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如何战时 怎样海派
新时代以来,战时儿童小说呈现出新面貌。儿童文学作家该如何书写抗战历史?简平用十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就是一部深具探索精神的儿童小说。该小说在如何战时、怎样海派两方面,作出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探索。
新时期到新世纪,战时儿童小说呈现出多样化的写作态势,其特质是:小说场景由乡土中国迁移至都市中国,典型化的小英雄人物塑造转变为“重新发现儿童”,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转变为写实、隐喻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悲壮的崇高美学变为欢愉与悲情互渗的日常生活美学。
作家选择何时何地来讲述儿童故事、塑造何种儿童形象,皆考验这位作家的经验与智性。简平拥有记者身份,使得他得以深入上海生活,再加上他为创作该小说下足的文献功夫,一个虚构的小说世界将一段真实的历史复活了;也因简平拥有“到底是上海人”的智性,他在创作过程中以轻御重,以欢愉写悲情;继而是简平在近80年的战时小说创作史中选择战时典型城市——上海为故事背景,设定“孤岛”时期上海即将结束的前夜——1940年11月到1941年3月为叙述时间,选取战时上海的流浪儿为故事主人公,借鉴曾寓居上海的东北作家萧红《呼兰河传》的日常化叙事经验,由此探索出通向新时代战时儿童小说的新路径。
这部小说的智性叙述目光尤其令人称道。战时上海局势动荡与多变,小说的叙述目光不像无人机那样掠过上海的天空,而是跟随绍承、绍辉、绍玫、天根、泥蛋、阿宝6位流浪儿的成长心迹和流浪踪迹,潜入战时上海的地下与地上、灾变与日常、车站与街道、国难和家仇、创伤与抗争……这种潜入背后藏匿着“到底是上海人”的智性目光。尤其是,对于国难家仇,这部小说全程不渲染情绪、不绷紧神经、不弥散仇恨,而是主张理性应对、保持松弛、活在日常。小说的叙述目光既不放在上海的外滩、霞飞路、百乐门等典型都市场景,也未放于“八一三”淞沪之战的主战场,而是凝聚在上海的文化血脉,让战时上海儿童的成长故事与上海的文化历史叙事交织并进。
进一步说,小说中智性的叙述目光跟随战时流浪儿童的成长步履和心理踪迹,凝视于上海此类题材小说迄今少有人关注的宝山路这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文化大本营”(简平语)。为此,小说在开篇虽让绍承率领他的流浪儿闪现在上海北火车站,但很快通过追忆的方式重现了绍承爸爸、妈妈为抢救宝山路上被日军炮火摧毁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的书籍而被夺去生命的惨痛记忆。父母生命和宝山路上的文化地标尽管在日军战火中摧毁,但上海的文化根脉已经植入战时上海儿童的记忆里,比如绍承一直记得爸爸对他说过的话:“识字的人才有前途”,绍承还告诉阿宝,他名字里的宝字就是宝山路的“宝”字。
此外,智性的叙述目光不遗忘中华民族在战时上海的屈辱历史记忆:上海北火车站被日军更名为“上海驿”,沪宁铁路的《列车时刻表》被明确标注了“日本时间”。这样屈辱的历史记忆,被智性地讲述为战时上海儿童洗刷屈辱的成长读本:“这群流浪儿可用功了”。而且,这群流浪儿因魔术遇见人生的引路人,成长为深具爱国主义精神的魔术小天团。
这部小说赓续并再造了“到底是上海人”的海派文学传统。尤其是,简平既汲取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张爱玲《封锁》《倾城之恋》等战时上海文学的海派传统养分,又探索了独属于他的战时儿童小说日常生活叙事传奇化、幽默化、戏剧化的新方法,以此新写战时上海流浪儿童的成长故事与战时上海共产党人救国救民双线叠加并置的新样式。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书中6位战时上海流浪儿童的形象不再重复当代战时经典小说中雨来、嘎子、潘冬子等“小英雄”形象,但这不意味着消解了儿童人物身上的英雄精神。绍承作为小说主人公,英雄气在他身上有集中体现。他不仅承担了照顾好哑巴弟弟绍辉、妹妹绍玫的责任,还担负起照顾好另外3位流浪儿的职责。
此外,简平以日常化的生活叙事讲述绍承在管理“魔术小天团”时,萌生的对公平与正义的朴素认知与自觉实践,闪现出少年儿童形象中的人性辉光,富有深意。当然,小说中的流浪儿童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儿童,他们相遇在一个被日军占领的上海,成长过程中的纯真和勇敢、怯懦和欲念、犹疑和渴求、猜忌和善良皆展现其中,直至因魔术而遇见地下党人,完成了成长礼。
在叙事方法上,这部小说具有战时海派文学传统的风味。在看似普通的战时上海流浪生活叙事中,闪现着刀光剑影般的戏剧性冲突,上演着一幕幕虽不惊天动地,但也悲欢交织、敌死我活的传奇故事。流浪儿原本只为生存,却不自主地担负起抵御日本侵略的家国使命。如何在日常化叙事中置入战时家国叙事?这部小说的方式是,将日常生活叙事处理为明线,家国叙事处理为暗线。这样处理固然是对战时海派文学传统的承继,更是在新时代语境下对百年前鲁迅等五四作家所倡导的“以幼者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自觉承继,也是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域下的现代儿童观。
《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以“孤岛”时期的上海为背景,以魔术为故事中枢,依靠惊险悬疑、张弛有度的故事情节和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如实道出了沦陷时期上海流浪儿童渴望快乐与幸福的儿童天性,展现了流浪儿童的勇敢、机智与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是引导新时代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优质读本,为新时代儿童小说创作提供了新样式。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