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维亚] 杰西卡·弗罗伊登塔尔·奥万多|玻利维亚的多元宇宙诗歌
玻利维亚评论家、诗人鲁文·巴尔加斯曾说:“诗歌是一种爱的行为,因为它意味着倾听他人。” 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话,勾勒出诗歌最核心的维度——即便在当代世界的喧嚣与快节奏中,它依然拥有开辟出一片“倾听空间”的力量。但在这个互联互通的全球化世界里,“倾听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一切似乎都被电缆、网络与逐渐消失的边界所贯穿时,谈论“本土性”又有何意义?该用何种语言去捕捉那纷繁多样的低语?诗歌亦是一种专注的沉默:在这片由语言、记忆与想象构筑起多元宇宙的领域中,它为我们停下脚步,去聆听自己与他人的声音。
从这一视角去审视玻利维亚诗歌,我们会发现它既非一座孤岛,也非一块单一的巨石,而是由诸多声音、时代与地域交织而成的网络,如同平行宇宙般铺展开来:每一首诗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却也是通往其他世界的一扇门。由此可见,本土与全球之间的关系并非一道僵硬的边界,而是一道通透的门槛,一片充满交汇、转折与回归的领域。
能印证这一观点的例证之一便是波托西。这座“帝国之城”——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16世纪曾是全球最重要的地点之一。从里科山开采出的白银,不仅支撑起欧洲的诸多帝国与王权,更编织起连接美洲、欧洲与亚洲的贸易网络。通过波托西,如今我们称之为 “玻利维亚”的这片土地,得以与欧亚市场、跨大西洋港口及贸易航线相连。“价值堪比波托西”这句话,既成了“无尽财富” 的代名词,也烙印着“毁灭、强迫劳动与对原住民社群掠夺”的印记。那么,当时的诗歌是如何书写的?诗歌传播的脉络又是怎样的?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全球化并非近年才有的发明——诗歌与历史一样,承载着这些记忆,并以全新的语言将其重新书写。如今,重提波托西,便是要打破“固定中心与边缘”的固有认知:玻利维亚诗歌便诞生于这种摇摆之中,诞生于这个既曾是世界中心、又曾处于边缘的地方。探索、掠夺、震撼、剥削……
作为全球经济枢纽的波托西,无疑也串联起了各类文化流动:当欧洲正处于“黄金世纪”(西班牙文学巅峰时期)时,当地的诗人与编年史家创作了大量融合性文本(或许用“混血文本”来形容更为贴切)。这些作品虽有不少已散佚,却构成了本土口述传统、巴洛克修辞与西班牙典雅诗歌之间的首次碰撞。在此,我推荐大家阅读《波托西的遗嘱》——这是一首创作于18世纪的匿名民间谣曲。诗中的抒情主体正是这座“帝国之城”本身,它以遗嘱的形式,讲述了自身的衰落历程,并将“财产”分配给一众以地名命名的“亲属”,以及其他可称之为情感联结的对象。要知道,就连塞万提斯都听闻过“价值堪比波托西”的说法,他甚至曾希望能前往玻利维亚担任行政长官,只为能亲身见证这片土地的繁华。
然而,几个世纪以来,玻利维亚文学在拉丁美洲乃至世界文学版图中,始终被视为边缘存在。其地理位置、文化多样性、复杂的政治历史,以及其他种种局限,导致许多作家被排除在主流出版网络之外。正如评论家伊格纳西奥·埃切维里亚所指出的,这些“边缘文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们质疑主流话语体系,让那些被沉默掩盖的现实得以显现。如此一来,“边缘性”反而转化成了一种力量:诗歌成为一种反抗行为,冲破标签与边界的束缚。
这种边缘性还带有语言与文化层面的根源:玻利维亚是一个拥有多种本土原生语言的国家——这些语言大多依托口述传统传承,它们在这片土地上存续,并不断重塑着语言本身的形态。从这个角度而言,诗歌的养分源自一片特殊的土壤:在这里,口述传统、社群记忆与文化融合共同构筑起语言的多元宇宙。因此,玻利维亚诗歌是一场复调交响,它与雨林、矿山、山谷、城市、高原,以及全球网络展开对话。
21世纪为玻利维亚诗歌带来了新的转折。互联网、社交媒体与数字平台改变了诗歌的创作、阅读与传播方式。如今,玻利维亚诗人在博客、电子期刊,以及Instagram、X(原 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发表作品:诗句被拆分成片段,以图片、表情包或视频诗的形式传播。这为传统出版模式之外开辟了新的传播路径,也改变了诗歌的编辑与创作形态本身。但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疑问:在持续不断的信息刺激下,如何平衡速度与短暂性,如何保持专注的倾听?即便如此,诗歌仍在这些数字载体中找到了拓展自身形态的机遇:诗歌表演、多媒体作品、有声诗歌、线上朗读会,以及与音乐家、视觉艺术家的跨界合作,都让诗歌的表达语言与受众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在这一背景下,各类国际诗歌节与交流活动——包括我们如今参与的这场——为玻利维亚诗歌创造了与其他文化传统对话的机会,也让它突破了“孤立封闭”的标签束缚。诗歌翻译、入选国际诗选以及获得国际奖项,这些都是重要的成就,但仍显不足:对许多诗人而言,进入全球出版市场依然是一项挑战。而扫盲教育、阅读推广、诗歌翻译,以及对文化管理工作的支持,仍是维系这些诗歌宇宙生命力不可或缺的关键任务。
在这个多元宇宙中,当代玻利维亚诗歌的创作阵地不仅包括拉巴斯、埃尔阿尔托、圣克鲁斯、科恰班巴等大城市,那些带有独特印记的社群与地域同样是诗歌的孕育之地。其主题涵盖身份认同、身体、性别、社会正义、生态、记忆、暴力、语言等多个维度,而在形式探索上,诗人将口语化表达与抒情风格相融合,采用碎片化结构,运用反讽手法,并以独特韵律为书面文本注入张力。诗歌的声音在此成为反抗的空间、鲜活的档案库与重写历史的领域,仿佛一种“传承”——提醒着我们,写作本身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一个想象更多可能世界的过程。
在这个“中心”与“边缘”不断被重新定义的星球上,玻利维亚诗歌印证了一个真理:身处边缘,便是在创造多元宇宙——这里有并存的现实、融合的语言,以及与其他声音、其他领域对话的片段。尽管面临诸多局限,玻利维亚诗歌仍与文学多元宇宙紧密相连,其自身也具备多元宇宙的特质:它致力于在不同的语言宇宙与诗歌宇宙间建立联结,让这些宇宙得以碰撞、相互影响、彼此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