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东方小巴黎”的红色故事 ——读隋荣长篇儿童小说《摩电车》
来源:文艺报 | 杨铁钢   2025年04月14日10:00

《摩电车》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有摩电车奔跑的哈尔滨市,一个叫泥鳅的11岁男孩偶然卷入抗日地下党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复杂的情报传递的故事,表现了在国家遭难、民族危亡的岁月里,胸怀爱国之心和民族大义的底层民众勠力同心、抵御外敌,最终取得胜利的主题。

读过《摩电车》,就可知它是以由表及里的三个故事层层包套而成的故事,因此,称其为“套式结构”。其最表层的故事由“楔子”和“后记”合一而成。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爷爷即“泥鳅”在20世纪40年代的“哈尔滨老道外”,在结满冰霜的车窗上按手印的往事,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贯通了过去和现在,让人产生对生命延续、精神继承规律的认同和联想。《摩电车》的第二个也是主体故事由九章构成,以第三人称讲述了泥鳅童年时接受地下党庞叔叔在牺牲前委托他传递情报和为此所经历的艰险和磨砺故事。

《摩电车》的特点之一是擅写梦境,写了泥鳅所做的四个梦。虽是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却真切生动、自然可信。因为这是现实生活中已有、能有的故事,正是这故事为整部作品奠定了生活的根基,形成了红色的基调,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故事性和感染力。

设置悬念是创作小说非常重要的技巧和手段,它能有效增强情节发展的推动力,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从表现的内容说,《摩电车》属于典型的“送达目标”模式,即泥鳅要将庞叔叔交给他的信件按特定的暗语转交给特定的人。这一特定的内容就决定了整部作品是一个悬念设置和悬念破解的叙事过程。隋荣在《摩电车》的创作中,围绕主题悬念(送信)进行叙事时,连设悬念,而其破解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随设随解;二是连设总解。

在《摩电车》中,作家接连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六个悬念,推动故事步步深入,吸引读者追读到底。小说,尤其是儿童小说,离不开讲故事。讲故事,忌平淡求曲折。设置符合生活和艺术逻辑、规律的悬念,并设计出相应合理破解的故事、情节,无疑是检验和衡量作家功力、水准的重要标尺。《摩电车》使读者不难感知和体会到作家隋荣在悬念设置和破解悬念方面,既巧思妙构又自然天成的艺术功力和作为。正是这样的功力和作为,才使《摩电车》一波三折、险象环生,颇具儿童情趣、戏剧色彩和很强的可读性、感染力。

小说创作以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为核心。精心选择、叙写鲜活、生动、有趣的细节,是塑造人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摩电车》中,隋荣主要运用两种手法来表现人物。

一是用多个细节集中写一个人。泥鳅用脚踩住日本鬼子抛下的糖块,使劲地碾着。糖块硌得脚生疼,可他还在使劲地碾着,直到碾碎,体现出了泥鳅对日本鬼子的满腔仇恨。大青马被爬犁撞伤后腿,泥鳅拽下身上的蓝背心,递给车老板。这个细节展现了泥鳅乐于助人的品格。泥鳅在江面上甩掉叛徒蔡和的细节,写活了泥鳅的机智勇敢。

二是用一个细节来表现多个人物。扫雪是那个年代哈尔滨底层家庭孩子日常性劳动。一场两天两夜的大雪过后,泥鳅戴着手闷子(棉手套),在回廊的栏杆上,快速奔跑。田螺骑在楼梯的扶手上向下滑去,身后扬起一片雪雾。他的身子在扶手的尽头没有停住,一下飞了出去,跌坐到地上,脑袋上的棉帽子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噗地一声扣在雪地上。巧儿挥舞着笤帚扫着门前的雪。泥鳅夺过巧儿手中的笤帚,飞快地往两边扫着,扬起一片细碎的雪齑。巧儿喊道:“你轻点儿,这哪儿是扫雪呀。”田螺跑过来,抢过泥鳅手中的笤帚,扫得比泥鳅还快。巧儿一扭身进屋了,她懒得搭理泥鳅和田螺。这是《摩电车》全书中最精彩的细节,写得生动活泼,童趣盎然,三个少年活灵活现。

文学作品以写人物为中心,写人物要通过故事、情节、细节来表现。而人物、故事是存在、发生于特定的自然、社会、时代的环境中的。因此,没有对人物、故事赖以存在、发生的自然、社会、时代的必要、有机、形象的渲染和呈现,要想写好人物、讲好故事是不可能的。《摩电车》所以能塑造出以泥鳅为代表的富有鲜明性格的人物,讲述了生动曲折的故事,与作家对自然、社会、时代等诸多环境要素的精准剪裁、有效渲染、有机而形象的呈现是分不开的。

20世纪40年代的哈尔滨被誉为东方小巴黎。《摩电车》不但写出了哈尔滨的欧化风情,还写出了独特道地的物产和行情。其“三花五罗十八子”的独特和驰名,被地下党用来作传递情报接头的暗号,成为小说《摩电车》中决定故事情节发展走向的锁钥关键。在《摩电车》中,它们被作家隋荣精心选裁,渲染融汇成一种浑然有机、五光十色的氛围,烘托着故事的起承转合,带给读者的是对人生、时代、地域、文化等诸多元素诗意化表达的审美认知与感悟。

(作者系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原党委书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