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类型嬗变嵌入社会肌理 ——评《21世纪20年中国电影类型艺术史》
中国电影史的书写始终面临两大命题:一是如何突破“编年体”与“导演中心论”的传统框架,构建更具阐释力的叙事体系;二是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本土美学的主体性。周星、张燕主编的《21世纪20年中国电影类型艺术史》正是对这一双重挑战的回应。这部史著以类型为轴心,以社会变迁为经纬,聚焦21世纪前二十年的中国电影,将其置于政治、经济、文化坐标系中,既完成了对类型电影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又揭示了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的深层互动。
断代史与类型史的交织
这部史著的框架设计体现了鲜明的结构性创新。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以十年为周期,纵向剖析2000-2020年中国电影的整体嬗变,而下编则以类型为单元,横向解构各类型电影的艺术特征与社会功能。通过“断代史+类型史”的双重视角,为中国电影史书写开辟了新的阐释空间。这种“纵横交错”的架构既保留了历史书写的时序性,又通过类型切片凸显了艺术发展的多元性,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新路径。
作者将21世纪前二十年划分为“前十年”与“后十年”,并赋予其不同的历史定位:前十年是诗意浪漫与娱乐元素并重的探索期,“大片潮”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后十年则是类型嬗变与主流价值观强化的成熟期,新主流电影实现了类型叙事与意识形态的深度融合。这种分期并非简单的时间切割,而是基于对产业政策、观众审美、技术革新等变量的综合考量。
类型单元的构建中,作者摒弃了西方类型理论的机械套用,转而从中国本土实践中提炼类型范式。在“主旋律电影”章节中,作者将《建国大业》与《我和我的祖国》置于同一类型谱系下,通过对比分析十年间意识形态表达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叙事”的转型,揭示出类型内核与社会语境的深度关联。在每章中,作者以“类型发展概述+经典作品评述”的双层结构展开论述。这种设计既突破了传统编年史的线性叙事局限,又避免了类型史研究中常见的碎片化倾向。
从“艺术本体”到“社会文本”的视角创新
相较于传统电影史对导演风格或美学流派的聚焦,这部史著将类型电影视为“社会文本”,通过跨学科视角揭示艺术与时代的共生关系。
作者并未孤立地分析电影文本,而是引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将其置于产业化改革、院线扩张、流媒体崛起等宏观背景中,指出2012年后中国电影市场的爆发性增长与“小镇青年”观众的崛起直接相关,这一群体对喜剧、奇幻类型的偏好深刻影响了创作风向。在分析“青春片”类型时,作者不仅梳理了从《致青春》到《少年的你》的叙事模式演变,更结合城镇化进程、独生子女政策、网络文化兴起等社会因素,揭示出青春片从“怀旧乌托邦”到“残酷物语”转型背后的代际心理变迁。这种将类型嬗变嵌入社会肌理的研究方法,使得电影史不再是封闭的艺术发展记录,而成为透视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镜像,呼应了王晓所倡导的“将电影史嵌入社会史”,使艺术史研究具备了更广阔的解释力。
通过对“饭圈文化”“IP改编潮”“主旋律商业化”等现象的剖析,书中揭示了类型电影如何成为大众文化博弈的场域。《流浪地球》的科幻外壳下嵌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表达,而《你好,李焕英》则通过怀旧叙事完成了对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重构。这种研究视角不仅突破了艺术与商业的二元对立,还展现了类型电影作为文化仪式的复杂性。
若将这部史著置于中国电影史写作的学术谱系中考察,其价值更显突出。该史著开创了“类型—社会—技术”三维互动的史述模式,对技术媒介的观照颇具前瞻性。通过对比《长江七号》的“软科幻”特质,作者论证了技术迭代如何重塑类型美学,这一视角与当下“虚拟制片”“元宇宙电影”等前沿议题形成对话,凸显了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书中对喜剧片的论述既分析宁浩“疯狂系列”的多线叙事技巧,又联系城市化进程中市民文化的兴起,更关注短视频平台对喜剧审美碎片化的影响,这种多维视角在既往研究中较为罕见。
历史书写与文化自信的立意建构
《21世纪20年中国电影类型艺术史》的书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关于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理论突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这部史著始终强调中国类型电影的独特性,它并非单纯的历史记录,而是试图通过类型史的书写参与当代文化话语的建构。书中具突破性的贡献,在于对“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重构。该书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揭示其如何通过类型叙事完成意识形态的“软着陆”。
作者还敏锐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突围,实现了从政治宣传到情感共鸣、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关怀的发展。《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多线叙事将国家记忆转化为个人体验,《长津湖》则以好莱坞式奇观包装英雄主义。主旋律电影通过吸纳类型元素,实现了从“政治命题作文”到“大众文化产品”的转型。同时,该书体现出强烈的学术主体意识。在“香港合拍片”章节中,作者并未简单沿用“北上”或“本土性消解”等既有话语,而是通过《无双》等案例,论证香港电影人如何将类型经验转化为跨文化叙事的优势。
《21世纪20年中国电影类型艺术史》以其宏阔的史观、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方法论,为中国电影史写作树立了新的标杆。它不仅是学术领域的重要收获,更为理解21世纪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独特视角。尤为可贵的是,这部史著并未止步于历史现象的梳理,而是以强烈的现实关怀介入当代文化的话语建构。
此书的价值,恰如一面棱镜,既折射出中国电影二十年来的辉煌与阵痛,也映照出学术研究从“西方理论移植”到“本土范式建构”的觉醒之路。它启示我们:中国电影史的书写,终须在历史逻辑、艺术规律与文化自觉的三重奏中,谱写属于东方美学的独特乐章。正如王文斌教授所言——当电影史写作跳出“编年体”与“大师论”的窠臼,真正成为社会精神史的注脚时,它的生命力才真正开始。
(作者卢付林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冷冉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