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连四纸,轻薄之物重如山
来源:解放日报 | 王久辛  2025年08月16日08:30

上饶铅山有两张名片。两年前,我奔着第一张名片——大词人辛稼轩而去;2025年5月,我奔着第二张名片——“连四纸”再去。我家里的笔墨纸砚置备得齐全,尤其是纸,至今我还是习惯在纸上写字而不用电脑。但是,若用纸而不知纸,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不是?

纸是轻薄之物,但它微不足道吗?纸待人,如君子之交,对布衣百姓与达官显贵、对小作者与大文豪,一律平视,只要你需要,买它用它,它都一视同仁。不同的是落在纸身上的文字。贾平凹有篇188体育官方ios,里边有句耐人寻味的话:“鸿雁在天上飞,麻雀也在天上飞,同样是飞,这高度是不能相比的。”文字的内涵与分量,不仅随作者思想感情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还跟着连带的价值也不同。有雅致与粗俗之分,有永恒精神与速朽杂绪之别,那可是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能立判高下,泾渭分明。可以说,落在纸上的好文字都是鲜活的,有呼吸、会思想,有血肉情怀、有风骨灵魂,必须被好生对待。换句话来说,它弥足珍贵,甚至价值连城,我们必须将其奉若经典,倍加珍惜。正如我受邀参观位于秦岭脚下、建成不久的“西安国家版本馆”时馆长白光亮所说,国家非常重视典籍瑰宝的珍存与修缮,但其中有好多经典因年代久远已被风蚀,加之保管不善,变得脆弱易碎,稍有不慎轻触一下,就可能破碎断裂、损皮掉角。而要修复典籍瑰宝,用纸就非常讲究了。优质宣纸抵不上有着“纸寿千年”“妍妙辉光”美誉的“连四纸”——它是典籍瑰宝不能顶替的专宠。

“连四纸”产自哪里?与其他优质纸相比,它又有什么不一样?这种产自上饶铅山陈坊境域纸坊的纸,是专门用来修缮稀世瑰宝级史书藏本与珍贵典籍的高档纸,与我们常用的纸是不一样的。所以它又被叫作“连史纸”,意思是“落纸云烟连史册,轻薄之上重如山”。当地也有传说,陈坊有家纸坊,兄弟四个,连着四代人,都一心一意埋头精工制造这种纸,因而得名“连四纸”。随着“连四纸”质量越来越好,名声越来越大,后经官府上贡给皇家,被朝廷赞赏,列为御用贡纸,专门用来编印典籍史册,而“史”“四”两个字音近,于是乎,“连四纸”又被唤成“连史纸”。据文献载,江西官署用纸为奏本纸、连四纸、衢红纸,是用广信府庙租银,由玉山、永丰、铅山、上饶四县轮流采办。奏本纸1300张值银二两六钱,连四纸1000张值银四两,翻了近一倍,可见差距之大。

纸和纸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为了探个究竟,我冒雨探访了鸢峰山下的陈坊老街。新铺的石街古道不湿鞋、不沾泥,使人轻松惬意。当地负责文旅工作的邱辉领着我,一连看了“徐云纸号”“汪家纸号”等十几家纸行,其中“罗利生纸号”位于中街西侧,始建于清代,创始人罗乾三为福建光泽县司前人,邱辉说他到陈坊后先当学徒后经商,创建了“罗利生纸号”,在赣闽边界开了多家纸槽,是个勤勉自强的人。他常自己带着饭菜跋山涉水,到槽前督办造纸质量和进度。另一家“汪家纸号”则建于道光年间,位于罗家纸号斜对面的东侧,前店后房三进院落,坐东朝西,面积共950平方米,是安徽籍一汪姓纸商所建。据说是当时此地最大的纸号,后来纸业凋敝,店铺便转作民居家用了,现已列为国家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陈坊老街至今还保留着十四五家类似这样的老纸号,供游客游览参观。

我问邱辉,现在这些纸号怎么不营业了?老邱说:“民国时,西泠印社一次就买了20万刀。”他答非所问。我又追问:“这些纸号为什么不营业了呢?”我想,来都来了,一定要刨根问底,看看纸号经营的情况,了解一下“连四纸”的制作与营销能给地方经济带来什么效益。老邱怔怔地看着我,知道绕不过去了,苦笑着对我说:“现在,我们老街的纸坊,早就不经营了,只是作为青少年来参观体验的场所保留着。全陈坊老街只有章仕康师傅带的两个女徒弟在做‘连四纸’,而且产量很低,原因嘛,一是没有需求销量,二是后辈们都不爱学了,没办法的。”

我听明白了,时代飞速发展,无纸办公已成大趋势,而印制经典也早就有了更好更多的替代品。难道真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吗?我心有不甘,又问:“刚才您说的章仕康师傅是谁?”邱辉说:“他是‘连四纸’2006年申报非遗的核心申报人之一,他家三代都是造纸人。”我急着想拜访章师傅,邱辉说,他现在不在老街了,在鹅湖一个工业园区里开了一家公司。看来,我想要看到的经营销售情景,只能去铅山鹅湖找章仕康师傅了。

章仕康的头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生于铅山天柱山乡,古往今来,那里都是“连四纸”的核心产区。他自幼学习造纸技艺。2000年后,面对“连四纸”濒临失传的困境,他联合当地老匠人系统复原了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完整工艺与工序,包括嫩竹丝发酵、手工抄纸、天然漂白、松烟刷纸等关键步骤。据说,申遗时,当章师傅等呈送上来的这些材料被逐一打开后,立刻就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一张纸嘛,制造起来居然有这么多道工艺工序,还要费这么长时间?真是不可思议。

章师傅告诉我,“连四纸”之所以珍贵,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工序与稀缺的原材料、漫长的生产周期以及文化附加值有关。造一张纸,需经过“砍竹、浸沤、蒸煮、漂白、打浆、抄纸、晾晒”等数十道工序工艺,全程依赖工匠手上的感觉与经验,而且还受天气影响。如“天然漂白”工艺就依赖阳光来自然漂白竹纤维,耗时三四个月,而现代化学漂白仅需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自然漂白的传统方法虽说环保,但效率极低,而且每张纸需工匠手工抄造,成品率也不高,哪像机制纸那样电钮一按,纸就一张张批量生产出来了。

更何况,造“连四纸”所需的原料也很不一般,它需要嫩毛竹:采嫩毛竹要采清明的“前三后七”,就是清明节前3天和清明节后7天。即清明前后10天内从地下拱出地面的嫩毛竹,采好之后还要背到山上,撂到朝阳的地方曝晒数月,蒸煮之后再用天然的山泉水冲濯数月。所以,要保证“连四纸”的品质,不仅选材用材至关重要,制作工艺及手抄的过程也马虎不得。这就导致成品的成本高昂,加上手工作坊规模小,全铅山的年产量也不足百吨,根本就无法满足大规模需求,而一旦供需失衡,价格自然就低不了。

价格居高不下,销售就困难,滞销又使再生产受到影响,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发展停滞。要发展就必须不停顿、不间断地生产,哪怕生产很慢、产量很低,也不能中断。这也许就是章仕康师傅2006年迫不及待地要“申遗”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吧?

现在,章师傅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建立了联系,为他们修复古籍经典提供“连四纸”,同时积极开发“连四纸”文创产品,如信笺、册页、书画纸等,推动“连四纸”的传统工艺走向大市场。被誉为“纸中丝绸”的“连四纸”,于2020年当选“中国十大手工纸”之一。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专家评价说:“章氏连四纸的耐久性接近古代原品,适合珍贵文献传承。”它的耐久性,可保存数百年不蛀不脆;它的润墨性,适合书法和绘画,墨色层次分明,是许多艺术家指定用纸。目前看,“连四纸”的需求稳定但产量有限,虽然初步形成了“卖方市场”,但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这也意味着不可能拉升就业率与GDP,发展依然是个大问题。

我突然想到中国国家版本馆,那里肯定会有修复国家典藏经典、古籍瑰宝的需求,便马上建议铅山连四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联系国家版本馆(北京、西安、杭州、广州四个城市都有版本馆),我帮他与西安国家版本馆白光亮馆长取得了联系,希望能有助于“连四纸”的扩大再生产与传承保护。

“落纸云烟连史册,轻薄之上重如山。”不知“连四纸”能不能真的成为现代版的“连史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