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有道 生财有方——理财大师梁启超
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鲜为人知的是,他著文卖钱,理财有方,堪称清末民初知识界、学术界中的理财大师。
梁启超创收的第一桶金得益于报纸的股利分红。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海外,他们以“保皇会”名义,向港澳地区、北美和大洋洲华侨募集资本,于1902年创办了股份制“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梁启超高才绝学,以提供文稿的方式“技术入股”,拥有报社三分之一的股份。
《新民丛报》(半月刊)创刊后,宣传变法维新,倡导民族主义,几乎每篇主打文章皆出自梁启超之手,深受青年读者追捧。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非常喜欢阅读该报,他曾回忆说:“16岁时,读到了《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报纸畅销大卖,报社获利颇丰,作为股东,梁启超仅在1902年至1903年间,就从“新民丛报社”分享到红利上万银元。
1912年,梁启超又在天津创办了半月刊《庸言》,创刊号卖了一万多份,更有数千读者纷纷续订。12月18日,梁启超在家书中写道:“《庸言报》第一号印一万份,顷已罄,而续定者尚数千,大约明年二三月间,可望至二万份,果尔则家计粗足自给矣。若至二万份,年亦余五六万金耳。一万份则仅不亏本,盖开销总在五六万金内外也。”也就是说,该报每期销量若达到二万份,则一年就能赚取五六万银元。梁启超因此不仅过上了舒适的生活,还在天津建造了两栋小洋楼,拟名为“饮冰室”,作为自己晚年的主要居所。
民国初,梁启超的日常收入主要由任职薪酬和稿费版税构成。北洋时期,梁启超曾两次担任政府总长,一是1913年任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二是1917年任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虽然时间都不长,但月收入约3000银元。1925年,梁启超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月薪约四五百银元,生活优渥。
梁启超素以著作等身而闻名于世,作品的稿费和版税都非常丰厚。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稿酬为千字20银元,远高于当时的其他名家。他还与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1917年,《饮冰室集》再版时,版税高达一万多银元。1922年10月,梁启超写信给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提到自己的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要求版税跟以前一样,仍为40%,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薪酬、演讲和稿费、版税外,梁启超另外一大收入则来自于审时度势、开源生财的投资收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梁启超具有超越常人的投资眼光和理财意识,善于管理自己的资产,他通过稳健的手段,进行多元投资。例如,购买公债,投资房地产,持有天津中原公司等实体的股份,分享企业的利润。他还曾将银元兑换成5000美金,汇给远在加拿大的大女儿梁思顺、大女婿周希哲(时任民国政府驻加拿大领事),委托他们购买海外的长期公债。
1927年5月4日,他在给大女儿的信中说:“现在因为国内太不安宁……真怕过一两年,连我这样大年纪也要饿饭,所以我把所有的现钱凑五千美金汇存你那里,请你们夫妇替我经理着,生一点利息,最好能靠这点利息供给庄庄们(指次女梁思庄等)的学费,本钱便留着作他日不时之需。”结果,这笔海外理财,仅仅几个月便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梁启超不胜欣喜,12月13日和21日,写信夸赞女儿:“这样女孩儿,真是比别人家男孩还得力十倍。”对女儿的理财之道给予了高度肯定。
梁启超晚年居住在天津为主,不仅建造了宽敞、舒适的房屋,而且要维持三十多口人大家庭的生计,还得负担子女在海外留学的费用,日常生活开支巨大。所幸梁启超才识卓绝,通过讲课、稿费、版税、投资等多种方式,获取并积累了充裕的资产,且又精谙理财,因而生活富足,所育的九个子女后来个个学有所成,独领风骚,名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