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个体命运与时代叙事的非虚构边界 ——浅议《困在时间里的救赎》中痛感与救赎的逻辑关系
来源:新渝报 | 邹安超   2025年04月11日20:37

痛感与触碰

《困在时间里的救赎》是李燕燕新近出炉的非虚构作品,作品延续了李燕燕一贯的创作理念,以个体命运的“小切口”折射时代叙事的“大逻辑”。 与李燕燕过去的作品一样,这些“非宏大叙事”的选题具有共同的属性,便是聚焦“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引发全社会关心关怀关爱生命。且通过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的描写,以极具故事性和真实感的书写,挖掘人性深度与社会隐疾,展现人性光辉与时代命运的交织,激发起社会的共知感与认同感。

《困在时间里的救赎》通过三个篇章“痕迹”“挣扎”“留住”,讲述了刘菲的祖祖(太祖母)、刘菲的妈妈王阿姨、陈尚南、杨苗苗的母亲赵婆婆、刘敏的父亲等多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家人在面对疾病时的艰难抉择及奋力抗争。尤其灵动深刻地描绘了患者在记忆衰退和失能过程中的无法承受、痛苦、不甘、绝望的心理状态,他们想有尊严却无能为力拼命挣扎的生活现状,以及家属在陪护、照顾过程中的压抑、矛盾、纠结、辛酸与无奈的实景扫描。李燕燕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与人文关怀揉捏成文学场景,使文本既具科普价值,又富含情感深度,成就为个体命运与时代叙事的当代文学表达。

《困在时间里的救赎》可以说是李燕燕又一个关注医学与民生等社会问题的时代叙事华章。

她通过田野调查与文学叙事的结合,构建出一个时间跨度四十年、家人与患者共同抗争阿尔茨海默病的心路历程,当中包括刘菲一家四代人同此病抗争的悲凉情景。作品设置无数场面,以小故事小场景的方式展开描写和讲述,娓娓如涓涓细流,悲情流淌如沧海桑田,直戳痛点,直击人心,直面人性,张力无限,叙事场域宏大宽广,既是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微观记录,也有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未知领域的宏观解构。

当前,全球每三秒钟就有一位老人“被时间困住”,身陷认知的泥潭。如文本中刘菲的母亲王阿姨,刚五十岁出头,本是职场中坚力量的她,却连最基本的工作技能也不记得了,成为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在14亿中国人中,现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症病患者,病患年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他们本该在享受天伦之时,却因病痛的折磨,要么失忆,要么失能,要么失去情感……过着行尸走肉般糊涂、痴呆、癲狂、瘫痪的生活。一个病患,必须有一个以上的亲人陪护,拖累的不仅是患者本人,还有患者亲人及周边的群体,那么,有可能生发出更庞大的人群。不仅如此,近年国内还发现一位19岁的病例……由此可见,阿尔茨海默病有扩展化、年轻化的趋向,它成了威胁国人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这无疑是给国人,给社会乃至医学界提出一个更严峻、更凶险、更不可控的难题和社会课题。

几十年来,国人不识“阿尔茨海默病”,“这种以阿尔茨海默医生名字命名的好发于老年人群中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到2024年有国内最顶尖医疗科研团队,采用现代高科技算法,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标志物,可实现提前十五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这一过程艰难又漫长,辛酸又微带署光。四十年的时光虽然已走远,但人类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却踌躇不前。在科技和医疗如此发达的今天,病因仍成未解之谜,让1000万的国民经受病痛的折磨,让陪伴他们的无数家人在漫漫长夜中望眼欲穿地期盼、艰难地爬涉,不知尽头和终点,这何其不是人类的痛,社会的痛?

文本中多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们平凡且微小,作者李燕燕在关注这样的个体时,也是在关注我国一千万与他们同命运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千万与十四亿人口相比,数量不那么多,比重不那么大,但十四亿正是由无数个一千万组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代表群体。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特色又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由此看出,李燕燕怀有一颗悲悯的心及宏阔的胸怀,以微观解剖的方式来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以此折射出关注这个时代,关注医学发展,进而关注与自己命运紧密相连的社会的发展。

这种由此(个体命运)及彼(社会现象)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正是非虚构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李燕燕文本提供给读者及社会的价值所在。

命运与枷锁

《困在时间里的救赎》在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家人的日常生活时,用了叙事性极强的纪实描写手法,仿佛就如平常人家在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问医寻药一般,真实又贴近。 病人的挣扎,家人的挽留,尽管作品中用很平实自然的语言在讲述,但痛感呼之欲出。杨苗苗在一个明媚的日子去看母亲赵婆婆时,阳光很好,屋里安静,按理这是岁月静好的局面,现实却是“赵婆婆睡着了。她很安静,呼吸也很均匀,只是,杨苗苗分明看见了她眼角流出的泪”。

刘菲带母亲看医生时,被确诊后那种心理描写,不可置信、纠结、不甘、难过以至到绝望的心态。当她问医生母亲是不是会脑萎缩时,“脑萎缩是不可逆的。”医生回答了刘菲最关心的问题。这让她脑海中突然冒出多年前祖祖夜半三更常常叫唤“杀人了!放火了!……”那种“狼来了”的画面和感受,立即觉得心里有了块硕大的石头,命运的枷锁此刻穿越时空的多维画面呈现自己面前,她再次感受到祖父祖母因多年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祖祖累得腰身佝偻、精疲力竭的形象,一下感到未来的路好漫长,好漫长……

又如,在写杨苗苗母亲赵婆婆患有此病后,也因经常狂燥到几乎疯癫的景地,惊扰到杨苗苗儿子复习考研,致他抑郁。几经折腾,才租到离杨苗苗家六百米远的一处小房子,但问题又出现,请保姆时,波折也不断。“照顾老年痴呆的保姆费很贵,基本要占用杨苗苗80%的工资收入,还要保证日常的营养和水果费用等等”感觉就在写家里的人,家里的事,亲切又辛酸,温情又无奈,体谅、理解、痛楚伴随而致。文中很多的苦楚,都通过细节描写展示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一下有了共情,心跟着揪起来,感觉到很沉重很沉重。

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症状是失忆,遗忘熟悉的人与事,常常连亲人也不认识,除此,淡漠、失能、失禁、疯癫、抓狂、躁动也是病患通常有的症状。

在写陈向东夫妇悉心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妹妹陈向南时,她因丈夫离世,唯一的儿子离家出走,“她曾经每天像祥林嫂一样念叨儿子,悔恨自己把他逼得太紧,把他逼走了。”她应是悲伤又落寞的。但,“清明节,陈向南无所谓;儿子有消息了,她甚至连头都没转过来看他一下,更是没有半点语言回应。她还是无所谓……”

《困在时间里的救赎》还通过个体命运的时空描述,挖掘人性深度与社会隐疾。与她众多的作品系一样,无论是写法制故事,还是关注民生,关怀生命,语言自然晶莹透彻,有如露珠般,传达芬芳的言外之意,诉说生命的奇迹,表达人们珍惜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性光辉。

《困在时间里的救赎》中以阿尔茨海默病为棱镜,将个体认知的不甘(抗病)与社会记忆的无奈(目前无良药可治)进行双重曝光。不同于传统疾病书写的悲情叙事,这部作品通过刘氏家族四代人对抗遗忘的辛酸历程,以及其他几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家人抗病过程的艰难,构建了一座横跨计划经济到数字时代的记忆博物馆——在这里,褪色的粮票与智能手机健康监测数据共存,乡镇卫生院诊断书与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话,个体的病理性失忆与社会的认知性失忆形成残酷互文。这种将神经退行性疾病置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时空坐标的宏大叙事,恰与“在个体创口中寻找历史断层”的创作观深度契合。

“无法找到病因,又无药可治”其痛苦与挣扎,病患在承受,家庭在承受,整个社会也在承受!

“我盼着父亲早点走,没有痛苦地死去。你说,他这样的生活质量,就算活上一百岁……”如此,当患者亲人说出这样的话语,你会不会遣责,有没有觉得他是人性的泯灭,良心的丧失?

范式与突破在写作中,李燕燕有其独创性的技法。尤其是将政府红头文件、资料、笔录与文学描写并置,与文学想象互渗方式,产生一种为之一振的陌生感,这种写作手法,让人脑海中一下浮现出惯常的报告文学档案性叙事的局限。

如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的文件与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等等文件,作品中也有大篇幅摘录,这些官方化用语与民间民营企业家刘令坤计划筹建一个老年慢性病护理机构,主要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护理和照料互为补充,既有文学式样上的照应,也有精神内核的助力。对应和互渗,这种文本拼贴产生布莱希特式的疏离效果,促使读者反思制度话语与生活现实的割裂。

《困在时间里的救赎》通过精妙的叙事策略,实现了对传统非虚构写作范式的超越。它既不像阿列克谢耶维奇那样追求事件全景,也区别于国内很多报告文学用政策阐释导向,而是开创了“微观史”与“社会病理学”结合的独特路径。真正的时代叙事不应是碾压个体命运的铁幕,而应成为照见万千生命褶皱的棱镜。

当非虚构写作既保持对社会病灶的解剖勇气,又不失对人性微光的温暖凝视,它便完成了最高级的叙事伦理——在记录苦难的同时,永远为希望保留种子。

方言滋养了文学。在文中,李燕燕对方言的运用超越简单的“地域色彩”营造,而是将其升华为文本趣味与真实自然的武器,提升出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语言政治学的自觉,使非虚构写作成为文化多样性的保存载体。她用方言对话还原市井烟火气,以档案文献拼贴历史断层,使文本在纪实性与文学性之间达成微妙平衡。如对刘敏父亲的描写:“‘家门口有一条溪沟,水很清凉,里面有很多鱼虾,带着簸箕随便一舀,就有一大堆收获。’父亲在饭桌上回忆自己的家乡。他甚至能说出很多细节,听上去应该是真的。”

——这种具象化的细节处理,将个体生命史转化为时代变迁的“场景证据”。

《困在时间里的救赎》在解构中重建叙事伦理,将复杂的医学理论这种“纪实”本质引入文学性元素成为叙述事件,打破报告文学与叙事188体育官方ios之间的“写作界限”,超越出传统报告文学的写作框架,使其更贴近大众生活,更具可读性和真实感。

故而,李燕燕的《困在时间里的救赎》是一部兼具艺术性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个关于疾病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亲情与社会关怀的深刻阐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