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日记手稿
二〇二五年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四十周年,也是阿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我们怀着崇敬与欣喜之情,将这部历经时代沧桑、凝聚人文精神的《阿英日记手稿》呈现给读者。
《阿英日记手稿》(全二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5年3月版
阿英先生(1900—1977)是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藏书家,也是革命文艺事业的先驱者、实践者与组织者。他以炽热的理想、渊博的学养和敏锐的史家眼光,在文学创作、古籍整理、社会活动等领域纵横深耕,其笔端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其人其文皆为时代的注脚。
本次影印整理的《阿英日记手稿》,在《阿英全集》已收录文献的基础上,新增阿英之孙钱荣毅先生近年发现的四种未刊手稿,即“烟台日记(一九四七)”“大连日记(一九四七—一九四八)”“沈阳日记(一九四九)”及“华北文联日记(一九五三)”,并首次全文影印 “平津日记(一九四九)”。在这些撰写于解放战争至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珍贵记录中,阿英以亲历者的笔触还原了历史现场的肌理——在胶东调研和帮助当地开展文艺工作,在大连工厂组织工人创作,在天津从事文化事业建设工作,更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下简称文代会)党组成员身份参与第一次文代会筹备,见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华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的诞生。
尤为珍贵的是,《平津日记(一九四九)》中翔实记载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前后的历史细节。阿英作为会议组织核心,如何落实中央指示,协调各方意见,奠定文代会基本格局,日记的记载填补了史料中有关文代会制度构建在微观领域的空白。而日记中对北平文化市场复苏的观察——从旧书肆的转型到新文艺刊物的涌现,从戏曲改革讨论到大众读物的编印——更构成了一幅共和国初创时期文化生态的全息图谱。
这些日记的学术价值,早已超越个人叙事。它们是文艺与社会互动的鲜活档案——既有对群众文艺运动“从田间到车间”的实践总结,也有对古籍抢救、文献整理的学理思考;既有经济政策与民生万象的速写,也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侧影。阿英以“战士”的激情与“史家”的冷峻,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精神的切片,为研究中国文艺制度的建构、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治理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二〇二四年十月十四日,钱荣毅先生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暨“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的开幕式上,将《平津日记(一九四九)》等手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此次影印出版,既是对这份热诚的回应,亦是对百年红色文艺传统的接续。透过泛黄的纸页与遒劲的墨迹,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是阿英及其同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剑、以文载道的奋斗精神,是党领导的文艺事业从筚路蓝缕走向繁荣兴盛的密码。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文学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站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节点,重温这些手稿,既可铭记“文艺为人民”的初心,亦能激发守正创新的活力。愿这部《阿英日记手稿》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让昨日的星火照亮今天的征程,让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在传统的根系上绽放新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