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瓦多】诺拉·门德斯(Nora Méndez)|诗歌的地方性与全球性维度
不知为何,诗歌从不催生战争。当下亦不例外——它以直接、亲切且友好的姿态,携着科技语言迈入新世纪。我一直乐于设想,诗歌诞生于传说中的巴别塔:成千上万乃至数百万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如飞鸟般努力尝试沟通。诗歌既无国际范式,也无地方定式,唯有永恒的实验性风格——这种风格让诗歌不断焕新,并跨越时间,将万物、众人联结起来,实现彼此的沟通。诗歌即生命本身,是人类作为物种在这颗星球上所有生存体验的宏大叙事。因为诗人不仅为同类发声,也为万物代言:器物、动物、历史事件,乃至更多存在。
在这个千禧年已然过半、万众期盼的21世纪里,诗歌是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的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它已成为日常——数百万民众在社交平台上创作、分享诗歌。有声书在当下世界逐渐兴起:如今的人们不仅整日急切地阅读文字,更渴望通过声音与影像去聆听、去认识他人,去了解他们的故事。YouTube 平台上充斥着各个时代、各种文学流派的诗歌作品。只需轻点鼠标,便能找到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诗歌——这样的便捷,前所未有。仿佛在同一棵树上,所有诗人齐聚歌唱,倾尽所能,只为被听见、被认可、被理解、被阅读。诗歌在声音与视觉层面的影响力,以近乎神奇的方式不断扩大。
诗句的视觉维度,与当下世界追求高效、直接的信息获取方式完美契合。诗歌未来可能呈现的维度,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它融合了人类创造力的演进、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变迁。接下来,我将结合当下语境与新兴趋势,探讨诗歌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与可能性:
诗歌与科技:人工智能融合及新型形式
人工智能辅助诗歌创作:作为先进语言工具的人工智能,正被用于协同创作诗歌。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诗人与人工智能合作,探索独特的风格、生成出其不意的诗歌意象,甚至根据环境中的情绪或数据(例如捕捉心境或风景的传感器)实时创作诗歌。
互动式与多媒体诗歌:诗歌可能会突破书面文本的局限,融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或沉浸式体验。试想,诗歌在 3D 环境中 “展开”,读者与漂浮的文字互动——这些文字会根据读者的选择改变颜色或形态。
算法化与生成式诗歌:算法可利用实时数据,根据每位读者的喜好、情绪状态甚至浏览记录,为其定制专属诗歌。
新型载体与全球可及性
数字平台与社交媒体上的诗歌:像 X(原推特)这样的平台已成为微型诗歌(篇幅短到可适配一条推文的诗歌)的展示空间。未来,诗歌可能会向更具动态性的形式发展,例如视频诗歌、动画诗歌,甚至融入电子游戏的诗歌。
元宇宙中的诗歌:随着虚拟空间的发展,诗人可在元宇宙中打造沉浸式诗歌朗诵会——在那里,文字能与虚拟形象、音乐及数字环境产生互动。
全球可及性:更先进的自动翻译技术将让诗歌瞬间跨越语言边界,推动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也为多语言诗歌创作提供可能。
作为感官与情感体验的诗歌
联觉诗歌:神经技术的进步可能让诗歌不再局限于 “阅读” 或 “聆听”——通过能刺激感官的设备(例如将文字与振动、气味或颜色相关联),人们可以 “感受” 诗歌。
治疗性诗歌:诗歌可能会更深度地融入心理健康领域——结合生物特征数据定制体验,生成或筛选出能呼应特定情绪状态的诗歌。
扩展叙事:诗歌可与生成式音乐、舞蹈等其他领域融合,打造多感官艺术体验。
诗歌与社会:新主题与新视角
生态诗歌与气候变化:环境危机或许会催生出更多聚焦“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歌,探索可持续发展、(自然的)消逝与(生命的)韧性等主题。
后人类主义诗歌:随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诗歌可能会探讨“在生物、人工与数字边界日渐模糊的世界里,‘人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这一命题。
包容性与多元诗歌:边缘化群体的声音将持续获得关注,这类诗歌会反映流动的身份认同、多元文化体验与非线性叙事,打破传统结构的束缚。
创新形式与结构
非线性诗歌:诗歌结构可能会变得更碎片化或超文本化,让读者能像在 “诗歌游戏” 中一样,沿着多条叙事路径展开阅读。
全球性协作诗歌:在线社群可借助协作工具,实时共创集体诗歌,融合来自世界各地的视角。
文体融合:诗歌可能会与科幻、新闻甚至编程语言等文体结合,催生出全新的艺术形式。
上述所有趋势,无论对诗人、学术界还是社会本身,都提出了伦理与哲学层面的挑战。在人工智能能创作出与人类作品难辨真伪的诗歌的世界里,“诗人” 的身份意味着什么?关于“作者身份”与“创作意图”的思考将成为核心议题。尽管“创作的人类思维”与“辅助共创美的机器/自动化工具” 之间的界限终有一天会消失,但如今人们仍在质疑 “最终作品的真正作者或所有者是谁”——当前的讨论过度聚焦于这类权利问题,却忽视了创新实验的价值与打破规则的可能性。
“真实性”与“自动化”的对立,是当下创作者们深切担忧的问题,但这一壁垒终将被打破,进而催生出基于全新认知的版权法规。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 “通过网络个人数据收集来创作诗歌” 的可能性中:若每个人都能(如愿)创作自传体诗歌,这不仅会引发“才华与创作自动化”的争议,还会涉及数据保护与隐私问题。
同样重要——或许也是更贴近当下的现象——是“数字过载”。在高度互联的世界里,诗歌可能需要应对“在数字喧嚣中脱颖而出”的挑战,这或许会促使它回归更具私密性与极简主义的形式。
不远的将来,读者或许能进入这样的虚拟现实体验:文字在周身漂浮,并随其心跳节奏变化;诗歌意象会根据读者的情绪实时生成;作品还能同步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网络中分享。最终,读者甚至可以修改诗歌,为“随每一次互动不断演进的集体版本”贡献力量。
诗歌的未来将是科技、情感与实验的熔炉,创作者、读者与载体之间的界限会日渐模糊。然而,其核心——以美感与深度捕捉人类体验——将始终不变,只是会适配新的表达与联结方式。如今诗歌的实验性将以前所未有的(甚至带有风险性的)方式展开:诗人或创作者会逐渐失去对作品的掌控,将其交予集体,让作品不断演变、吸纳新元素,最终超越原本的形态。
“诗歌跨越边界、包容情感、依托身体与感官、是普世沟通桥梁”——这些古老的理念,终将以一种我们如今难以想象的真实方式成为现实。我邀请大家共同相信这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