生活流的层面探入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世界;而新一代的85后作家,明快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也许正是其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