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丁诚:一本尘封多年的课堂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合影,后排右一为本文作者董丁诚先生
近日,在书架上偶然翻出一个旧笔记本。打开一看,是我1980年在上海华东师大上师训班期间的课堂笔记,屈指算来,已经38年了。(编者按,本文作于2018年。)
负笈沪上,参加“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学习,是我求学生涯的一段重要经历。我曾在一些回忆文章中提到,但语焉不详。这回找到当年的课堂笔记,就想具体谈谈这个班的教学情况。
师训班的班主任是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徐中玉先生,他亲自授课总共讲了5次,一次3个多小时(其他老师上课大致也如此)。开宗明义第一讲,徐先生讲了“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一些想法”,随后他陆续讲了 “‘温柔敦厚’及其他”“如何学习古代文论”“曹氏兄弟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贡献”“叶燮的《原诗》”等专题。除了讲课,徐先生还常来学员宿舍辅导,还曾邀全班同学分批到他府上聊天,师训班结业后大家都和徐先生保持着密切联系。徐先生曾多次来西大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徐先生是1915年生人,现年103岁。(编者按,徐中玉先生已于2019年逝世。)
师训班的副班主任是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文生先生,相对年轻些,学外语出身,转学古代文论,是郭绍虞大师的关门弟子。全国通用教材《中国历代文论选》(4卷本),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王先生在班上先后讲了4次,依次是“关于《中国历代文论选》的编选”“《毛诗序》《诗谱序》对先秦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汉代对屈赋的评价及对汉赋的论争”“明代的文学批评”。办罢师训班,王先生于1981年赴法国讲学,1986年又去美国讲学,至今仍在美国。久违了国内学术界,人们称他“文化隐士”。2017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他 30年磨一剑的大部头学术专著《中国文学思想体系》(全2册)。王文生先生现已88岁高龄。
师训班老师,左起:陈谦豫、程千帆、郭绍虞、徐中玉、王文生
徐、王之外,还有十多位老师为师训班授课,几乎都是负有盛名的大家名师,下面逐个作一简介。
王元化(1920—2008),标榜“新启蒙”的大师级学者,一个时期学术界标志性领军人物,在哲学、文学、历史、文化、戏剧诸多领域均有开创性研究成果。行内有“北钱(锺书)南王(元化)”之说。他对《文心雕龙》早有独到研究,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班上同学人手一册。他讲了两次课,先讲“《文心雕龙》研究现状及问题”,再讲“《文心雕龙》研究方法”。他讲课高屋建瓴,纵横捭阖,使学员深受启发,脑洞大开。其风度温文尔雅,语速不疾不徐,颇似我校中文系傅庚生先生。
施蛰存(1905—2003),早期写小说,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曾与鲁迅意见相左,被斥“洋场恶少”,后治古典文学,成绩斐然,晚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他在班上讲了两次课,一次讲“杜甫诗论(《戏为六绝句》)”,另一次讲“词名解释(诗余)”,讲得清晰透彻,颇受好评。班上有的同学曾结伴去愚园路他的住所家访问学。我在资料室也见他被青年教师围着问长问短。一个和善的好老头儿。他曾来西安参加我校发起主办的全国唐代文学会。
吴组缃(1908—1994),北大教授,名气很大,既是著名小说家,又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来上海,待遇比别的专家高,安排住在锦江饭店,往返坐飞机。其他外地来的学者均坐火车,住在师大校内。吴先生用两个半天讲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他讲课比较随意,放言无忌,真有一种名士派头。许多同学都在课余去锦江饭店拜访吴先生,零距离瞻仰这位心仪已久的偶像。
程千帆(1913—2000),专治古典文学的著名学者,堪称国学大师,原在武汉大学,后调南京大学,多次来西大讲学,参加学术活动。这次来上海,在师训班讲了“读诗举例”,又讲了“治学方法”,还讲了“反骈俪斗争与古文的兴起”“唐代科举制度与古文运动的关系”。我特别注意到,他讲治学方法时,把我校历史系陈直先生作为一个典型,说从古到今研究《史记》的人很多,西大陈直的《史记新证》却有新的发展,这很不容易。
左起:徐中玉、郭绍虞、程千帆
钱仲联(1908—2003),苏州大学终身教授,专于诗文词赋,王元化称他是“一代诗豪”,著作等身,主编的《清诗纪事》1100万字,亦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给我们分两次讲了“宋代诗话”及“《沧浪诗话》释”。原籍浙江湖州、出生江苏常熟的钱先生口音实在难懂,我的笔记记得比较简单。2000年夏,刚退休的我被学校派去参加苏州大学校庆,会址是吴县市一个室内体育馆,来宾均在周围看台就座,校内师生则安排在下面场地,我居高临下,远远看到钱先生清瘦的身影,3年后他就去世了。
朱东润(1896—1988),复旦大学著名教授,他主编的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通行全国,他以研究传记文学著称,先后写《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张居正大传》《王守仁大传》等。他给我们讲的自然也是“关于传记文学”。此时,他已85岁,思想仍很活跃,如说“中国人写传,通常只说好话,把人写成完人、圣人,这样就写不出一个人的特点”。强调“要把人写成‘人’,不要写成‘神’。要写活,写真,不然,宁可不写”。
程应镠(1916—1994),上海师大教授,著名史学家,长期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和宋史,颇有成就,著有《南北朝史话》《范仲淹新传》《司马光新传》等,有《程应镠史学文存》行世。他给我们讲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和文化”,又讲了“玄学、佛学与文学的关系”。第二次讲课时坦承“上次准备不够,讲得有点乱,这次准备得好些”,如此名家,虚怀若谷,令人钦佩。
蒋孔阳(1923—1999),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曾来我校讲学。他对先秦美学有深入研究,给我们讲了“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子‘至乐无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后见他出版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一书。
许杰(1901—1993),华东师大资深教授,讲课时已80岁,自称“写过小说,也写过论文”,讲的题目就是“创作与批评”。他早年是文学研究会成员,这次讲课时再提“文艺为人生”的口号,说“这个口号现在还可以用。‘文艺为人生’和‘文艺为工农兵’并不矛盾。为工农兵稍扩大一些就是人生,人生的主体就是工农兵的生活”。
舒芜(1922—2009),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本名方管,出身名门,乃桐城派方苞之后,其父方孝岳是著名学者,早有古代文论专著问世。舒芜也是一位文章高手,学问做得很深,主编有《中国近代文论选》。他在班上讲“求新声于异邦”,讲了两次。这个题目是鲁迅的话,见《摩罗诗力说》。他借此阐述了近代文论求新求变的鲜明特点。至于广为人知的他和胡风的关系,这里就不说了。
钱谷融(1919—2017),讲“人物创造与艺术魅力”,是师训班教学活动的最后一讲。他的情况我有专文介绍,这里从略。
左起:钱谷融、徐中玉、许杰、吴奔星
吴奔星(1913—2004),著名现代诗人,当时是徐州师院教授,后调南京师大。他来班上讲课,似是临时安排,非计划内,所讲“文学的流派”,无甚新意。
叶玉华,个人情况不详,只知他是华东师大中文系教师,研究生导师,主攻先秦两汉文学,对红学也有涉猎。徐中玉先生对他比较推崇。在班上分两次讲了“周秦及汉初文艺观的流别”。他的年龄看上去比徐先生要大,据说后来死于车祸,很是不幸。
我的课堂笔记密密麻麻写满一整本,限于专栏篇幅,我只列出讲课题目,而没有怎么涉及具体内容。短短四个月,有这么多大师名师来授课,如文论用语,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个个怀荆山之玉”。用戏评常说的“名角荟萃,各擅胜场,精彩纷呈”,也不过分。我以为,像这样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训班,以后恐怕再也碰不到了!
师训班还印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所编《中国历代文学理论批评重要专著篇目索引》作为教材
附:师训班讲座题目一览(董丁诚记)
徐中玉
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一些想法
“温柔敦厚”及其他
如何学习古代文论
曹氏兄弟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贡献
叶燮的《原诗》
王文生
关于《中国历代文论选》的编选
《毛诗序》《诗谱序》对先秦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
汉代对屈赋的评价及对汉赋的论争
明代的文学批评
王元化
《文心雕龙》研究现状及问题
《文心雕龙》研究方法
施蛰存
杜甫诗论(《戏为六绝句》)
词名解释(诗余)
吴组缃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程千帆
读诗举例
治学方法
反骈俪斗争与古文的兴起
唐代科举制度与古文运动的关系
钱仲联
宋代诗话
《沧浪诗话》释
朱东润
关于传记文学
程应镠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和文化
玄学、佛学与文学的关系
蒋孔阳
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子“至乐无乐”的音乐美学思想
许杰
创作与批评
舒芜
求新声于异邦
钱谷融
人物创造与艺术魅力
吴奔星
文学的流派
叶玉华
周秦及汉初文艺观的流别
(原载《西北大学报》2018年12月10日,收入《紫藤园夜话》第三辑,转载自“程门问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