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历史书写与童年诗学的双重变奏
来源:文艺报 | 李利芳   2025年04月14日12:08

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历史叙事始终承载着培育儿童历史自觉、传承民族记忆、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使命。简平历时十年打磨的长篇新作《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以1940年底上海的战时图景为背景,通过六个流浪儿童的生活故事,开创性地将抗战历史、城市景观、儿童主体性、游戏精神、民族精神书写熔铸一体,为抗战题材儿童文学写作提供了兼具思想深度与审美张力的新范式。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智慧破解了历史教育功能与儿童阅读趣味之间的创作难题,为儿童历史小说的文体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样本,有助于国内儿童文学学界深化对这一文体的美学原理与价值功能的研究。

历史书写的难度主要在于要处理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矛盾,文学想象要建立在坚实的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才能生动还原历史生活空间,用文字的力量为今天的儿童专门打造一座历史的城堡。简平没有因为为孩子写作而降低对历史容量的要求,相反,他为本书的写作投入了大量劳力与心力,在历史、地理、时间、事件、人物考证上开展了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以期为今天的孩子复活一种真实生动的上海历史画面。作品以考古学般的严谨态度复原历史现场,对老上海地理坐标的精准标注、战时生活细节的细腻描摹,构建起具有特殊文献价值的城市记忆图谱。这是一部老上海的“小百科全书”,亦为地域儿童文学的历史写作提供了美学新方向。

简平是一位文学视野开阔,秉持纯正的儿童本位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对战时背景下儿童主体性命题的精彩诠释,体现出作家对儿童文学文类特质的深刻理解与践行。作品开篇以突出儿童行动、极具冲击力的火车站觅食场景展开,通过流浪儿绍承群体抢夺残羹的生存博弈,将今天的小读者自然快速地带入物资匮乏的历史场景。简平以儿童能动性、儿童生活轨迹打通历史时空的叙事逻辑,成功确立了其儿童本位的战争叙事审美机制,规避了宏大主题对童年主体的遮蔽,使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为拔节生长的生命意志和特殊年代中儿童自我执掌的主体性表现。

作家、新闻记者、高级编辑、影视制片人等多重文化身份赋予简平先进的儿童文学观念与强烈的读者意识。他在血与火的战争语境中将“魔术”作为主要情节动力元素引入,是其突破传统抗战书写的创新关键。魔术是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而达成的表演艺术,是奇迹的化身,是儿童的挚爱,也是积极人生观的表征。但是迄今为止,业界并没有看到以魔术为主要题材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简平在历史小说中大胆引入魔术,让南派魔术的“障眼法”与革命斗争的“智慧术”形成精妙互喻,流浪儿用扑克戏法传递情报,以帽中飞鸽掩护同志撤离,这种将生存技能升华为革命策略的艺术处理,既符合儿童认知逻辑,又暗合抗战时期地下工作的历史真实。简平在历史性与战争事实中对“儿童本位”理念精髓的把握,令人叹服。

除去精彩连连的魔术情节,作品中精细的地图概念设计,丰富的历史信息、细节呈现与文化底蕴,以及满载儿童游戏精神的内容创意,都为全媒体、融媒体时代文本后续的游戏、影视等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打下了关键的IP基础。简平在创作中探索出的文字文本与数字阅读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实际上凸显出这位作家立足儿童接受群体对文化主体性问题的深刻思考,他以与时俱进的儿童本位意识去积极开拓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等重大社会命题的当代实践,这是他的儿童文学创作长期坚守的价值追求,此前的《和平方舟的孩子》也是这样一部代表作。

战争时代儿童的精神成长,是这部作品的价值主旨。简平对儿童文学中儿童与成人俱在的双主体性审美规律有极好的把握。战争让一群孩子流离失所,成为孤儿,但是当他们遇到革命志士,在组织的呵护与引领中苦练魔术,积极参与抗战行动,在魔术表演中彰显民族气节,在魔术魅力的浸染中内化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儿童文学的双主体性充满了丰沛的历史时代内容。作品中提到了苏苏1938年出版的《小癞痢》,苏苏在战争时期力主表现的就是抗战中中国儿童“真实而有力的价值”,他在《小癞痢》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他们非但是他们父母一代的鲜血所创造的新中国的继承者,他们简直是跟他们的父母一代一样,是新中国的直接创造者呀!”《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与《小癞痢》形成了经典的互文阅读,简平在新时代接力书写代代传承的抗战精神,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下,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回应了“如何向新时代儿童讲述历史”的重大时代命题。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