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点亮天光 照见成长希望
简平的《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应时之作的深情回应,同时也有属于21世纪的当代作家的别样眼光和独到追求,是对历史进行挖掘、提取、磨洗、淬炼、融合的精心之作。
在近些年儿童战争历史小说的缤纷艺苑中,《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有其独特的气息、质地和风格: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都市为地域背景,以魔术这种罕见的故事元素为核心,并以明快的节奏来讲苦难、以生动的调性来讲抗日战争。这样的故事讲述需要具备相应的历史视野、生活经验、文化底蕴和艺术旨趣。这部小说也彰显了作家自身的特质,成为“这一类”中的“这一个”。
关于上海地域的儿童战争历史书写,上海作家无疑得天独厚,有着近水楼台的便利,但还需要有历史兴趣、人文情怀去进行独具慧眼的寻找和别具一格的演绎,才能脱颖而出。此前,殷健灵著有多部以上海为背景的战争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她在创作谈中论及三个要义:“第一,写的是历史题材小说,是历史,更是生活。第二,注重资料考古,要有平素的知识储备和修养积累。第三,写出有亲和力的语言,拉近历史题材小说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这些也是简平的儿童历史小说创作具有的过硬资质。
《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是简平十年磨一剑的精品,他在动手创作之前已有宽阔丰厚的准备和反复琢磨的构思。在“后记”中,他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宗旨和自觉追求,讲述了与小说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这是我们阅读这部小说之前或之后需要研读的“副文本”,是关于这部小说诞生之谜的“抖包袱”,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了解作家。
简平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将上海的历史风物、历史事件作了准确而生动的艺术呈现。正文“地名录”亮出小说故事中涉及的地点,作者寻查、甄别和考证史料,对这些地点做了多次踏勘。北火车站、界路、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少年出版社、泰山大戏院等,带着历史的光影进入小说,焕发着旧上海的气息,也营造了故事情境,那些原本已是褪色老照片的地点重又鲜活起来,方言、歌谣、饮食、习俗、地标、广告等地域气息和历史细节纷至沓来。
城与人是分不开的,城市的气质和精神不仅以地理风貌呈现,更以生活在其中的人来彰显——人的日常饮食、举止谈吐、文化气象、思想风尚等,都会构成城市的风格。这在广阔涉猎社会人性的成人文学中可能更容易展现,而在儿童文学中也有小中取巧的表现。小说以宝山路为主场景,因为作者将其看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化大本营”,在日军侵华的炮火中,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等被炸毁,作者要把这一页惨痛的历史讲述出来。更重要的是,作者还着力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守护文化的担当。这些故事虽然只是作为“次要情节”,但给这部小说勾勒了中国人的风骨。作为主角的流浪儿童们痛恨日寇和汉奸(比如憎恶日军侵占尚公小学地址去造日本小学等),也强化了爱国主义和抗争精神。
简平深谙儿童文学的要领在于儿童本位以及与之相关的游戏性和趣味性,自觉地在小说中设置了一个“有吸引力的有趣的有喜感的故事主核”,别出心裁地抓取一个似乎尚未有人涉猎的“魔术”题材——成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莫派魔术”。他的目标是写出一卷关于老上海的“小百科全书”,同时也呈现“一堂妙趣横生、包学包会的魔术课”。作者巧妙地将魔术作为连结起流浪儿童和抗日地下组织之间的纽带,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而且以魔术的神奇亮色与战争的沉重灰色形成调性的张力,以轻化重。魔术给以战争为背景的故事带来了轻快感,给情节带来了新奇感,也契合了儿童阅读的趣味性,并与战争的沉重感形成美学张力。小说的明快感和喜剧感还来自于角色自身即孩子们的活泼天性和游戏玩乐,体现了他们在艰难中依然有的乐观和坚韧。
简平被称为“温柔的英雄主义者”,他在188体育官方ios集《似是故人来》中流露对逝去师友的深切怀念,情深谊长。在这部小说中,他也用具有生活质感的丰富细节传达了动人的情意和英勇的气概,融入自己对于父辈和孩童的爱,成功地塑造了战争时期的苦难儿童群像。这些流浪儿童受到抗日地下组织的关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了秘密开展的抗日行动。教他们魔术的小姐姐、因保护他们而牺牲的大哥哥等,都以善良、勇敢和正义,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小说的场景具有沉浸式的历史感,既有远景的统摄,也有细节的特写。高潮部分的安排相当独特,同时展开一紧张、一轻松的两个场景。人物塑造上通过群像的中景和个体的近景,进行多角度表现。正如小说中传承莫派魔术的小姐姐所言:“魔术师就是奇迹的创造者。”作家其实也是魔术师,以诚挚和智慧创造文学奇迹。这部小说从历史挖掘精神,以魔术点亮天光,让读者看见穿透历史阴翳中的勇敢、团结和正义之光,看见穿透苦难成长的希望、乐观和坚韧之光。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