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与赵一曼共同战斗
元旦倏忽而过,蛇年春节临近。家住上海徐汇区的吴元浩,那些天常常想象着92年前东北哈尔滨的那个除夕之夜。
1933年1月25日是大年三十,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哈尔滨,几位风华正茂的年轻男女吃着饺子,迎接春节。他们中有时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的赵一曼,中共满洲省委常委、东北工人运动著名领导人金伯阳,哈尔滨道里区委书记吴健,《东三省商报》文艺副刊《原野》的编辑、中共地下党员方未艾等。
吴元浩的曾祖父吴金寿、祖父吴福海、父亲吴光伟和他,四代人都是共产党员,有关中共地下党的历史片段,他了解得不少,可为何这一场景总是萦绕在他心头呢?
上海解放前夕,吴福海夫妇的合影。 吴元浩提供
吴健是谁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吴元浩收到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边清山处长发来的信息:“吴老师您好!您祖父叫过吴健这个名字吗?”“他额头上是否有一块伤疤?谢谢!”
祖父吴福海去世30年了,他额头是有个不明显的疤痕,吴元浩慎重地询问了叔叔并得到证实,回复边清山说:“边老师,我叔叔说我祖父额头上是有一块疤。”
“哦!那太感谢了!”“应该是有重要发现了”“咱们的党史研究有重要发现!”边清山兴奋地一连发来三条信息,接着又发来几张被拍成图片的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的撰写者是当年的中共地下党员方未艾,左翼作家、编辑,系萧军东北讲武堂同学,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方未艾写道:“此前根据赵一曼的意见,我去了几个俄国人家打问,都没有找到可住的地方,就搬到马街一个波兰女人开设的瓦尔沙瓦小旅馆租了一个房间。这个小旅馆房间不多,地址又偏僻,旅客很少,生意也很萧条。日伪的宪兵警察、暗探特务都不注意。我住在那里以后,金伯阳去看我几次,他知道了这种情况,也在我的房间对面租了一个房间。他住在那里不久,又有一位叫吴健的同志来和他同住。”
赵一曼来看望方未艾时,常到对面房间与金伯阳、吴健谈事情。方未艾记得:“吴健有30多岁,是上海工人,在上海参加过三次工人起义。他额上有一块伤疤,据说是在一次浴血斗争中留下的纪念。他常给我讲他的革命经验,还教我唱革命歌曲。”“金伯阳和吴健常换上工人服装,到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工人中,进行组织和宣传工作,有时赵一曼穿着朴素衣裳也与他们一起去。”
1898年,沙俄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时,建起了铁路附属工厂——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1907年改名为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由于工人都居住在哈尔滨道里区最大的贫民窟三十六个大棚子里,所以工厂曾有“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之称。中东铁路是沙俄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工具,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俄国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三十六棚,是东北地区第一个近代重工业工厂,见证了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和工业兴起。哈尔滨第一批产业工人在这里产生,他们成立了哈尔滨中国工人最早的工会。瞿秋白在此走访了“长夜没火难取暖,跺脚取暖到天明”的工人,刘少奇两度到此领导工人展开革命斗争,罗章龙在此建起东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吴元浩熟知,祖父到东北后化名“吴赤峰”,以“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前往由著名抗日英烈张甲洲和赵尚志创建的“打响了中共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巴彦游击队。吴赤峰1933年1月任哈尔滨道里区委书记,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中共吉东局,他从道里区委的任上调到吉东局任常委、工运部部长,也有资料记载为“组织部长”。1933年5月至7月间,吴赤峰到穆棱县下城子火车站开展工运工作,在铁路工人中发展了10余名中共党员,并在那里建立了下城子车站党支部。
吴赤峰在道里区委工作的时间很短,吴元浩很少听祖父说起在哈尔滨道里区委的经历,初听人叫他“吴健”也就一头雾水。
水饺和元宵
说回1933年的除夕夜,三十六棚的两位工人给金伯阳和吴健送来半袋面粉和一盆和好了的肉馅,让他们包饺子吃。晚上,赵一曼和方未艾的小学同学、当时在满洲省委工作的黄吟秋也来了。他们向茶房借来面盆、面板、擀面杖,和好面,在对面房间里一面谈笑一面包起饺子来。赵一曼让方未艾一起参加。方未艾回忆:“我说我不会擀,也不会包,她就让我摆饺子,下厨房烧水。这使我想起童年时候在家过大年三十晚上。”他们虽来自天南海北,却亲如一家地在一起过年了。
元宵节,方未艾又买了几斤元宵,有枣泥馅的、山楂馅的、玫瑰馅的。赵一曼吃得非常高兴,问起方未艾的身世。方未艾告诉她:“我生在辽河西岸一个小村子的雇农家庭,父亲在28岁时还在地主家当长工,不幸得了中毒性痢疾,没经医治就去世了。我当时还不满4岁,母亲32岁。她为了把我拉扯大,每天起早贪黑给人纺线,维持困苦的生活。幸而还有伯父、叔父、舅父有时帮助。”
边清山处长提供的史料,吴元浩也是第一次看到。
过了几天,吴元浩回复道:“边主任,我昨天去问了我大孃孃,也就是我父亲的大妹妹,今年也已95岁高龄了。她长期与我祖父一起生活,她说曾经听我祖父说起用过这个曾用名。她说我祖父长期搞地下工作,不仅在东北,之后出入苏中抗日根据地,到上海和其他地方开展工作,临时用化名的情况也很多。吴赤峰的曾用名过去在登记表填写过,其他的都是工作中为掩护身份临时用的。根据您发给我的回忆材料,时间应该是在1933年的春节期间,我看了一下祖父1985年填写的党员登记表,那个时段他担任哈尔滨道里区委书记。1933年5月以后,他担任的是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局组织部长。我感觉回忆材料写的吴健的特征,除年龄外(我祖父1908年1月生,当时应该是26岁),其他都符合。特别是他很喜欢文艺活动,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他还演话剧扮演蒋介石。”
吴元浩接下来提供的信息同样颇具分量:“根据现在可以查阅到的史料,参加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由中央军委派到东北参加抗日工作的,也就是吴福海一人。上述情况仅供您参考。十分感谢你们为党史资料的挖掘和保存所做的辛勤工作,并特别感谢为我们提供了我祖父在东北工作时的史料!”
边清山颇有同感:“对呀!根据资料分析,吴福海那个时间段正好在哈尔滨道里区委工作。同时,赵一曼也在哈尔滨从事组织工人抗日的工作,革命者临时化名很多,是为了保证革命工作安全,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除了年龄,其他都符合吴福海特点,年龄问题也是方未艾同志根据自己的感觉,说是30多岁,有的人看着老成,也许就被误认为30多岁,这种情况也是经常会发生的。非常感谢您姑姑和您对我们党史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革命先辈的革命工作事迹更好地呈现出来,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红色家庭
吴元浩的曾祖父,也就是吴福海的父亲吴金寿,1905年从常州到上海,从事家具油漆的手工劳动,曾组织起上海磨漆行业工会。1919年他带领磨漆工人,参加了在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的由陈独秀任总顾问的示威游行。吴金寿1923年入党后,根据江苏省委的指示,与其长子共产党员吴星海,在三牌楼路(原张家弄路)转弯处,开了家以油漆家具为职业掩护的手工作坊,作为党的地下交通站。在他们的影响下,1924年在中华书局工作的吴福海,参加了刘华烈士创办的沪西工友俱乐部,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教育,同时在中华书局党的活动影响下,1925年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吴福海参加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当时在上海工人纠察队三大队由彩印工人组成的七中队当队长。吴福海1928年3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秋回到上海,任全国海员总工会长江委员会书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党的领导下上海成立了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吴福海任联合会常委。1932年1月,吴福海作为罢工委员会纠察队总指挥,组织发动了沪西反日大罢工。1932年6月受党中央军委派遣,吴福海前往沦陷的东三省参加抗日工作。曾经与吴福海一起在莫斯科学习的老革命家陈修良,曾称他为“党内传奇人物”。
方未艾还回忆了一件事情,那年春节过后的4月2日,哈尔滨伪满宪兵王文昌殴打电车公司售票员张鸿渔,激起了工人的极大愤慨。时任满洲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哈尔滨市总工会代理书记的赵一曼,连夜到电车厂指导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罢工委员会。200多名工人在厂内食堂集会,宣布罢工。罢工委员会提出了惩办肇事祸首、给受伤工人抚恤金等条件。次日,哈尔滨全市电车停驶,交通堵塞,秩序混乱。日伪统治当局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不得不答应了工人的复工条件,这次电车工人大罢工取得了全面胜利。对赵一曼等领导的电车工厂大罢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斗争》第41、42期连续刊登有关“哈市电车工人大罢工”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这次罢工“让工人看到了团结斗争的力量,增强了斗争必胜的信念”。这次罢工在东北人民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对东北的抗日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车工人大罢工当天,方未艾为安全起见赶到瓦尔沙瓦小旅馆,波兰女老板告诉他,金伯阳和吴健前一天已退房走了。
令人扼腕的是,在电车工人大罢工后不久,1933年7月金伯阳被派到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游击队视察、指导工作,11月15日在指挥战友突围时,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三年后,大家熟知的抗日英雄赵一曼,也在掩护部队突围时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为国捐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吴福海则在崇山密林中继续战斗。
抗日战争期间,吴元浩的叔祖父吴迪飞、伯父吴铁鹏也都投身革命。他父亲吴光伟1942年从上海到苏中解放区参加抗日,1945年17岁时加入共产党。吴元浩也于1974年6月入党,已光荣在党50年。他们家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家庭。
祖父的东北岁月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一文记载:1933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局常委、工运部部长吴赤峰来到密山,帮助李延禄等几支抗日游击队建立了统一的编制和指挥,并将部队更名为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李延禄任军长,张文偕任政治委员。与此同时,吴赤峰代表吉东局批准李延禄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不久,李延禄被选为中共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李延禄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省政协主席。
抗日革命军决定攻打密山县城和平阳镇,由于缺少弹药,李延禄派吴赤峰携带人民抗日革命军求援信去苏联求援,但吴赤峰赴苏求援未得到任何结果。李延禄决定通过驻平阳镇伪军骑兵四旅机枪连连长胡志敏(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的关系筹集弹药。吴赤峰与胡志敏有交情,随即去平阳镇找胡志敏夫妇,先后运出三批子弹共3000发。吴赤峰留在胡志敏连协助工作。
东北抗敌局面打开,全面抗战幕启。吴福海回沪向党汇报工作,并辗转到达新四军苏中抗日根据地,参与组建“土海军”、开辟海上运输线等工作。他先后担任山东海防纵队副司令、华中海防纵队司令和华东海军第一纵队司令等职。上海解放后,吴福海先后担任上海市公安局刑侦处副处长、机关保卫处处长、上海市上海农场管理局副局长等职。1983年离休,1995年9月24日病逝。
“从方未艾的回忆资料看来,金伯阳和我祖父也一起参与了赵一曼领导的哈尔滨电车工厂大罢工的工作……”吴元浩为祖父与这些民族英雄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而感到自豪。
边清山的发掘工作还在继续。最近他又在历史资料中有了新发现。他告诉吴元浩:“从这个资料看出来,您祖父与赵一曼经常深入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向工人们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工人起来反抗与斗争。您祖父在上海就是从事工人运动的,他非常有经验,所以派他去烟厂做工运工作是非常合理的。”他高兴地说:“革命先辈吴福海是与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有过接触的,这是以前没有发现和记载的,填补了党史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