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牧闲《滨江警事》:警徽照耀下的人间烟火
中国网络文学在市场化与艺术审美之间摸索了近三十年,在这片浩瀚的赛博星空中,现实题材作品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反映时代风貌、传递社会价值的重要力量。卓牧闲的《滨江警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上世纪80年代为时间背景,围绕长江水警韩渝的成长历程展开,串联起海事、航道、渔政、海关、边检等多个部门的基层工作,生动展现了长江水警的工作日常,以及长江航运治理、沿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宏大主题,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部作品不仅在网络上收获了超高的人气与口碑,更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其成功背后蕴含的艺术魅力值得深入探究。
卓牧闲从《韩警官》《朝阳警事》一路走来,踏踏实实深耕自己熟悉的生活,作品以平实、朴实、有趣、有料见长,平实、朴实指的是叙事风格,有趣、有料指的是内容丰富、扎实,故事往往不是平地而起,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纠纷延伸到重大刑事案件,情节推进有条不紊,充满悬念。《滨江警事》以长江临海水警这一特殊且小众的警种为创作题材,描绘了水警这一鲜为人知的执法群体的工作与生活现状,视角新颖别具一格,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故事中各阶层人物鲜活生动,故事情节曲折且合情合理,有效展现了作品现实主义色彩和网文可读性的深度融合,为网络作家在生存中写作提供了一个范例。
一、市井长卷中的切片和人物成长维度
《滨江警事》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水警这一特殊行业为轴心,如涟漪一般层层向外扩展,通过对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描写,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世情风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真实可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细节的精心雕琢、字斟句酌。从人们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小说中对当时流行的自带“煤油炉”做饭、咬牙买了两瓶“麦乳精”等物品和情景的细节描写,以及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与追求的勾勒,如同在一幅市井长卷中截取了独特的切片,时代氛围浓烈而真切。
在人物塑造上,作品兼容了传统文学讲究“细节”和网络文学突出“人设”的做法,我们可以从真实性、多元性和成长性三个维度来分析《滨江警事》人物塑造的特色。
其一,真实性:烟火气与使命感的交织。主角韩渝从清晨起床后简单的洗漱,到在单位食堂与同事们一起排队打饭,这些琐碎的生活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工作之余,韩渝也会和普通人一样,为生活中的小事烦恼,比如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而努力攒钱,为了追求心仪的女孩而忐忑不安。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水警韩渝不再是一个被剔除了“毛边”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除了生活细节的描绘,作者还敢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缺陷,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韩渝在初入水警队伍时,性格中存在着一些年轻人共有的浮躁和冲动。他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案件时,有时会因为急于求成而出现失误。在一次调查走私案件时,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充分收集证据,导致案件调查陷入困境。这种性格缺陷的展现,并没有削弱韩渝的形象,反而让他更加真实、立体。读者可以看到他在经历挫折后,如何反思自己的不足,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水警。
水警作为特殊警种,工作难度大技能要求高,但保一方平安的使命意识却不能有半点马虎。韩渝这一代水警很多人半路出家,甚至连游泳都不会,老一辈水警则用最简陋的执法装备去维护长江口航运的正常秩序,但在面对江上的盗窃、抢劫、走私、毒品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时,他们总是勇敢地冲在前面,积极参与案件的侦查和处理,坚决维护长江水域的治安秩序,不畏惧任何困难和危险。韩渝第一次驾驶“滨江公安001”艇去江上成功救援失控船等情节,真实而动人;徐三野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情节,令人唏嘘不已。作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滨江警事》以人物的真实性推动故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其二,多元性:丰富群像展现水警世界。《滨江警事》中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相互碰撞、交融,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水警世界。韩渝的师父徐三野,是一个性格豪爽、经验丰富的老民警。他在工作中雷厉风行,面对犯罪分子毫不畏惧,但在生活中却有着幽默风趣的一面。他经常用一些诙谐的话语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给身边的同事带来欢乐。与徐三野不同,韩渝的同事李勇则是一个性格内向、心思细腻的人。他在工作中善于观察细节,总能发现一些别人忽略的线索。在案件侦破过程中,韩渝的冲动与李勇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任务。同样,作品中的其他配角也都有着各自不一的缺陷,有的老民警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经验主义而忽略一些新的线索,有的年轻民警则可能因为缺乏耐心而与群众产生矛盾,对这些缺陷的真实描述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警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普通人。
作品还通过展现不同年龄和阅历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丰富了水警群体的形象内涵。老一代水警,如徐三野,他们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对水警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经验和精神传承给年轻一代的水警。年轻一代的水警,韩渝和他的同事们,他们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他们在老一代水警的带领下,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水警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年龄与阅历的差异体现,不仅让读者看到了水警队伍的传承与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不同年龄和阅历的水警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水警事业的发展。此外,作品中还有一些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韩渝的女朋友韩向柠是一个独立、自信的女孩,在工作中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她与韩渝之间的感情线,不仅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温情,也展现了女性在水警背后的支持与付出。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相互交织,使作品中的人物群像更加丰富多样。
其三,成长性:挫折与奋斗中的蜕变。主角韩渝的成长历程是作品人物塑造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初入水警队伍时的懵懂少年,到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优秀警察,韩渝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能力”的成长路径,深刻展现了职业警察的养成过程,并以此为核心驱动了叙事节奏与情节发展的平衡。职业成长始于基层琐碎案件,如调解纠纷、处理违规捕捞,逐步进阶至重大刑事案件,如走私、贩毒,以及连续处理船舶碰撞、溺水救助、走私小案后,突遇劫持油轮的特大案件,此时韩渝的综合处置能力得到集中检验。这种“由小及大”的案例库积累,既符合现实警察职业成长规律,又为读者构建了清晰的成长坐标系。通过对师父徐三野“传统经验派”和老刑警严局“学院理论派”的双向学习,韩渝形成“技术+经验+理论”的三维能力体系,这种立体化成长模式使叙事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这种“经验-能力”螺旋上升的叙事设计,既避免了传统职业文“开挂式成长”的失真感,又通过扎实的能力进阶逻辑,将“慢热”转化为“厚积薄发”的阅读期待,最终实现专业性、文学性与可读性的三重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故事前期韩渝和徐三野是互为镜像的对位人物,徐三野因身份问题在体制内被限制使用,但他依靠自己的主观能量,在长江边上一个小小的派出所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韩渝,是韩渝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徐三野在派出所所长岗位上因积劳成疾而去世,作者用两章的篇幅描写葬礼,韩渝在情感上庄重地送别师傅,在精神上与镜中像合而为一,完成了师徒之间代际传承的自然过渡。小说借此情节,使警察形象的崇高感从长期以来文艺话语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转变为代际传承的集体使命。在人物成长的同时,作品中流动着的警察之间的师徒情、战友情,以及对家人的亲情、对爱情的憧憬等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二、警民关系的祛魅与叙事单元设计
《滨江警事》通过两百多个具体场景,构筑起警民关系的祛魅图谱:警察不再是克里斯玛型权威化身,而成为受技术、制度、资源多重约束的专业群体;民众也不是简单的被保护对象,而是拥有监督能力、专业储备的平等主体。这种双向祛魅的本质,是中国社会从传统权威型治理向现代法理型治理转型的文学镜像。在讲述警务故事的过程中,对法治、正义、人性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了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对正义的坚守和对人性的关怀,呼唤人们对基层执法者的尊重与理解。小说中的警察们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又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既要坚守职业操守,又要适应社会变革,这为警民关系的祛魅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时代色彩和职业纵深。
为了写好水警故事,作者卓牧闲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学习,采访了近四十位水警,深入航校学习船舶驾驶和轮机技术等业务知识,去海事局了解海事系统的变迁和职能,深入港口码头和“货代”“船代”等公司了解货运知识。这些努力使得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从工资、水警制度到各类船只构造,从水上执法程序到航运安全法规,这些知识的呈现不仅让读者对水警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专业知识生硬地塞给读者,而是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将其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中,通过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对传统警民关系中的理想化叙事进行了系统性重构。
在执行任务时详细描述韩渝如何驾驶执法艇,如何根据不同的水情和气象条件调整航行速度和方向;在处理案件时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这种知识叙事方式,既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又不会影响故事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作品兼具文学性和知识性。在初期处理渔船违规案件时,韩渝需反复查阅《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后期侦破跨国走私案时,已能熟练运用国际海事法规协同海关办案,通过“三案一突破”的叙事单元设计,每三个日常案件铺垫后出现一个关键转折案件,既保证经验积累的真实性,又制造情节爆发点。历史背景的巧妙融入也成为网络文学单元设计的匠心之处,作品将上世纪80年代春运的一票难求、香港回归举国欢庆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98洪水”等历史大背景巧妙地植入故事,使故事更具时代感和厚重感,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自然而然回忆起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
三、公安文学与基层治理的文学启示
传统公安文学往往将警察形象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他们智勇双全,在惊心动魄的破案过程中展现英雄本色。《滨江警事》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将叙事重心转向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的工作琐碎而平凡:调解邻里纠纷、处理交通事故、维护社区治安。正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工作中,展现了基层民警的责任与担当。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民警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的心理活动和工作细节,他们面对的不是穷凶极恶的歹徒,而是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他们运用的不是高超的侦查技巧,而是耐心细致的沟通能力。小说通过一个个普通的工作场景,展现了基层民警对职业的坚守、对群众的关怀、对正义的追求,这种叙事策略消解了传统公安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光环,却让警察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更具人性温度。
在审美体验方面,《滨江警事》的写实风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人物刻画到环境描写,都体现出一种质朴而又细腻的美感,虽然缺乏网络文学快节奏的“爽点”“爆点”,但它以真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长江沿岸的生活画卷,丰沛的年代气息,引导读者漫步在充满情感的想象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传统“爽文”的审美情趣,为公安题材网络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滨江警事》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大量的基层治理书写,小说以长江航运治理、沿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为主题,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深刻变革,通过水警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与海事、渔政等多部门的协作,展现基层水警在艰苦环境下的辛勤工作和付出,如面临长江的恶劣天气、复杂的执法环境等,让读者深入了解基层执法者的工作内容和意义。同时也通过基层治理实践,揭示了社会变迁对基层治理的挑战与机遇。这不仅深刻反映了基层治理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而且增进了大众对基层执法者的尊重与理解,那些警情统计数字背后的悲欢离合,终将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理解这个时代的珍贵注脚。
在叙事结构上《滨江警事》进行了创新尝试,没有采用传统公安文学常用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通过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单元,展现了基层民警的工作全景。这种结构既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又增强了叙事的灵活性,充分展示了故事内在肌理所试图表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突出体现了基层执法者在维护公共利益时所面临的道德考验,如法律与人情的冲突,在处理非法捕捞案件时,既要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又要顾及渔民的生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在处理非法采砂案件时,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要面对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压力;以及更深层次所涉及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道德冲突等等。
不仅如此,小说还通过社会变迁对价值观的冲击,揭示了基层治理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法治与人情的冲突、社会协同治理的必要性、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主题,揭示了社会治理的多重维度。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传递出作者的思考,呼吁加强基层治理的专业化建设,实现法治与人情的平衡,推动社会协同治理,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与人性化。总而言之,《滨江警事》这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警务浮世绘,以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克制的文学表达,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范式,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艺术手法,在公安题材文学创作中开辟了一条新路。
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有机融合
在某种意义上,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赓续和创新,如何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成功的网络小说均借鉴并发展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经验,《滨江警事》在现实题材领域的探索也不例外。
首先,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特色,在网络发布时采用章节短、更新快的连载模式,每章结尾设置强悬念维持读者追更动力;通过多线并进,由案件侦破与民警生活日常交织形成复调叙事,暗合巴尔扎克式“社会百科全书”的写作追求,在快节奏中构建社会全景图,通过“派出所日常”揭示基层治理困境,延续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社会批判功能。
其次,作品以刑侦案件为载体,包含网络文学偏好的强冲突元素,满足读者对猎奇性的阅读需求;同时既保留网络文学“正义必胜”的爽感机制,又突破简单善恶二元对立,在传统文学的人性复杂性与网络文学的类型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其三,在语言上采用大量以江淮官话为主的方言俚语增强现场感,符合网络文学“接地气”和传统文学地域叙事的审美取向。
其四,对滨江码头文化的细致描摹,既满足网络文学“知识增量”的阅读需求,以及地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文旅开发,又延续了传统文学“地域志”的写作传统。
其五,将警务改革等新时代元素自然融入探案过程,在网络文学追求时效性与传统文学记述历史功能之间建立连接点,立体呈现时代精神在文学表达中的丰富形态。
以上所述融合实践表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有机统一,本质上是在媒介特性与文学本质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既需要尊重不同载体的传播规律,更要坚守文学反映现实、烛照人性的根本价值。《滨江警事》保留了网络文学情节紧凑、吸引读者的特点,以水警工作中的各类案件和事件推动故事发展,充满悬念和冲突,让读者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在情节推进中融入细腻的描写和人物情感刻画,借鉴了传统文学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的技巧。
在主题表达上,《滨江警事》实现了文学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小说既展现了基层民警的工作状态,又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既讴歌了警察的职业精神,又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多面。这种多维度的主题表达,使作品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在情感描写方面,小说摒弃了刻意煽情的套路,而是通过平实的叙述,展现了警察与群众之间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建立在英雄崇拜的基础上,而是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滨江警事》在注重细节叙事的同时,作品也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品在叙事上巧妙地平衡了生活流与传奇性。一方面,它真实地展现了水警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惊险刺激的执法行动和扣人心弦的案件侦破,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韩渝在执行任务中,多次面临生死考验,与犯罪分子展开激烈搏斗,这些情节充满了紧张感与刺激感,让读者热血沸腾。生活流与传奇性的有机结合,使作品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作品的慢热节奏也为作者提供了充裕的叙事空间,得以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致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和情感变化。语言风格上追求平实自然,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说教,而是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通过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可以说《滨江警事》的写作是严肃题材在网络平台上的一次探索和实践,对拓宽文学创作边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既然是一种探索,自然也会存在一些争议。事实上网络文学文本至今仍无法回避专业性与可读性的矛盾、类型化与创新性的博弈,但是这种争议对当代文学而言十分珍贵,甚至可以说对推动21世纪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滨江警事》的故事发生在小城滨江,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城市,但长江使这座城市具有了旺盛的生命质感和人间烟火气息。故事沿着基层水警韩渝的成长历程,从一个小切口领略大时代的发展,串联起海事、航道、渔政、海关、边检和水利等部门基层干群的群像,勾连起长江航运治理、沿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时代棱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肌理。作为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文学作品,《滨江警事》摒弃了传统警匪小说对案件侦破过程的过度渲染,转而将目光投向基层民警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发掘人性的光辉,在琐碎中展现生命的诗意,以普通人的成长取代“升级”模式,以细腻扎实的生活流取代“脑洞”和“爽感”,构建起一个真实可信、丰富多彩的警察世界,全方位地展现了警察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以及警民关系的多样性,使整个故事丰满生动,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为网络文学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这种创作取向不仅丰富了公安文学的题材领域,开创“新现实主义网文”的亚类型,也为网络文学主流化提供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