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江《一念一句》:一句一世界,一念一哲理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而孙建江的魔袋更小,能取出来的东西也更多。《一念一句》正是孙建江写给这个世界的微型寓言、一句话寓言、三秒钟寓言。真的,你很难相信,读完一则寓言,三秒钟就够了。但它像烈酒,入口绵柔,后劲很大。凡236个句子,句句皆从寻常事物入手,寥寥数字却能直戳内里、直中靶心,极其生动而精准,朴素又美妙。他像一位智者,用他那闪光的思维、新颖的立意、高妙的手法、精炼的表达,深入浅出地指给我们世间的智慧与真理。
鞭辟入里,奇妙而深刻的讽刺
寓,寄托也。寓言,即是把作者的思想寄托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它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同时,它有着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正如严文井所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他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因此,它看似好玩、有趣,实际上却又正襟危坐,不容小觑。
在《一念一句》中,随处可见讽刺。它们像一根根刺,尖锐而深刻地批判现实,同时又以生动、鲜活而形象的譬喻,让小孩子们读来新鲜有趣而印象深刻。“如果主人忘记在我的脖子上系一根绳子,那是我最难受的事情”(《哈巴狗》)“我成功的秘诀在于甘愿受人摆布”(《风筝》)“我之所以惹人喜爱,是因为我没有头脑”(《木偶》),这三句分别通过哈巴狗甘愿被人系着绳子牵着走、风筝甘愿受人摆布、木偶因自己没有头脑而沾沾自喜,深刻讽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黑暗面。“轻浮有什么不好?如不轻浮我的地位能永远在上面吗?”(《浮萍》)“为什么我这么被人瞧不起,难道人们不知道我是多么准确地反映了风向?”(《墙头草》)“本色算个什么东西?只要能保住自己,我什么都不在乎”(《变色龙》)这三则寓言通过浮萍的轻浮、墙头草的不定、变色龙的变色属性,讽刺了那些为达目的、失去自我、没有底线的投机者。“好事坏事我一概报喜——有人就喜欢这个”(《喜鹊》)“我之所以被人们关注,是因为我总是在树上唱高调”(《蝉》(一)),讽刺的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浮夸风;“要想出人头地,得先学会攀附”(《藤》)讽刺的是趋炎附势者;“我们最讲风度了,因为我们从不拒绝与稻子为伍”(《稗子》),讽刺的是黑白不分、抬高自己而贬低高贵者的小人嘴脸;“我被人敲打,所以我攻击别人”(《钉子》),更是鞭辟入里地讽刺了“我也是受害者,所以我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害人”的行为。这一句句简短而深刻的寓言,像一根根钉子深深扎进读者的心里。
下面这五则,与古希腊《伊索寓言》中那则著名的故事《狼和小羊》何其相似,同样的入木三分,同样的发人深省。“我总是喜欢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羊如何以其鲜美的肉引起了我们的食欲”《狼(一)》“侵略者?哪里的话。在我肚子饱的时候,我是不会袭击羊群的”《狼(二)》“我可不是小人,我光顾鸡舍时,总是不忘先给鸡们拜个年”(《黄鼠狼(一)》)“我总是为那些被我吞食了的族类伤心地流泪”(《鳄鱼》)“我若不去抢,难道人家会把东西送上门来?”(《强盗》)狼与羊的故事,穿越数千年的时间,如今依然力透纸背,这些寓言可以视为是作者对经典寓言的致敬和传承,也是一种“故事新编”的有效尝试。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讽刺笔法,如对鼠目寸光之辈,对碌碌无为之流,对自高自大者、因循守旧者、贪得无厌者、自私自利者、投机钻营者、虚伪狡诈者、恬不知耻者……都予以毫不留情的讽刺。讽刺是一种艺术手段,也是警世恒言,但因为较难把握叙事的节制,而较少在儿童文学作家的笔下出现。人不刺不醒,这是作家的良知与责任。正是这样的批评与揭露、鞭笞与启示,能够促进人类反思社会前进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念一句》担当起了社会批判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
处世的智慧,温暖人心的力量
《一念一句》很短又很长,很轻又很重。短的是它的篇幅,长的是它的寄寓。轻的是它的体量,重的是它的思想。所谓纸短情长、言浅意深是也。恰如《红楼梦》中香菱所云,“念在嘴里,倒像是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为什么那么重呢?因为这每一句里都有一个世界,每一句里都浓缩着为人处世的智慧,每一句里都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作者给万事万物正名,告诉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随流跟风,只需守住本心,做自己:“没有我,世界就一览无余了”(《雾》)“飘忽不定,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蒲公英》)“沉默就意味着失败”(《鼓》)“没有瞬间,谈何永恒?”(《昙花》)“慢有什么不好,慢是成熟稳重的标志”(《蜗牛》)“谢谢人们对我的研究,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一定得像别人?”(《四不像》)
雾就做雾,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也能给世界带来一份朦胧美。谁说飘忽不定就不好呢?蒲公英就是用它的飘忽不定、四海为家,将种族传播出去,生生不息。作为一面鼓,该发声就得发声,不然,就成了哑鼓、死鼓了。多少人因为昙花一现而深以为憾,但是只要绚烂地开放过,瞬间又何尝不是永恒呢?
作者还启示小读者们,要重视自己的力量,自信才能自强:“自身强大是最好的防卫”(《刺猬》)“能量与渺小无关”(《蚂蚁》)“有自信,任何时候都美”(《残荷》)这对于当今的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竞争中,又感到疲惫和无奈,是很好的清醒剂和强心针。万事万物各归其所,自得其乐,才是最好的生态、最美妙的生存法则。
《一念一句》中点点滴滴、俯拾即是的都是凝练的智慧和深刻的哲思,引导孩子们从小处着眼,往深处想:“我的哲学:一切的一切,首先是不要倒下”(《不倒翁》)“心中有念想,再遥远的路途也不在话下”(《候鸟》)“我们所以永恒相伴,是因为我们决不拒绝彼此间的距离”(《铁轨》)“人生辩证法:很多时候,向后反而会赢得最终的胜利”(《拔河》)“放低身段,默不作声,不好吗?我要是高调罢工,就水漫金山了”(《地漏》)谦逊为人、以退为进、保持距离、坚持到底,这是一脉相承的东方智慧,启迪过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现在又从《一念一句》中流淌而出,浇灌着新时代孩子们的心田。
这些启人智慧的一句话寓言中还糅合了空灵的诗意或禅意:“和春天在一起,和家的温暖在一起”(《归燕》)“我乐于播撒种子,但不要感谢我,请感谢风”(《蒲公英》)“自我与我无缘——我存在于飘动的柳枝中,我存在于袅袅炊烟中”(《风》)读着如此诗意盎然的句子,你会暂时忘了它是寓言,就像《论语》里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样,在润物无声中令人身心愉悦,如沐春风。微寓言里有大智慧,《一念一句》里有嬉笑怒骂,有春风化雨;有怒目金刚,有菩萨低眉。讽刺与赞美都是寓言,怒斥与欣赏也都是源于对孩子们的爱。
(作者系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