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命、文化记忆——阿苏越尔《野生的道路》的三重维度
彝族诗人阿苏越尔的诗集《野生的道路》,不仅是对自然的礼赞,也是对生命意识的诗性表达和对文化记忆的现代考量。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命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诗歌世界。
诗集代前言《诗歌“广场舞时代”诗人何为?》和代后记《诗歌潜藏了人们内心生活的珍贵秘密》,可以看作阿苏越尔的“诗歌宣言”,表明其对诗歌的理解、关于诗歌的立场和艺术目标。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潜藏的力量,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记忆。通过诗歌,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与自然的对话姿态。例如《你藏在一片落叶下》:“落叶里留下季节的亲笔信/风翻遍了它千疮百孔的口袋/一无所有时撒下金黄色/时间的邮筒张开嘴巴//……树梢开始着眼于未来/而我们只谋划一叶之秋/收信人为残存的树荫覆盖/而你,正拆开一个地址的缄封。”“落叶”作为核心意象,被赋予多重象征意味,既是季节更迭的时间载体,又是记忆碎片的物质形态。“风翻遍了它千疮百孔的口袋”,自然现象被转化为生命经验的隐喻,暗示记忆的不可靠性与时间的流逝。树梢“着眼未来”与人类“谋划一叶之秋”的对比,揭示了自然时序与现代文明下的认知差异。“收信人”和“你”可能代表不同的存在状态,暗示着对未知、对自我的探索。这首诗以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递出对时光、自我以及生命的哲思。
在《雪山初霁》中,自然景观被解读为存在主义的寓言。“虚构了雪山以应景”,自然景观被转化为精神投射的载体。“阳光泄露隐私”,既展现了自然的本真状态,又暗含对现代性窥视的批判。“所有的山最后都靠不住”的断言,则将自然存在的永恒性与人类依赖的脆弱性并置,形成强烈的哲学思辨。
在阿苏越尔笔下,雪花、落叶、月亮、山风、篝火、冬日的枯叶等,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不仅是自然的具象呈现,更是诗人对生命存在与时间本质的哲学隐喻,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上构建起超越现实的沉思空间。
生命意识的诗性表达。阿苏越尔的诗歌于质朴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中,诗性地表达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在《时间的船舷上我饱读诗书》这首诗中,“村口”“井”都是乡村常见的意象,是很平实的生活场景,能让读者轻易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破绽的井”暗示岁月在这口井上留下的痕迹,而“对应着曾经的沧海桑田”则将这口井与漫长的时间变迁相连,以小见大。看似简单的一口井,却承载着村庄乃至时代的历史变化,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
诗人在《雷雨天出行》中创造了“被风裹挟的人生”这一隐喻。“冰冷的雨滴”作为生命存在的具象化符号,既承载着个体的孤独体验,又暗示着群体的生存困境。“无法从夜色中打捞”的表述,将生命的流逝与存在的荒诞并置,形成深刻的生命体悟。这种诗性表达在《月亮是黑夜的补丁》中得到延续,月亮的短暂存在与黑夜的永恒形成张力,隐喻了生命的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关系。
在《那一天经过有你的村庄》中,诗人将自我解构为流动的水。“浪花和涟漪”的人格化处理,使自然意象承载了情感。“嵌入石头纹理”的意象转换,既表现了生命的坚韧,又暗含对异化的抵抗。
在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诗学维度上,阿苏越尔通过自然意象构建起生命意识的多维认知图式。其语言实践将“诗意的栖居”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存体验:日常物象被还原为生命直观(如“破绽的井”的时间褶皱),自然现象升华为存在主义的隐喻符号(“被风裹挟的人生”的荒诞性),而动态的意象系统则呈现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绵延特质(如“浪花和涟漪”的情感流动)。诗人以灵动的文字重构了生命存在的多重可能性,在语言的重构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勘探。
对文化记忆的现代考量。《我的疑问随风飘散》一诗展现了对文化记忆的深刻思考。“经幡上的经文被风篡改”,既表现了文化传承的动态性,又暗含对传统的冷静思考。“玛尼堆长出新的皱纹”,将时间维度注入文化符号,使其成为历史记忆的物质承载。诗人通过“酥油灯照亮前世今生”的超现实意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精神对话。
在《金沙江片段》中,河流被指认为文化基因的载体。“漩涡里藏着祖先的指纹”,将自然现象与文化记忆联结,形成独特的认知范式。“淘金者的背影与古岩画重叠”,将历史与现实并置,实现了二者的时空对话。这种文化重构在《没有一声鸟鸣会虚张声势》中同样有所体现,诗人通过对“鸟鸣”这一文化符号的现代诠释,传递出对生命与文化的深刻感悟。
在《自从与天上的星星见过面》中,“我”要做一个真实善良的人,“要是我种的樱桃熟了/希望有鸟儿不请自来,欢快啄食”;《大凉山的水都是有骨头的》和《在我们大凉山》中的清泉、柴火和篝火,《布吉洛村帮扶记》中“不想成为一片掉队的云”的坚定和自信,《没有一只鸟会虚张声势》里的雷声、耕牛、喜鹊和燕子,等等,都以阿苏越尔特有的,带着山野气息、保持“野性”姿态的诗句,构建了文化记忆的诗学范式,通过将自然物象转化为记忆载体,在时空交叠中完成对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
阿苏越尔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以其独特的诗学实践,为当代诗歌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经验:在自然与人文的对话中,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诗意的永恒栖居之所。这种创作姿态,在AI时代,不仅为诗歌的当代坚守提供了丰富的新文本,更为汉语诗歌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泉。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全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