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天津卷(一)》出版座谈会举办 从民间文学中感受“河海津韵”
4月17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天津卷(一)》出版座谈会在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致力于系统性抢救、整理、研究民间文学,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民众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天津卷》包括谚语卷、俗语卷、谜语卷、民谣卷、说唱卷、小戏卷、民间故事卷、民间传说卷、民间文学理论卷,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担任语言类六卷主编,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振良担任民间故事卷、民间传说卷、民间文学理论卷主编。
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成果之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天津卷(一)》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是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结晶。座谈会主办方为相关文艺工作者颁发贡献奖,其中,学者谭汝为、赵华、周醉天荣获特殊贡献奖。
“编纂工作自2021年12月启动,我们组建了以谭汝为先生为主编、高歌东先生为顾问,以中青年学者为生力军的团队。大家在‘学中干、干中学’,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共收录谚语近21000条。”谚语卷执行副主编赵华介绍,已出版的第一卷收录谚语7500多条;第二卷收录谚语13000多条,已于去年完稿,目前处于专家审稿阶段。
“我们深入基层采风的同时也发动市民提供语料,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文献资料。”赵华坦言,采风、搜集、甄别、分类、释义……谚语内容包罗万象、语料浩繁,编纂工作极为不易,“我们不仅对每条谚语都进行精当解释,还从古代文献、文学作品中精选语例,说明谚语的使用语境、适用对象等,并深挖其背后的民俗文化,以充分彰显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让读者在了解谚语的同时加深对天津文化的了解。为了确保为后世留下可靠的文献资料,有时候为了一条谚语,我们可能要去不少地方、请教多人、遍查资料。有的释义看起来只有几十个字,其实非常耗时耗神。”
目前,《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天津卷》的编纂工作正分阶段有序推进。谭汝为介绍了语言类六卷的编纂体会、推进情况,王振良介绍了其余三卷的编纂情况、工作安排。其中,说唱卷的基础分卷一、诵说分卷一、散韵体分卷一,已在出版社进入审校流程;其他多个已立项卷本进展顺利,部分卷本预计年内完稿;编纂接近完成但尚未立项的卷本也在按计划推进,预计在2026年年底前全部完稿。
与会专家表示,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城市文化印记,天津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是了解、感受“河海津韵”的窗口。《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天津卷(一)》的出版,是天津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后续编纂工作,专家指出,应继续在汇聚各方力量构建民间文学立体传承体系、创新发展激发文化活力等方面发力:建立民间文学资源库,既要做好文本整理,也要关注活态传承;将“故事里的天津”与现代城市空间相结合,实现民间文学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推动民间文学从“纸面”走向“云端”、从“典籍”变为“体验”;加强联动协作,将编纂工作与书香天津建设、非遗保护、乡村文化振兴等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主导、专家支撑、社会参与”的生动局面,让民间文学在融入生活中不断焕发光彩。
此次座谈会为后续编纂工作明确了方向。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指导下、天津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天津市文联将携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天津卷》编委会,持续深耕天津民间文学领域,不断完善编纂工作,丰富民间文学传承形式,让天津民间文学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助力津派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天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