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学》2025年第4期|刘汀:城市是人来人往
刘汀,作家,诗人。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水落石出》,188体育官方ios集《浮生》《老家》《暖暖》,小说集《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中国奇谭》《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诗集《我为这人间操碎了心》等。曾获多种文学奖项。
城市是人来人往
文/刘 汀
一
刷短视频,刷到李雪健演的张作霖,用沙哑的嗓音说:“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我就想,这个句式好,几乎可以套用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比如城市——城市不是高楼大厦,城市是人来人往。或者套用鲁迅那句更流行的话:世上本来没有城市,聚在一起的人多了,就成了城市。的确,城市就是因为人类的聚集而产生的,天南海北、性格各异、身份不同的人,乌泱泱涌到一个地方,一起劳作和休息,一起欢乐和悲伤,这就是城市存在的基本逻辑。同理,城市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人口聚集密度和幅度的增加过程。君不见,高楼大厦平地起,直入云霄近千米,就是为了同时容纳更多的人;君不见,飞机高铁小轿车,朝在广州夕漠河,交通工具不断迭代升级,也是为了把更多的人最快地聚集到某个地方。
经常飞行的人,一定见过这种场景:飞机降落之前,从舷窗向下俯瞰,地上一片蜂巢模样的建筑,高高低低,五颜六色,环路如蛛网,这就是城市。你可以想象,每个巢穴中都涌动着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朝九晚五,他们吃喝拉撒,他们爱恨情仇,他们繁衍生息。
路易斯·沃思说:“城市日益成为现代人的栖息地和加工厂,是发动并控制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它将世界上最遥远的社群纳入其运行轨道,将不同地区、民族和活动编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世界。”城市是一间大工厂,或者可以更具体一点,城市是一个罐头加工厂,它有着庞大的吞吐量,能把任何进入的事物变成它的一部分,然后输出一盒盒方形建筑、一个个人形罐头。当然,它也会随时将某些东西排泄出去,因此,你还可以把城市当成一个饥不择食的饕餮;它吞咽,它咀嚼,它消化,它吸收,它还消化不良,腹鼓如雷,哗啦啦倾泻如暴雨。
二
我们从飞机、火车上下来,钻进航站楼,钻进地铁,钻进出租车,钻进公交车,最终回到钢筋水泥的小盒子里,那里有我们的亲人和锅碗瓢盆。这整个路程,你都必须经历一个词语——“人来人往”。人来人往不只是描述人的聚集,更是在描述人的流动,你完全可以站在城市边缘像孔子一样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以流水说时间,我们在以时间说空间,以及构成空间的最核心的因子——人。对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城市是先验的、天然的;对从未进城的乡下人来说,城市是遥远的、虚构的;而对我这种长在乡下后来却进了城的人而言,城市是爱丽丝梦中进入的那个世界,是庄子的蝴蝶,分不清谁化成了谁,谁又在谁的内部生根发芽。
受制于我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无人能确切定义城市,甚至仅仅定义某一座城市都是困难的。当然,人类从未在任何事物前坐以待毙,早就为此准备了应对之法,那就是修辞;我们可以用比喻、象征的方式来叙说那些不可定义之事物,在浩如烟海的选择中,最好的喻体就是我们自身。所以,城市的终极界定必然是人格化的,上海洋气,北京土气,武汉市井气,成都休闲气,看看,但凡我们去形容一座城市,它最终都是人的模样、人的气息。不过,当我们以语言为绳索,试图捆缚住这有形而无状的城市时,它如此聪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它也发出自己的声音。罗兰·巴特说得更直接:“城市是一种话语。实际上,它是一种语言。城市对其居民说话。”真是妙极了,城市是一种话语——源于人而不止于人,承载人而又受制于人。城市对居民说话,它是一个庞大的、芜杂的、不断蠕动的主体,它没有独立的意识却貌似有,它没有自我性格却貌似有,它没有深沉的感情却貌似有,而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芸芸众生,则不断以肉身跟它进行能量交换,甚至掏心掏肺,甚至肝肠寸断。
叙述到这里,诸位没发现我们正在无限走向另一个类比吗?——从二〇二五年春节以来火爆的DeepSeek,或者所有的AI,或者所有的搜索引擎。这并不是隐喻,这是陈述:“AI在向它的使用者说话。”在我朋友圈里,无数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应用不同的人工智能,然后赞叹、鄙夷、嘲弄、担心;他们面对AI时的情绪,和他们面对一个人类他者时没什么两样。更有甚者,有人已经开始在心中塑造AI类人的形象,并逐渐对它产生了依恋。我可断言,很快,第一个和AI恋爱的人、第一个和电子智能缔结婚约的人就会出现,然后更快地蔓延为一种潮流。海水正在上涨,陆地正在缩小,我们要么学会随波逐流,要么学会游泳。
于是,城市当然就可以比拟为一个实体的AI,一个尚未突破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而我们,一个个具体的、自以为拥有无限主动性的人,不过是内置于其中的代码。倘若没有画面,那就搜搜芯片的放大图吧,一个纳米级的芯片,几乎包含了全部人类已有的建筑构造。如今,城市就建在芯片之上。
三
霓虹,招牌,车流,电子烟,所有声音和色彩,都是城市的喉咙和舌头。
可是,城市并不遵的它的谐音词,它并不“诚实”,它所讲述的话语都经受了过滤和装扮,修过图、美过颜,需要一些人来时时擦洗,以露出一点真容。谁能担此重任?答案有很多,比如写作者。何以是写作者?因为写作者的唯一工具也是语言,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或者无数个优秀的写作者集合起来,就能与城市之间形成一种“语言对冲”——既然你是一种话语,那我必须使用另一种话语才有对抗的机会。
我们可能会是最后一代单纯的人类写作者了,这并不让人乐观,但也不让人悲观,置身时代之中并且能感受到,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远观,这是缘分,也是福分。电影台词里不是说了嘛,人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AI是一面三棱镜,让所有普通人都有机会见识万花筒。
作为最后一代单纯的人类写作者,我们还拥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因为城市自身当下有着太多的“无话可说”。在表述的层面,现在它并不比我们高明多少,甚至还低于我们。因为它太庞大驳杂了,以至于它的话语只能是名词和形容词,没有动词,尤其没有及物动词;再有就是,它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喻体,但还难以构成二重隐喻,所以它的修辞能力是有限的。迪亚兹-迪奥卡莱兹告诉我们:“我要说的,是看不见、无尽头的语言城市中,那些无言的所在。”是的,写作者所写的就是城市这个“话痨”所不能言的那一部分,细碎、微小、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并且隐秘,包含着一颗又一颗心灵最为敏感的体验和幽思,它是生出一根白发的悲欣交集,是婴儿啼哭的大欢喜,是错过末班地铁的小悲伤。现在,城市的神经还不够纤细,但是请谨记,它在进化,它在生长,悖谬之处在于,我们这一个个代码越是努力,它就升级得越快、迭代得越快。
理查德·利罕在《文学中的城市》里说:“城市是人与自然相遇的地方。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坏了,仅从这句话上看,他的意思是,世界上没有城市,有的只是“都市生活”,都市生活不是城市,只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只有用“文学形式”去建构,城市才能存在。“建构”是核心词语,“建”可以指认城市中那些被人工造就的部分,高架桥、楼宇、公园、广场,但是“建”之后必须有“构”,“构”的意思就是命名,并且赋予它意义。比如一栋高楼建好,它只是一个建筑而已,你把它命名为商场,然后进行商业活动,这栋建筑就被“询唤”为商场了;你把它命名为写字楼,让那些城市白领朝九晚五地在其中打卡上班,把每张纸的一面打满字然后再把另一面打满字,它就又成了写字楼。推而广之,整座城市都是如此建构起来的。而命名,本质上是一种文学行为。
四
许多年前写过一首短诗,诗题为《夜路》,诗如是说:
在乡下走夜路
怕的是
鬼
在城里走夜路
怕的是
人
现在重读,我依然觉得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至少对我区别城市和乡村来说是有效的。在乡下,夜晚时人和万物一同止息,大地也陷入沉睡之中,黑暗,安静,只有鬼魂在游荡。城市并不这样,夜晚时它也犹抱琵琶,显露出另一半真身,灯红酒绿,霓虹闪烁,明暗叠加,喧闹又孤独。它从不睡觉,即便睡着了,也会梦游般起身。
城市里人来人往,但是没有鬼,没有庄稼,没有田野,没有兔子(有也被做成了麻辣兔头和香辣兔丁,给城里的夜猫子下酒了)。乡下是有“鬼”的,也是有“神”的,有“神”有“鬼”就意味着,天上、人间、地下并不是一个整体,但也不是互相区隔的三块,它们之间留有缝隙。通过这缝隙,人、神、鬼实现了互相流动。城市没有鬼,自然也就没有神了,能流动的只有人:搬家,跳槽,恋爱,分手,结婚,离婚,生病,死去,从一栋楼流动到另一栋楼,从一群人流动到另一群人,从一座城市流动到另一座城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建造城市,并且一波又一波地涌到城市里来呢?其实就一句话,为了过生活,过现代生活。什么是现代生活?现代生活就是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说了,所谓日常嘛,就是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交叉处:“日常一方面意味着周而复始,白天与黑夜,季节与收获,行动与休息,饥饿与餍足,欲望与满足,生命和死亡;另一方面,它又意味着工作与消费这样重复发生的姿态。”日常就是重复,四季更迭、春种秋收是不是重复?不是,后者是循环,循环和重复是两回事。但对阿格妮丝·赫勒来说,日常生活则是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因为在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个体的再生产,而要实现个体的再生产,就必须有自我的再生产。因此,在一个阔大的社会语境中,无数个个体通过再生产自身而使社会延续下去。人类是一条巨大无比的贪吃蛇,它一边吃掉自己的尾巴,一边在不断长出尾巴。城市里的人,为了过上并且持续过现代日常生活,他们必须不断“再生产自己”。这个词转译一下大家会更熟悉,这不就是城里人一天到晚嘴里念叨的“做自己”吗?“我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每一天的我都比昨天更出色。”“成为自己的风景。”我们不过是在单体繁殖,方生方灭,方灭方生,夜晚死去,清晨再努力活过来,继续为这庞大的城市机体搬砖拧螺丝。
城市里灯火通明,城市里高楼林立,城市里人来人往,这就是我们奋力追求的生活啊朋友们。但是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会发现,有某种东西是难以清除的,一个代码的基体藏有更小的代码,我们在城市中,竟然还会不自觉地追寻着非城市的、乡村的语境。你给卧室挂上厚厚的遮光窗帘,只为在睡眠时感觉到尽可能彻底的黑暗,城市里哪儿有彻底的黑暗啊,即使你紧闭双眼,也一定有无数的光源在投射光影——电源指示灯、窗外的路灯、一辆夜行车;你背上高额房贷,只为购得一处蜗居,并假装它是能治愈一切伤痛、驱逐所有疲累的港湾,可是你心里清楚,它并不属于你,你也只是象征性地属于它;你结交新朋旧友,跟他们在烧烤店、篮球场、棋牌室里欢聚,高谈阔论,酒酣耳热,最后半夜回家,只能在一只猫、一条狗那里找到真正的宽慰,这跟在山里放羊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建造,我们装潢,我们把城市搞得车水马龙、富丽堂皇。然后,随着日常生活的展开、覆盖、浸泡,很快地,我们就把那些人造之物当成了自然本来就有的。罗兰·巴尔特几十年前就发现,“埃菲尔铁塔”虽然是一种人造物,却成了巴黎人日常生活中永恒不变的一部分,“不管什么季节,不管是云雾弥漫、薄云蔽日、阴天、雨天,还是风和日丽,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有哪一片屋顶、教堂或树叶,把你和它隔开,铁塔总在那儿。它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不再能赋予它任何特殊属性,它简直就是注定了要像一块岩石或一条河流那样存在着,因此干脆成了一种自然现象,其意义虽可不断质疑,其存在却不容争辩”。
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鸟巢水立方,城市里的一切都不是自然的,可是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被当成了自然。我们为了追求光明进城,然后开始寻找纯粹的黑暗;我们为了住高楼进城,然后渴望一栋长有花草的别墅;我们为了和人群在一起进城,然后喜欢一个人独处;我们抛弃了植物,然后节假日挤地铁去植物园打卡拍照;我们离开了动物,然后买门票去动物园看狮子老虎。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马歇尔·伯曼说了,“现代生活就是过一种充满悖论和矛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