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迦:不会研制飞机的创业者不是好作家
匪迦 航空航天领域从业者和创业者,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上海网络作协副会长,七猫签约作家,擅长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创作。代表作有《北斗星辰》《关键路径》《垂直起飞》等,曾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获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提名奖、天马文学奖、百花文学奖、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等奖项,多部作品已实体出版或正在连环画、动漫改编中。
匪迦在西飞新舟700飞机市场启动发布会上
我是1999年进入大学的,有幸成为一名跨世纪的大学生。当时,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对“世界末日”“千年虫”等问题的担忧,和对“新世纪”的憧憬——最终乐观积极战胜了悲观恐惧,人类顺利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毕竟是跨世纪,仪式感还是要有的,我的母校也举办了新世纪征文大赛。尽管还是一名理工科大一新生,我却不知天高地厚地报名参赛,结果获得一等奖,得到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张奖状。到了大四,恰逢学校的BBS(电子公告板)“白云黄鹤”建站七周年,全站进行了七周年纪念征文活动。我带着“离开学校后,怕是再也没法愉快回来灌水”的感伤,写了一篇《红楼梦》读后感——回想起来,我们那个“理工科和尚”学校的BBS上竟然有红学专版,也是很稀奇了。这篇文章最终入选全站十佳,成为我毕业前的美好回忆。
到了今天,我对于大学四年所学专业课的很多细节都已经忘却,却依然对这一头一尾两件与文学相关的幸事记忆犹新。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航空航天领域工作和创业。在这20年的工作时光里,文学如同一个如影相随的老朋友,抚慰我的焦虑、分享我的欢乐,我持续地阅读,也持续地创作。对我而言,无论是读书还是码字,似乎都不是一种劳作,而是一种可以让我毫无干扰地感受自身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时刻。
在报纸副刊和杂志陆陆续续发表一些作品,也出版过自己的长篇小说之后,我开始正式在网站上创作。在那之前,我早已是网文读者,之所以一直没有创作网文,还是因为数百万字的篇幅和日更的需要让我望而生畏。2019年,因为机缘巧合,我签约了七猫平台,而恰好七猫在国内较早开始现实题材征文大赛,大赛作品只需要几十万字即可——这一切都很匹配我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验。因此,我便开始在七猫上创作,直到今天。
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为何不全职写作?或许每个兼职创作的作者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分为三点。
首先,写作是我从小就养成的一种习惯,说它是爱好也好、兴趣也罢,我如果不写点东西,输出一些文字,就会浑身不舒服。但是,这种事情如果直接跟生存或赚钱的压力绑定一起,写作过程中的愉悦或痛苦多半会变质。
第二,我的创作以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为主,无论怎么强调这两类题材的重要性,都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它们并非网文的主流类别——尽管网文已十分多元化,但因为读者群体的相对小众(尤其是科幻题材)和作为网络文学作品影响力放大器的影视化制作要求相对较高,使得这两类题材的网文写作创造经济价值的周期会相当漫长,如果全职写作的话,虽说不至于养不活自己,至少生活水平会下降,而且会变得更加患得患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创作者,我们就像一个系统,不能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而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的创作非常依赖输入。如果不是因为我自己在航空航天领域近20年的从业经验,我或许写不出“空天三部曲”《北斗星辰》《关键路径》《垂直起飞》;如果没有持续的生活体验,我未来的作品可能也会面临缺乏输入、勉强输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局面。
事实上,很多看上去全职写作的作家也并不是真正的全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往往是编辑、编剧、教师、文联作协工作人员或公务员等与文字密切相关的工作,看上去像是在全职写作而已。对于我这样的兼职写作者来说,在回答完刚才那个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会是:你如何平衡本职工作和写作?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与“你如何平衡本职工作和生活”没什么区别。因为写作本身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写作时带来的那种心流感觉,往往会冲淡工作中的疲累。如果说大家各有各的工作外的生活方式,有人喜欢刷短剧、刷短视频、刷各种社交媒体,有人喜欢购物逛街、跑步、健身、遛宠物,之于我便是读书和写作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免遇上冲突,因为时间总归是有限的。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养成的一套冲突管理方式就是:尽量在碎片时间和工作之外的时间进行写作。比如说,我因为出差比较多,很多时候在候车、候机或在飞机、火车上,因为工作本身对保密或专注程度要求高,不适合在公共场所办公;但对于写作来说,却是绝好的时机,我往往会闭目养神构思,然后迅速写下来(敲键盘)。而在周末的时候,带小孩去上一些课外班,等待他下课的那段时间,也是读书和写作的好时间。
社会在飞速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很多曾经是全职的工作都逐渐变成了兼职,或者变成另外一份全职工作的一部分,比如曾经的打字员、长途接线员等。随着人类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我们很快会讨论“作家”这个职业是否还会以今天这样的形态存在,“全职”或“兼职”已不再重要。我相信的是,文学本身不会消亡,它只会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态和作品呈现出来,持续地给予我们金钱与物质所不能触达的震撼、感动与共鸣,哪怕人类文明的终点是全面虚拟化,只要心灵尚存,文学便会在,因为它从诞生开始,便是直达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