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网艺术书单 米兰·昆德拉的“阅读法”早已透露通往艺术本质的“捷径” ——2025第一季度艺术类图书盘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 佳    2025年04月16日08:40

C:\Users\zjw-x270-lit\Desktop\艺术书单封面截图.JPG

当米兰·昆德拉打开米歇尔·阿辛博刚出版的《艺术的告白:培根谈画录》,便认定这样一份访谈,尽管来自弗朗西斯·培根生前最后的岁月,却丝毫未见严肃与沉重,恰恰相反,因为关心与谈论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读之“令人很是愉悦”。

如今,当我们的视线随着字迹缓缓推移,犹如受画家之邀进入他的画室,在其作品的簇拥下,听其讲述。而这样一种观感,首先是由对谈双方所决定的。阿辛博与培根的朋友关系,令谈话轻松而自然地深入,得益于此,谈话呈现的“一切都简单又惊奇”(米兰·昆德拉语),于是,我们得以读到这样开诚布公的对白,“在你看来,谁是重要的当代画家?——在毕加索之后,我真的不太清楚。……——安迪·沃霍尔?——对我来说,他并不重要。”假如不了解作为艺术家的培根,或许可能从中咂摸出一丝“目中无人”的意味,保持开放,融通,思考,则最大限度带来消弭误解、获得理解的可能。譬如彼时的米兰·昆德拉。因为足够清楚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便不容易被某一孤例遮蔽双眼。在他看来,培根的这些话里没有对他者的轻视,只有伤感——“因为他是孤身一人,培根,他心里明白。不但独行于他的同代人,且独行于他的后来者(因为绘画的未来似乎无法让他着迷)”。

这一线索也启发着我们的阅读。真知灼见从来无关于古今,无关于中外,也无关于功利和目的,正如艺术的指涉期待意蕴丰富,期待不被僵化归类一样,“敞开”的阅读将通向自由和无限。

——栏目主持:杜佳

源氏物语的美学世界

《〈源氏物语〉的美学世界》

作者:[美]梅丽莎·麦考密克 顾珊珊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甲骨文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源氏物语》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文学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日本后世的艺术、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510年《源氏物语画帖》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源氏物语》绘画和书法作品集。钻研日本美术文化的哈佛大学教授梅丽莎·麦考密克充分研究了现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的这部书画集,首次将其全貌呈现于世人眼前,并结合《源氏物语》的文本和日本美术传统,为每帖书画作品配上精辟分析,让读者能够进入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源氏物语》美学世界。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奥维德到希区柯克》

作者:维克多·I. 斯托伊奇塔 陈缪男奇、潘靖之 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拜德雅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皮格马利翁效应源自奥维德《变形记》里的几十行诗篇,讲述一个误入歧途的男人皮格马利翁,因爱上自己创造的雕像而向神祈求,最终得到了维纳斯女神的宽纵,他的雕像被赋予肉体与灵魂,成了一个奇特的女人,也就是一个拟像。

在现实与模仿现实的艺术之间有一类自主存在的形象,即拟像。拟像既未被柏拉图学说彻底摈弃,也并非由现代性重新发现,它的力量由真正的创始神话“皮格马利翁神话”奠定。本书从有关拟像主题的现代思想出发,遵循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颠倒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层级结构”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为叙事路径,探寻生成了拟像的美学,解构其运作机制,提供了自古希腊至二十世纪极其新颖的拟像文化史。

银盐落定

《银盐落定:上海 2001—2010》

作者:朱浩、btr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时间,才是一幅银盐摄影最后一道工序。二十年前上海街头人与事的平凡日常:或喧杂,或宁静,像是新世纪的序幕。当时也许无法预测之后即将上演的剧情,但相隔二十年,竟发现那些不再寻见的城市肌理、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才是今天魔都的本来面目:质朴而纯真的上海气质。

作者朱浩的一组系列故事,讲述身边与摄影相关的朋友,真实的人与事成为这组影像更富感情的背书;而作家btr则以一则博尔赫斯式的短篇小说,将真实拉回虚构,无论是真实的照片还是人物,都可以被重构,成为又一种戏剧化的叙事。

在世界尽头相遇

《在世界尽头相遇:伊伯特对话赫尔佐格》

作者:[美]罗杰·伊伯特 李尚 译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罗杰·伊伯特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也是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近50年来,他以直言不讳、雄辩有力的文风,为《芝加哥太阳报》撰写了大量影评。在这些文章中,他将渊博的电影知识与对生活的纯粹热爱结合,书写对电影的深层理解。伊伯特尤其欣赏维尔纳·赫尔佐格导演的作品,自1968年两人在纽约电影节上相识以来,他们展开了一段长达40余年、彼此成就的友谊。伊伯特把赫尔佐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列为影史十佳,赫尔佐格则将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题献给伊伯特。

本书是这段友谊的一份珍贵的记录,汇集了两个人的对谈、书信,伊伯特关于赫尔佐格电影的全部影评,以及包括采访在内的其他文章。两人的文字和言谈真挚、质朴,以崭新的视角,诉说了一起体验电影和生活的喜悦。

秘密缪斯

《秘密缪斯》

作者:[意] 劳蕾塔·科隆内利 狄佳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大风SilentRhapsody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她们是艺术家的缪斯,也是妻子、情人、姐妹、学生……甚至艺术家本身。数个世纪以来,女性的目光穿越时空,从那些将她们镌刻永恒的艺术品中投射而出。然而,我们往往只知那些描绘或塑造她们的艺术家之名,却不知她们是谁。这些女性的眼神、面容与身姿曾点燃并成就了艺术家的灵感之火,但她们的故事却未能触动观者的心弦。在此书中,作者劳蕾塔·科隆内利以严谨的调查与细腻的笔触,追溯这些女性的生命轨迹,解开她们与创作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她们之所以存在而未被正视的真相。从洛伦佐·美第奇的母亲卢克蕾齐亚到丁托列托的女儿玛丽埃塔,正视她们在艺术创作和文化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从康定斯基的伴侣加布里埃尔到霍珀的妻子约瑟芬,揭示“她们”如何塑造甚至影响了伟大艺术家的创作风格。

书中既描绘了这些女性的生活片段、与艺术家的纠葛,也揭露了隐匿的牺牲与不公。这是一部感人且发人深省的女性群像,借由丰富的视觉素材与真实的故事重现“她们”在艺术史上的生命轨迹,重新审视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结构。穿越时代的女性力量,值得被看见。

中国绘画元至清

《中国绘画:元至清》

作者:[美] 巫鸿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在元至清这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绘画蓬勃发展,传世画作与画论浩如烟海。延续“中国绘画”系列,《中国绘画:元至清》跳出传统画史写作的窠臼,在历史原境中展开对元、明、清三代绘画作品的细读与梳理,不止围绕名家名作展开,亦将目光投向女性画家与女性题材绘画、风俗画和人物画,探讨图像创造者的不同身份和性别,以及图像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和流通,剖析文人画、宫廷绘画与商业绘画的交融互动,揭示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地域文化对绘画发展的影响,以更全面立体的视角重新理解中国绘画。

C:\Users\zjw-x270-lit\Desktop\1.jpg

《艺术的告白:培根谈画录》

作者:[英] 弗朗西斯·培根、[法] 米歇尔·阿辛博

宋光野、周雨曈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品方:纸上造物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本书收录绘画大师弗朗西斯·培根生前最后的谈话。与之对谈的是法国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米歇尔·阿辛博。培根生前的这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一场对艺术的告白。因对谈双方亦为好友,故此轻松自然又深入地谈论了培根的绘画以及他的人生:培根的创作理念、创作背景、他所受的影响,以及大师眼中独特的绘画谱系,又不独绘画,亦旁及其他艺术,如摄影、文学、音乐等;坦诚地讲了他的童年,与父亲多年的纠葛,并隐约提及他成名之前的一些同志友谊,包括助其成名的神秘提携者。作家米兰·昆德拉为本书作序并高度赞扬——“我们听到的不是一堂‘艺术课’,而是一场‘艺术的告白’。这本小小的书是一个奇迹,将提供无限的愉悦,给那些热爱现代艺术的人。”

墨梅

《墨梅:一种文人画题材的形成》

作者:[美]毕嘉珍 陆敏珍 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最受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作者毕嘉珍全面阐述了这种中国画类型的形成,本书充分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展现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藩屏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

作者:[英] 柯律格 黄晓鹃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拱卫皇室为“藩”,展现皇权为“屏”,明代藩王被赋予藩屏天下的重任,后人却道他们是百无一用的贵族寄生虫。然而正是这些“无用之人”,为世人留下无数珍宝。晋王的崇善寺,肃王的玄妙观;周王的《东书堂帖》,鲁王的《画法大成》;潞王的仿古铜鼎,梁王妃的宝石金簪……还有宁化王的老陈醋,无处不见宗藩的参与或赞助。

柯律格通过对藩王物质文化的实地考察,展现了艺术对藩屏帝业的重要意义,从反思史学研究中的刻板偏见出发,力图构建更全面、更多元的明史叙事,同时填补了艺术史学界的研究空白。

电影的七段航程

《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

作者:[法] 让-吕克·戈达尔 郭昭澄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明室Lucida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1978年,法国著名艺术电影导演、新浪潮的奠基者让-吕克·戈达尔在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的电影艺术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每次一小时的讲座。这十四次讲座是戈达尔计划中的电影影像史的一部分,为其后来拍摄的《电影史》奠定了基础。经过转写与整理,戈达尔的演讲内容与当时的现场讨论于1980年以法语出版。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戈达尔为学生放映了他自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拍摄的著名影片,以及对他的作品影响最大的一些电影。通过一种“公开的自我分析”,戈达尔对他的个人和职业关系、工作方法、艺术观念、政治立场,乃至人生哲学进行了内容丰富的阐述。戈达尔从来没有像在这里一样如此健谈、风趣、清晰、坦诚,这使本书成为对其电影理念和导演生涯的最全面与最透彻的记录。

受出版周期影响,部分新著面世时间较出版时间稍晚。本期书单也将此类书目收录如下,以免遗珠之憾。

娟娟独立寒塘路

《娟娟独立寒塘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女性》

作者:冯幼衡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在西方世界蔚为风气,早已行之有年。本书作者冯幼衡早年在西方求学,师从方闻,受西方学界影响,试图以西方汉学界已经开拓的一些对传统中国女性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历代的艺术史发展,在传统的角度之外,为艺术史的研究开启一扇新的窗口。

本书除绪论外,分为五个章节,首先,以董小宛为女画家代表,谈论她的艺术创作及风格形成;其次,从唐寅及陈洪绶的仕女画讨论明清之际对女性内涵的反思与新境;第三,从明清女性的肖像探讨社会上对女性价值的认同;第四,从慈禧肖像出发,探讨皇权与女性美、中国传统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冲突;最后,由现代艺术家董阳孜书法为结尾,指出从晋代著名女书家卫夫的书法之后,女书家在风格与创意上的欠缺,而董阳孜的出现是令人振奋的,延续了女性艺术家继续向深邃的传统作无止境探索的希望。

穿墙透壁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作者:李乾朗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学者李乾朗追随梁思成的足迹,踏访考察中国各地古建筑,并用X光一样的透视眼凝视古建筑,用手绘将建筑一一“解剖”,把其中甚为精妙的部分展露出来。本书汇集了作者30余年的研究精华,以“190幅建筑解剖图+900余幅实景照片”,重点解读72座著名建筑,涵盖从唐代至明清各个时期的典型样式,覆盖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观、宫殿、城池、陵墓、民居、园林、桥梁等17种建筑类型。

通过对建筑的历史背景、规划布局,以及梁架结构、斗拱布局、装饰彩绘等的深入剖析,读者不仅能体会古建筑艺术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更能掌握阅读建筑的基本语言,从古老的建筑中聆听历史的回响。

安岳

《安岳》

作者:王南、袁进钊 著

朱朝晖 摄 冯棣、冷婕 等测绘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读库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安岳石窟的建造和修缮从五代、唐宋延续至明清,石窟东传中国过程中,在历史和地理上都起到枢纽作用。《安岳》是读库“石窟史诗”系列第一册,为读者介绍形象精美、气韵超凡,堪与大足并立为巴蜀乃至中国石窟代表作的安岳地区石窟及造像作品,尤其对卧佛院、华严洞、茗山寺等八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每章介绍安岳一处“国保”造像或石窟群,从宏观的布局、形制入手,逐渐深入到一窟一像的细节,并辅以现场照片或专业绘制的线描图说明,彰显石窟造像作品的艺术成就以及背后的石工、匠师的技艺与巧思,以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的方式,体现石窟艺术连接营造技术和文化观念而形成的独特魅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