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戏的趣味与磁性 ——侯珏的188体育官方ios新著《儿戏》
《儿戏》,侯珏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
一本书,把几代人的童年写成故事。那些故事写着现代都市看不到的童真,情节与细节满是浓郁的年代感。这书便是侯珏的188体育官方ios新著《儿戏》。
读着《儿戏》,一个有趣的话题在我的脑子里跳跃着,我把这种感受概括为“儿戏的趣味与磁性”。在影像阅读盛行的年代,缺少趣味的文学,显然难以培育出足够强大的受众群体,文本若能兼顾有趣与有益,则会生出强大的磁性。撇开文学的严肃性与通俗性之辩不论,文学的趣味性追求无疑是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话题。网络语言曾被人搬出各种理由强势打压,可那些文字以近乎疯狂的态势野蛮生长,就像春天的种子,即使是干旱到遍地裂缝,只要生命成活的基本条件尚存,终究就会长出蓬勃的生命绿意。文学的趣味性追求如今正在走着同样的路径,若往历史深处看,“娱情养性”与“兴观群怨”的内核是相通的。那么,又有什么能比“有趣味”更能将日常阅读转化为娱情养性的自觉?
文学的趣味性自然是个多层面、多维度、立体化的存在。《儿戏》的趣味性首先来自题材。“儿戏”虽不算重大题材,但却是覆盖面最广、年代感最强、趣味性最大的题材。生而为人,谁能忘记童年的故事?代际更迭,谁的童年与其后代童年不是隔着个20来年?这20来年的时空跨度,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没有年代距离。人生在世,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天真烂漫、最趣味横生的日子,恐怕也大多集中于童年的故事里。人类已经从古典传播时代,走过信息化时代,走向人工智能时代。一种游戏,在某一地域、某一时段玩起来,一打听,另一地域、同一时段似乎也有人在玩。这种情形放到当下人工智能时代毫不足怪,可回到“交通靠走,传播靠吼”年代,又在山隔水阻的大农村、大山区,再强大的想象力恐怕都不好使。《儿戏》所写的那些游戏,只要是在上世纪60-80年代山乡农村度过童年的人,就一定能产生强烈共鸣。
作者在本书的“引子”中说:“在农村地区,有一条隐秘的路,让远古祖先的造物本能经过祖祖辈辈的接力传递下来,最后以玩具的形式附着在了子孙后辈手上。而那些小玩意儿,那些游戏,不仅在无形中弥补了横亘在人类代际之间的心灵鸿沟,还能为孩子认识自然、掌握生存技能、预习和融入成人社会,提供了充满乐趣的‘人生脚本’。”这无疑是作者关于儿戏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本书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把这种思考转换成了文学的表达:把儿戏写成故事,在童年游戏故事的叙写中,深情打量滋养我们成长的乡土,把那些行将遗散在时间荒野的文化金子挖掘出来,让它们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时代里熠熠生辉,直至成为一束照耀着我们前行的光。
任何一类题材,要想将它写出一种趣味来,呈现内容的构思与技巧,就十分重要。《儿戏》的追求,是力避儿童游戏玩法的枯燥说教,努力让儿童游戏玩法诠释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又让有趣的故事在乡土文化土壤里自由生发、茁壮成长。于是,我们从《儿戏》中读到的,就不仅仅是游戏的“好玩”,更包括那些既有鲜明时代特征,又不乏童真个性的鲜活人物。
“脑子里总装满稀奇古怪的想法”的阿江就是其中一个,为了实现脑子里的那些想法,他甚至经常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来。他是书中多个游戏的重要角色之一,甚至称得上是主角。作者通过一个个儿童游戏故事叙写,成功塑造了阿江以及包括阿安、阿忠和“我”在内的儿童群像。因为有了这群儿童形象,游戏里的故事也才生动起来,又因每个故事都是生动的,每个游戏又才是极有磁性的。
《儿戏》不仅要让童年小伙伴复活到童年的故事里去,还致力于把烂漫童趣里的隐性知识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呈现出来。要达到这个效果,仅靠写一群儿童是不够的,因此,父母、舅舅、叔伯等亲人长辈,都是书中看似并非经意去写,实则在游戏叙写里表观得活灵活现的人物。家人、伙伴、长辈,都是那个年代里儿童游戏的探究者、尝试者、参与者。众人广泛参与游戏,才既会生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也能产出脑洞大开的发明。甚至还有事先并无科学指引,实则暗合科学原理的实证与创新;有看似突发奇想,实则竟是生产生活经验支撑下的技术突破。这些真实过程与细节记录,便让乡人的善良、聪慧、勤劳、俭朴跃然纸上。
时间荒野里的儿戏,纵然野蛮地生长在荒野,其根脉也深深扎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无论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只要有人在费尽心思谋生活,就一定会有人绞尽脑汁寻找乐子。这是因为,只有快乐之事能让人忘掉生之烦恼,也只有愉悦之物能助人排遣死的恐惧。”要把40多个儿童游戏的工具与玩法写出来,需要去对这些儿戏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作者在此方面下足了功夫。这功夫,不仅在于把童年的游戏场景复原,而且要把那些逐渐散佚乡间的儿戏里的文化内涵与源流根脉挖掘梳理出来,以简明的文字呈现给读者。《树皮喇叭》既有对树皮喇叭的历史渊源的探究,也有关于此游戏命名里的语言及其文化意蕴的学理探讨,将学理表述转化为文学化的陈述,字里行间能让人感觉得到言辞背后那些厚重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传承与迎新的角度看,《儿戏》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了作者家乡40余个曾经流行的儿童游戏,也不止在对于儿时游戏的真实记录与描摹。在对乡土文化深度挖掘基础上,创作一部儿童游戏题材专题188体育官方ios集,其对于当今游戏火爆时代的儿童游戏研究与开发,对于当今儿童成长教育的研究,无不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作者系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