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妙笔书视听新篇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侧记
3月22日至23日,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在福建福州举行。本届大视节以“青春力量 筑梦强国”为主题,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一直以来,大视节秉持“大学生欣赏、大学生创作、大学生参与”的宗旨,积极为青年学子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活动期间,电视精品创作交流活动、“有为”主题大学生创作扶持、大学生原创作品展映、“写给青春的诗”音乐诗会、“融媒创新 以体育人”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主题活动、闭幕式盛典“放飞梦想”青春歌会等系列活动接连举办,为大学生们打造了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的视听盛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闫少非殷切寄语广大青年学子:“希望青年创作者深耕精品创作,以创新作品凝聚青春力量,激发电视艺术创作的蓬勃热情与艺术追求,为推动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表示,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历经13届发展,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广泛认可的重要交流平台,促进了青年创作者在价值理念、情感共鸣和审美追求上的深度互动,有力推动了电视与网络视听艺术的创新发展,同时深化了青年大学生对国家、时代与社会的多元认知与深刻理解。
在诵读声中共赴青春诗意之约。“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伴随着深情的诵读声,本届大视节全新单元——“写给青春的诗”音乐诗会正式亮相。本次诗会创新融合轮颂、和颂、唱诵、群颂、齐颂等多种朗诵形式,通过舞台空间的延展设计和互动环节的精心编排,打破了传统演出中演员与观众的物理界限。台上台下情感交融,参与者共同沉浸于这场“零距离”的艺术盛宴中。
诗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月亮姐姐、孙小梅,朗诵艺术家瞿弦和、温玉娟、贾际、王明军携手全国高校学子共同呈现。开场篇章《青春之问》以诗词为媒介,通过多维度舞台表达,构建起连接古今的青春话语新场域。从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少年意气,到辛弃疾“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的风华正茂,再到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洒脱,诗词穿越千年,始终激荡着青春的力量。在闽江之畔,春暖花开之际,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多所高校的近千名“00后”大学生们以诗会友,齐声诵读,掀起一轮又一轮对诗高潮。在《青春之问》的探寻中,他们勾勒梦想的轮廓,描绘理想的图景,直抒青春之志,实现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此外,各高校大学生街舞社、民舞团、啦啦操队等学生艺术社团,也以激情四射的表演,致敬文学经典,创新诗词表达形式。
在诗会的尾声,《乡愁》诵读声缓缓响起。这一节目采用普通话与闽南语先后轮诵的独特演绎方式,在大提琴如诉如泣的伴奏下,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深情诠释得淋漓尽致,直击人心。普通话的字正腔圆、闽南语的软糯乡音相互呼应,与大提琴的弦音水乳交融,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沉热爱,传递到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也送达屏幕前每位观众的心中。
展现青年创作风采。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原创作品展映活动共征集到学生作品1655部。本次活动征集到的大学生原创作品,紧密贴合时代特征,深度聚焦校园生活与社会热点话题,不仅参与规模持续扩大,作品质量也显著提升。在活动影响力方面,众多海外中国留学生与来华留学生踊跃参与,留学生群体投稿量创下历史新高。在内容形式上,纪录短片投稿数量较往届增长近20%。青年创作者们敏锐捕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创作了诸多节奏明快、互动性强的作品,全方位展现出大学生在新媒体语境下卓越的创作实力与创新思维。
在“有为”主题大学生创作扶持路演活动现场,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通过这一平台展示了各自精心准备的作品提纲。此次征集从收到的326部大学生剧本和影视策划作品中评选出《白山镇》《湖中来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等5部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主创人员与专家评委及大学生观众进行了现场交流。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李岚表示,第十三届大视节展现了大学生影视创作从“启航绽放”到“担当作为”的成长轨迹,在主题表达和创作手法上实现了创新突破。
在本届大视节闭幕式盛典“放飞梦想”青春歌会现场,嘉宾向大学生推荐了2024年度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动画片、公益广告五类赏析作品,9部大学生原创影像作品、3部“青春篇章”大学生主题演讲作品和3部“有为”主题大学生创作扶持作品。《西北岁月》中的习仲勋,《我的阿勒泰》中的巴太、张凤侠,《春色寄情人》中的陈麦冬,《上甘岭》中的段显峰,《庆余年》第二季中的范闲,《小巷人家》中的黄玲、宋莹,《侦查英雄》中的梁辰,《南来北往》中的马魁、汪新,《我是刑警》中的秦川,《山花烂漫时》的张桂梅,《春色寄情人》中的庄洁被推荐为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喜爱的年度荧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