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万里茶道”大动脉 ——中国援建蒙古口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纪实
■ 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2024年10月中旬,接到《民族文学》原副主编晏彪兄电话,让我参加中国作协外联部组织的“一带一路”主题创作蒙古行活动,并说将参访“万里茶道”蒙古段,创作中国援蒙工程报告文学,耳旁便油然响起“叮咚、叮咚”悠然的驼铃声,脑海浮现出广袤无垠的草原戈壁、空旷高邈的蓝天白云和蓝天下、草原上缓缓前行的商旅马队……
当天,从新华书店买了一张亚洲图挂到书房的墙上,找到“万里茶道”的源头——中国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目光沿着当年的茶马古道缓缓往上移,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再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然后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转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这条干线总长达13000余公里的茶叶之路,是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这条连通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的“万里茶道”,是近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它把近代中国、蒙古、俄国及欧洲诸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这次出访、创作活动,我充满期待。然而没想到的是,在启程前往蒙古的前一天晚上,我的右脚腕突患痛风,疼痛难忍。但我坚持带病踏上行程,随团飞往乌兰巴托。在蒙古采访的几天里,我强忍病痛,走进中国援建蒙古口岸基础设施项目部,深入工地参观,与中国建设者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国外工作的种种艰难,倾听他们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收集他们的担当、奉献的故事。在工程建设期间,他们有的带病带伤坚守岗位,有的两年没回国探亲,想家想亲人的时候,就面向南方向着祖国眺望……我常常被这些故事深深感动,以致遗忘了自己身上的病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相关中国援外工程建设将全面铺开。希望中国作家们也像这些援外建设者们一样,多一些担当、奉献,勇敢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书写“一带一路”的新使命。
————————
出访蒙古前夕,正式领到中国援建蒙古海关基础设施项目采访、写作任务后,上网查找、下载了一些相关资料,开始做前期功课,站在地图前,我仔细观察亚洲地图,目光在项目包含的扎门乌德、嘎舒苏海图两个口岸间来回扫描、切换,渐渐地,两个口岸竟然幻化为人体上“突突”跳荡、血液奔流的大动脉……
这两个口岸,的确是中、蒙、俄尤其是中蒙经济、贸易联系的大动脉。位于蒙古西南与中国接壤的嘎舒苏海图口岸,是攸关蒙古经济发展的命脉。蒙古是个资源型国家,国民经济主要依赖出口煤炭和铜金粉,占比达到90%,而其中的90%通过嘎舒苏海图口岸出口到中国。尤其是扎门乌德口岸,是蒙古人民日常生活品保障的主要通道,蒙古人民日常生活生产中需要的果蔬、建材、工程机械主要依赖进口,其中70%通过这里从中国进口,包括80%的果蔬、70%的其他日常用品。
“万里茶道”,是蒙古人民的“生命线”。
随着中蒙两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快速增长,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蒙古口岸,日益显得捉襟见肘。如在2003年,由于口岸场地狭窄、设施落后,通关十分缓慢,货车司机需要提前一天装车,第二天办理通关手续,直到下午傍晚才能通关,前后需要两天时间,再用两天时间把货物运到一千多公里外的乌兰巴托时,一些鲜活产品已经不再新鲜。蒙古扎门乌德口岸、嘎舒苏海图口岸,就像老人身上长着“斑块”的大动脉,血管淤堵,血流不畅,严重影响着中蒙两国经济、贸易、文化的“血液循环”。
蒙古口岸,已经成为“万里茶道”上亟待畅通的“肠梗阻”。
■ “万里茶道”迈向新时代
当时光之驹跨过21世纪的门槛,随着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人类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人们又不住地问:“人类将向何处去?未来的世界将是怎样一个世界?”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即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事关中华崛起、惠及世界人民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春风吹拂下,古老的“万里茶道”,迎来了崭新的春天,进入新时期,迈向新时代。扎门乌德口岸、嘎舒苏海图口岸,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中国向北、向蒙俄开放的重大门户,血液淤堵、循环不畅的问题急需解决,新时代“万里茶道”亟待通畅!
中国政府决定投资2.3亿元,把包含扎门乌德口岸、嘎舒苏海图口岸在内的蒙古新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首批精准援建项目,予以重点打造,江西中煤建设集团(以下简称江西中煤),以绝对优势在众多竞标单位中胜出,成功中标。
2016年,江西中煤在蒙古成立办事处。
■ 躬身前行的“骆驼”
2019年8月,江西中煤精心组建的徐春光任项目经理、陈先任总工程师、人数多达200多人的项目施工队伍,分别开进扎门乌德口岸、嘎舒苏海图口岸,拉开畅通“万里茶道”工程大序幕。
“叮咚”驼铃悠扬了千年的“万里茶道”上,搭建起一排排简易工棚,响起各种施工机械的轰鸣。建设工地上,白天人声鼎沸,晚上灯火通明。项目经理徐春光带领大家日夜兼程、追光逐月,决心用两年半左右干完工程,提前半年完成项目建设。
这时,突然传来暴发新冠疫情的消息。随即,出于防疫工作的需要,中蒙海关被迫关闭。起初,从国内进口的项目建设材料供应完全中断,想尽一切办法虽然恢复供应,也是断断续续,远远不能满足施工需要。但徐春光依然坚守在援建项目阵地上,通过调整工程建设计划,根据材料供应情况,灵活安排施工任务,尽力推进工程进度。
就在这时,徐春光妻子给他打来视频,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顺利出生了。他从视频中看到,儿子长得白白胖胖,非常可爱。此时此刻,他多想回到娘俩身边,伺候妻子几天,抱抱可爱的儿子,尽尽为夫之责,享享天伦之乐。可他不能,在如此艰难时刻,他作为项目经理、大家的主心骨,怎能撇下大伙、一走了之呢?
哪知半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徐春光突然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四岁多的大女儿遭遇车祸,昏迷不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他像重重挨了一记闷棍,顿时天旋地转。
儿子出生不到一个月、妻子还未出月子、女儿生命垂危,他家的天真的是塌下来了,而这时他这当丈夫、做父亲、家里的主心骨,却远在天边,不能为家人撑起一片天,内疚,惭愧,痛心!泪水没过徐春光那坚韧的脸庞。他突然觉得无奈又无助。他撩起遮挡风雪的厚厚门帘,走出办公室,站在工棚旁,向南眺望着数十米外的那座城楼。城楼上灯火璀璨,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照耀得熠熠生辉。那里是中国二连浩特口岸,口岸的后边是他的祖国,是他的家。而此时,他与数十米外的祖国,却是咫尺天涯,一道国界线让他和家人天各一方。
夜色深沉,强劲的西风,呼呼啸叫着,从雪原深处掠来,如锋利的刀子般扎在人身上。
不知什么时候,总工程师陈先来到了他身旁,“徐总,您回去一趟吧。这里的情况我一个人能顶住,您放心”。
“项目里很多同志都有困难,回国名额安排他们都不够。”徐春光说,“在这时候,我这项目领导怎么好意思回家。”
此时此刻,还有十几名项目职工和他们一样站在夜幕下默默眺望数十米外的中国海关城楼,思念着国徽后边的祖国,思念他们的家人。
在此情况下,徐春光组织项目党总支成员召开专题会,提出了强化文化娱乐活动、努力改善生活等一揽子稳定项目队伍的措施。为此,项目食堂在食物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改善伙食,让大家吃饱吃好,并建立了棋牌、网吧、歌厅等文娱活动场所,组织歌咏、篮球、棋类比赛,尽量让大家吃得合口、过得顺心。
就这样,徐春光强忍心中的思念与痛楚,在此后近两年半里,自始至终战斗在项目工地上,与大家同赴艰难、患难与共。
项目职工柳师傅突然觉得吞咽食物时有些不舒服,到附近蒙方医院一查,被诊断为食道癌。项目职工王师傅,也身患急性胆囊炎,需要手术摘除。
徐春光把他们叫到总经理办公室,说:“我准备安排你们俩回国治疗。”
柳师傅说:“把我回国名额让给更需要的同志吧。”
徐春光听了很是不解,“别人都争着回国,你病得这么重,为什么要让?”
“你家里情况不严重吗?你又为什么要让?”柳师傅望着徐春光说,“我这病在这边也可以治。”
徐春光说:“蒙古的医疗条件没有国内好。”
柳师傅说:“我知道自己的病情,不管在哪,只要坚持治疗就能稳住。再说,我都活到这岁数了。你现在肩上担子这么重,就不要为我操心了。”
“谢谢您的体谅,柳师傅。”徐春光感激地握住柳师傅的手,“王师傅,你明天就动身回国,趁早手术。”
王师傅也摇了摇头:“把我的回国指标也让给别的同志吧。”
徐春光纳闷了,“怎么你也要让?”
“柳师傅病情比我严重,他都把指标让给了别人,我这点小病,还好意思回国呀?”王师傅说,“不就是摘掉胆囊吗,在哪摘不是摘?”
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徐春光感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王师傅住进了附近的蒙古医院,顺利完成了胆囊摘除手术。柳师傅在附近医院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到项目工地上,一边吃药,一边带病坚持工作,直至两年半后,才转到国内医院治疗。不久,柳师傅安然离世。
特殊时期的中国援蒙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团队,就像一支在环境恶劣的沙漠戈壁上跋涉的马帮驼队,逆着寒风、顶着风沙躬身前行,沿途留下一路深沉的脚窝、一路“叮咚”清脆的赞歌。
徐春光顶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在项目工地上奋战两年半后,因劳累过度,公司将他调回国内,回家第二天便住进医院,精心调养、治疗了半年,身体才渐渐缓过劲来,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 肩负起“一代人的使命”
中国援建蒙古口岸基础设施项目总工程师陈先,2024年4月被任命为江西中煤亚洲区域蒙古办处主任,仅用了十年时间便从公司的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公司独当一面的先锋大将。
生于1992年的陈先,进入江西中煤就与市防疫部门工作的刘慧琳姑娘恋爱了。两人还没几次花前月下,陈先就奉命前往公司在非洲肯尼亚承建的某项目部当技术员。
一到项目工地,陈先就一心扑在工作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工程师们请教,施工遇到技术难题,他“咬定青山不放松”,潜心钻研,创新发明新技术,很快成长为项目技术尖子,被破格提拔为项目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鸿雁成为陈先、刘慧琳之间的情感大使,不断来回传递着他们的思念。
2018年,陈先和刘慧琳已经走过长达四年的“马拉松恋爱”。陈先带着被非洲灼热阳光烤得黝黑的脸庞,带着爱情的渴望回到阔别的家乡,与刘慧琳共同筑起一个爱的港湾。婚后的蜜月,是他们相恋至今唯一的一段卿卿我我、温馨醉人的日子,到赣江边上那条柳丝轻扬、绿荫遍地的小道上漫步,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
她说:“我真舍不得你离开。”
他说:“我已经在国外干了四年,按公司轮班出国工作制度,下一步我可以留在国内项目部工作。”
“太好了。”她高兴地亲了他一口,“以后我们可以经常来这里散步了。”
不久,江西中煤成功中标中国援建蒙古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司领导把陈先叫到办公室,征求他下步工作安排意见。陈先说:“服从组织安排。”因为他在肯尼亚工作期间干得不错,短短四年就成长为优秀的基建技术专家,公司领导想继续安排他出国工作,到中国援建蒙古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担任总工程师。陈先眼睛都没眨一下,就爽快答应了:“组织让我到哪,我就到哪!”
陈先回家把组织安排告诉妻子。刘慧琳把手朝他胸前一挡,“你不能去!”
“我为啥就不能去?”
“你忘了在赣江边上对我说的话了?”
陈先无奈道:“可我已经答应领导了。”说着他走到妻子身后,边给她揉肩膀,边把回家路上想好的十条出国理由说给她听:“这次我为啥想去援蒙项目工作?首先,我们中煤公司是涉外工程企业,80%的工程在国外,出国工作是大头、是主流;其次,这个项目是‘一带一路’向北推进的第一个建设项目,环境陌生,挑战性大,有利于锻炼我的能力;再次,这个项目的总经理徐春光,工程管理能力很强,我可以借机向他学习……”
妻子慢慢转过身来,认真地问他:“你真的想去?”
他点点头:“很想去。”
“可是……”她欲言又止。
他说:“可是什么?说出来嘛。”
“还是不说吧。”她朝他笑笑,“既然你已铁了心,说了,不如不说。”
“你这样藏藏掖掖,让我怎么安心出去嘛。”他说。
她朝他嫣然一笑,“没事,你放心出去好了”。
陈先带着项目建设先遣队首批进驻项目工地,紧锣密鼓地为项目施工全面展开做准备。一个月后,刘慧琳在视频电话里告诉陈先:“我怀孕了。”
他听了又惊又喜,“什么时候怀上的?”
她告诉他:“已经两个多月了。”
他说:“为什么不早说呢?”
她说:“早说有用吗?”
他说:“早说,我就留在国内了。”
妻子嗔道:“别假惺惺了。”然后向他眨了眨那双大杏眼,“放心吧,你老婆不娇气,一个人扛得住。”
刘慧琳确实很坚强。她分娩时,他想方设法回到了她身边。那几日,他天天围着娘俩转,寸步不离地悉心伺候他们,几天后才不舍地回到工地,一待就是两年半。
想妻儿想得太苦,陈先就抑制不住走出工棚,向着南方眺望,眺望数十米外高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中国口岸,眺望口岸那边的祖国大地,想着数千里外的妻子、儿子,想着他们还好吗?有时想着、想着,眼眶就湿润起来。
有人让你思念,值得你牵挂,是一种幸福,但更是一种煎熬、一种无奈的痛。
“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来的?”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陈先脸上浮出一丝欣慰,“我在忍受着‘痛’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乐’。”
陈先说,首先,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做着自己最想做、自认为最善于做的事。他虽然上大学读的师范,但当一名建筑工程师一直是他的梦想,也正是这个梦想引导他大学毕业后走进江西中煤。扎门乌德口岸项目竣工的那个晚上,他独自来到口岸城楼下边,望着口岸里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想着自己作为一名总工参与了建设,其中包含着自己带着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一阵成就感、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心里就一片明快、敞亮。
其次,是使命带来的荣光。陈先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江西是革命老区,他的爷爷辈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他的父辈,作为最能吃苦、最能奉献的一代,在改革开放中,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历史巨变,让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他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任务,就是继往开来,实现民族崛起“中国梦”,让中国变得更强大。他们作为涉外企业的年轻人,让中国企业走出去,让中国形象在国外立起来,用中国技术造福世界人民,这既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光荣。
再次,是被肯定、被承认带来的欣慰。陈先参加工作十年、32岁便担任公司驻蒙古办事处主任,肩负起独当一面、管理公司在蒙古的十几个项目的重任。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进步这么快?”陈先说:“我若是工作中舍不得吃苦,不下苦功钻研技术,我的工程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能快速提高吗?我若是舍不得离开妻子、儿子,不继续选择出国工作,天天在家里围着妻子、儿子转,安逸地享受天伦之乐,我能得到这么大挑战、这么多锻炼,能做出这样的业绩吗?今天公司领导怎么会放心把这么重的担子、这么一个重要的平台放心地交给我这样的年轻人呢?”
2023年初陈先回家探亲。两年半不见的儿子,已经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了。刘慧林让孩子叫爸爸,儿子背着小手远远地站在墙边,用陌生的眼光打量着陈先,“这是手机上那个爸爸吗?”刘慧琳说:“是的,儿子。”孩子清脆地叫着“爸爸”,小鸟般张开两只小手,飞进陈先怀里。陈先紧紧搂着儿子,仿佛要把两年积蓄的父爱一下子传递给孩子。
■ 搭起中蒙友谊的桥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建一个项目,搭起一座与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这是江西中煤在20多年涉外工程建设中形成的理念和传统。
江西中煤自始至终一直在项目建设中推行项目属地化管理,动员当地大量民众参与项目建设,先后聘用数百名蒙古技术人员和普通民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生活收入。为了便于与蒙方人员沟通、对话,对他们表示尊重,项目部从总经理、总工程到每个工程师、技术员,积极学习蒙语,尽量用当地语言与他们交流。为保证工地上的蒙方员工吃饱吃好,项目部特意请来当地厨师,给大家做蒙式菜肴。项目部把蒙方员工和来自国内的员工一样看待,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未来着想,让他们参加一个项目建设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门未来生存本领。项目部经常组织他们围绕施工工艺、安全生产等内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本土工程师、专业技能师。
当地年轻员工特日贡说:“中国施工企业的专业程度很高,值得我们整个建筑行业学习,非常感谢公司组织的培训,感谢各位中国工程师的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以后我们就有了发展前途。”
项目部员工与当地员工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工作中配合非常默契,平时也时常聚在一块聊天。一天晚饭后,一名蒙古工程师和中国工程师相邀在附近草原上散步,说起了各自学习的专业,说着说着,竟发现他们学的同一个技术方向。再说着说着,又发现他们都读过同一个科学家写的同一本专著。为此,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异国兄弟。
2022年夏天,蒙古扎门乌德迎来百年一遇的大降雨,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一天降雨量相当于过去数年之和。四面雨水同时流向地处低洼的口岸区,把施工现场及营地淹成一片泽国。项目部迅速组织公司员工,昼夜加班,排涝清淤,同时派出人员携带设备协助蒙方海关清理道路、场地,确保蒙方海关第一时间恢复通关。蒙方海关特意给予项目部特别嘉奖,表示蒙古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来自中国项目部的无私帮助。
一场特大暴雨,考验了一支过硬的基建队伍,也见证了两国人民可贵的友谊。
■ 蒙古口岸铸就中国名片
由于疫情影响,计划3年完成的施工项目,用了5年才完成,为此,江西中煤项目亏损7000多万元。但江西中煤领导说:“这个项目虽然亏了不少,但亏得值,它树立起一个高高的中国形象,打出了一张江西中煤的亮丽名片。”
项目建设用的是中国技术。中国基建在国外有着“基建狂魔”的美誉。江西中煤在蒙古新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中,不仅运用当今中国最先进的基建技术,而且勇于创新基建新技术,率先将当前国际先进的BIM技术运用于项目建设管理中,对项目钢结构数据进行数字化记录,形成三维管理数据库,在项目钢结构施工中实现了材料归纳、进度计划编排、施工动态掌握、现场资源运用、吊装计算等各方面的数字化管理,使钢结构安装形成了计划合理性、安装可视化、数据精确化的应用模式,成功解决了施工难点。
项目建设用的是中国材料、中国设备。过去,蒙古国的基建材料和设备基本从俄罗斯进口。在该项目建设中,江西中煤基本采用中国材料和设备,不仅外观精美、实用性能好,而且价格低廉,给蒙方留下深刻印象。经常有蒙方人员到项目部询问这些材料、设备采购联系方式,表示以后要从中国购买。现在,蒙古建设材料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从中国进口的设备及材料。
项目蒙方管理公司DIIP主管额尔米克,是蒙古国财政部“发展倡议—基础设施”项目组工程技术处处长。他对工程质量赞誉有加:“江西中煤非常高效地完成了整体工程,建筑工程质量良好,我们项目组非常满意。该口岸开通后,将对中蒙两国贸易、经济合作,以及蒙古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区域发展及人民生活改善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扎门乌德口岸海关关长奥·策音日格对江西中煤充满感激:“最近3年,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受疫情影响,但是江西中煤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口岸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按期完成,且工程质量良好,我感到特别满意,非常感谢江西中煤的辛勤付出。”
嘎舒苏海图海关还特意给江西中煤写来一封表扬信表示感谢,并希望能够继续加强合作、互赢互利。
中国驻扎门乌德总领事李雁军说,扎门乌德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中国向北开放的第一个项目,作为中国政府援建的项目,代表着中国政府的形象。
■ “万里茶道”梗阻变通衢
中国作家代表团为期8天的访问即将结束。蒙方导游带着中国作家们来到乌兰巴托一家超市购物,只见一排排货架上的货物堆得满满当当、琳琅满目,国内商场里有的商品,在这里都能看到、买到。作家们不由感叹:“商品供应很丰富呢。”
“这要感谢中国给我们建设了扎门乌德新口岸。”蒙方导游说,“这座商场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援建的。”
这时,只听一名作家说:“我们中国过去给蒙古还援建了大桥等很多项目,你知道吗?”
蒙方导游摇了摇头:“不知道。但扎门乌德新口岸,我们乌兰巴托人都知道是中国援建的”。
作家们很是不解,“你们为什么只知道这个口岸呢?”
蒙方导游说:“因为扎门乌德新口岸通车后,乌兰巴托商店里的货物就多了许多,而且蔬菜、水果都比过去新鲜,这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
扎门乌德新口岸正式投入使用后,人流量扩容了8倍、车流量提高了7倍、货物通关量增加了5倍!
2024年是中蒙建交75周年。3月24日,作为纪念活动重头戏之一——扎门乌德口岸通车仪式,在蒙古扎门乌德隆重举行。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和中国驻蒙古国大使沈敏娟出席启动仪式。随着奥云额尔登、沈敏娟手中的剪刀咔嚓一声,数段彩带飘然落地,“万里茶道”这条驼铃悠扬了上千年的经济走廊,开创了新纪元,迎来了新时代。
现在,扎门乌德通往乌兰巴托的公路上,来往车辆奔流不息,就像天上飘落的一条长长的彩带。这是一条象征着中蒙两国和平共处、守望相助、合作共赢的金腰带,一条联结着两国共同命运的彩带,一条通向“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彩带!
【龚盛辉: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北斗》《铸剑》等。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二届、第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