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浪潮”访谈 | 陈小手:造一座真实的海市蜃楼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小手 曹译   2025年04月11日14:44

《人民文学》“新浪潮”栏目自开设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杂志的品牌之一。此栏目的作者均系首次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今年,中国作家网继续与《人民文学》杂志共同推出“新浪潮”作家观察专题,作家访谈和相关视频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各新媒体平台、《人民文学》杂志各媒体平台推出。自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第三期12位作家:崔君、渡澜、陈萨日娜、孙孟媛、刘康、周于旸、陈小手、路魆、夏立楠、庄凌、马林霄萝、丁甲,敬请关注。

陈小手,1993年生于陕西蒲城。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写短篇小说,作品见《人民文学》《收获》《花城》《十月》《钟山》等刊,有小说被《小说选刊》《思南文学选刊》《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选载。出版有小说集《离开动物园》。

陈小手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青年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流畅易读、简单中富含意味。在这篇访谈中,陈小手不仅分享了他的小说创作与文学观念,而且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短篇写作密码,鼓励写作者们刺破陈词滥调,通过自我摸索锻造独特性。

访谈过程中,陈小手的勤奋、机敏、热诚,对文学的整体性把握与见解令人印象深刻。这位自比“白马陈小手”的写作者,正在以短篇为刃,构筑一座座细节缜密、气象万千的“真实海市蜃楼”。

一、以少写多,写到极致

曹译:小手好,我有一个印象,“陈小手”似乎起自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陈小手》,你能谈谈为什么要起这个笔名吗?

陈小手:这个笔名的确来自汪曾祺的小说《陈小手》。陈小手是当地的“产科男医生”,平时爱骑白马,人称“白马陈小手”。这人有一股子潇洒劲头,话不多,遇人难产求助即刻骑马奔赴,落地不寒暄,直接上手救命。因为手小,堪称接生圣手,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难题。一番忙活母子平安后,他从不炫耀,喜怒不形于色,双手一拱说声得罪骑马便走。汪曾祺在小说里感慨“陈小手活人多矣”。他真是救活了不少人呀。

给自己取名陈小手,首先是笔画不多,好写好记,不管写得好坏,先让人记住。第二是要向汪老致敬,他写短篇自成风景,希望自己也能追膜靠近,在写短篇上有所成就。第三是要向“白马陈小手”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把“好手”,在写作上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能沉着冷静,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谨记写成怎样都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要翘尾巴,还差得远呢。

曹译:你在学校时写作就非常勤奋,也一直流传着你练习写作的传说——每天都会学习一则短篇小说。这样的习惯还保持吗?可以给我们讲讲你现在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吗?

陈小手:我现在只读短篇,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时间读特别长的东西。每天坚持学习一个短篇,读完打个分数,写个简单的分析,是写作的日课,其实也是不断筛选自己认可的好小说。当这个数据库越来越大时,自己对短篇小说的理解便会越来越宽广,自己的写作也会越来越有气象。

每天只看一个短篇就够了,我现在越发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个是不要着急,现在农作物浇水都讲究滴灌了,这样成长才会扎实;另一个是“少就是多”,囫囵吞枣难以消化不说,枣核还可能把胃扎个洞。

再说,每天只读一个短篇也是很难做到的。

曹译:我记得你自我介绍时会特别提及自己写短篇小说,为什么会这样标识自己?最近有写长篇的打算吗?

陈小手:就现在的阅读环境和大家的阅读习惯来说,短篇小说是有最大传播可能和阅读效果的文体,前提得是好短篇。

我从小受绝句影响,二十个字竟能有那么大的文字容量和意义空间,对我冲击很大,我倾慕那种“少就是多”的极致感觉。

强调自己写短篇小说更多是勉励,勉励自己向绝句靠近,努力做到以少写多,直至写出跟长篇一样厚重的短篇(比如福楼拜《一颗简单的心》)。

只写短篇,写到极致。

曹译:分享一下新的短篇小说集吧。

陈小手:手头有三本小说集,投了几家出版社。经常面对读者催问,只能尴尬回应再等等。希望出版社加快进度。期待我的小说集面世。

二、“文学的力量”是启开混沌的生活

曹译:你的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活泼”,就像你在小说《遥夜之聚》里写的踩踏板游戏一样,有趣、轻快,精准地维持着平衡。但在轻快的形式下,有关生死、存在、命运等沉重的事物,像压舱石拉拽着小说。这与你对文学的理解有关吗?你如何看待文学领域经典的“轻与重”的问题?

陈小手:不要让读文学作品变成读者的修行,我每次动笔前都提醒自己要流畅,要好读,要有趣,要能吸引读者读完。只有读完,这个作品才算完成了它的第一使命,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冲击。追求“文本形态的轻”(语言,叙事等等对读者尽可能减少阅读阻力),实现“文本内涵的重”(让读者既有阅读快感又有丰富的感悟)。

大道至简,先努力做到简,再努力让简单蕴含丰富内涵。

曹译:《夜神的礼物》这一篇发表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8期上,朴素地讲,这篇小说有“治愈”的力量,温情而柔软,触及到人的无私、奉献和善意。我有一个观点,认为现代小说的重要特点不只是重新发现了人,也是发现了人的幽微和“丑陋”,后者是非常普遍的写法,你的《帘后》与《祝火》某种程度也在写这样的内容。那么,是什么让你动念写《夜神的礼物》这样的作品?

陈小手:有一次下班地铁通勤,看见一个孕妇被人群挤在角落,动弹不得,她小心护着肚子,小腿因为久站都肿了。北京下班通勤的恐怖程度世所罕见,那时候我住在郊区,通勤时间很长,那个孕妇为避免被人挤到,始终缩在角落,硬生生站了一路,一路上都没人给她让座(有了空座,她还没挪过去就被男的抢走了)。当时我很感怀,便想从孕妇的视角写一篇如何看待不完美的生活,如何看待不完美的新生命的故事。

《夜神的礼物》讲了这么个故事:主人公“我”和妻子都属兔,本命年这年,妻子高龄怀孕。为保母子平安,岳母找高人求来一纯黑幼兔,说其为平安兔,是夜神的化身,可以去灾化厄,叮嘱我们好生照顾。因为新生命的到来,这对贫贱夫妻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磨难始终都充满希望、咬牙克服,可平安兔的到来打破一切,家里被弄得一团糟不说,妻子孕检竟查出孩子患有先天兔唇。平安兔没保平安竟变成了厄运兔,它和孩子的兔唇有什么关联?“我”和妻子好不容易中年得子,孩子是去是留?生活该去往何处?故事由此开始了。

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写出“人和现实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书写“治愈”也好,揭露“丑陋”也罢,都不是最终目的。在这真实与丰富中,让更多人感知并领悟到给孕妇提供一个座位应该是一种尊重弱势群体(或者说尊重生命)的本能意识,那文学就还有点意义。

曹译:展开谈谈你如何理解当今时代“文学的力量”?

陈小手:文学式微的当下,更应该让文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文学的力量”便是其启开混沌的生活,给读者以启发,让读者能顿悟的力量。

三、写作贵在用情写用心写

曹译:你的小说在细节处理上令人信服,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特意为获取细节做过努力?在小说写作中,你如何处理和推敲细节?

陈小手:《聊斋志异》里有一则小故事,说一个使团在海上航行,遇到群龙闹海,风浪滔天,大家都很惊恐,一个有经验的老船员说赶紧往海里撒大米,不一会,群龙潜到海底去了,使团顺利通过。大家问老船员这是什么原理,他解释说,龙最怕白蛆,白蛆钻进龙鳞,龙会生不如死。看见大米误以为白蛆,龙都吓得躲到海底去了。

龙是不存在的,大米在这儿就是个好细节,因为大米,大家信服了这个龙的故事。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如同海市蜃楼,细节很重要的目的便是让读者信服你讲的故事,坚实准确的细节如同特殊的砖瓦,可以让海市蜃楼变成现实中的建筑。

讲清楚这一点,细节的来源就不重要了,只要是能让故事增加信服度的细节,就想尽办法去找、去想吧。不过要把握三个原则:一,少就是多,不要堆砌,细节堆砌往往事倍功半。二,找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细节,因为常见,大家才会有普遍共鸣。三,找最闪光的细节,最闪光的细节才能让大家印象深刻。

曹译:的确,好的细节不只具有“真”的性质,更要服务于小说叙述的“真”。说起来,这两年似乎是你写作的“爆发年”,能跟我们讲讲从你开始写作到今天的变化吗?有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瞬间,影响了你的写作?谈谈你为写得更“好”做的各种尝试吧。

陈小手:这两年是写得多了一些,主要是太穷了。以前总是自我安慰慢工出细活,最后写得又少也没见多好,时间大多虚度了。现在我更喜欢速战速决,犹如短跑冲刺,有一种短时间剧烈燃烧升腾自我的奇妙感觉。

以前空有写作热情,但不得章法,动笔总感觉左支右绌寸步难行。自从苏童老师跟我说“写短篇小说便是写‘此中况味’四个字”后,我便感觉得到了一把万能钥匙,有关写作的所有窄门我都不怕了。

如何写得更好,有两点:一是苦练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哪怕是海市蜃楼,也会被严丝合缝地创造出来。二是学会修改,比照着旧作改,思考着改,耐着性子改。

曹译:现在,你如何平衡生活、工作和写作?

陈小手:忙的时候,白天工作,晚上写作。不忙的时候,白天不写作,晚上也不写作,反倒瞎玩浪费掉了。贫穷使我每天都在做好牛马,努力生活。对于写作来说,重要的不是怎么生活,重要的是“凝视”生活。

曹译:如果要给初学写作者留下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陈小手:莫言老师有个短篇叫《学习蒲松龄》,说他爷爷的老老老……爷爷跟蒲松龄认识,这祖先常年贩马,见多识广,《聊斋志异》里面那个耗子精阿纤的故事就是他讲给蒲松龄的。贩马祖先一日托梦给小说主人公“莫言”,说带他去拜拜祖师爷,让蒲松龄指导一下。祖师爷见到“莫言”说“你写的东西我看了,还行,但比起我来那是差远了”。“莫言”连连磕头拜师,希望祖师爷赐教。蒲松龄从怀里掏出一只大笔,扔给他说“回去胡抡吧。”

胡抡贵在抡,写作贵在写,如果只说个“放开写吧”有敷衍之嫌,那就细说三点。写心里最有触动的事;写对这个触动最真实深入的思考;写个人化的独特性的创造(消灭所有语言上的陈词滥调,消灭所有东施效颦的叙事套路,我现在一看见多人物多视角叙事就得掐人中)。

《学习蒲松龄》的结尾是,蒲松龄给“莫言”一只大笔说“回去胡抡吧”,“莫言”小声嘟囔“我们早改用电脑了”……谁说的经验都别太当真,听听就行了。重要的是自我摸索,寻找并沉淀出独属于自己的经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