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牺牲依旧历历可数——评康志刚小说《走进霞光的背影》
来源:《长城》 | 梁东方  2025年10月16日11:41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日本侵华十四年留下的痛苦记忆、造成的巨大伤害,至今依然无法拭去。大仇未报,民族心结沉重,仅仅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类的话语层面的警惕性回忆与前瞻,仅仅是一个个机智的孩子斗得鬼子团团转的想当然的故事,总是不足以抒发愤懑,所以,抗日文学并未过时。

    这时候需要做的是,在题材领域里深度挖掘,在角度创新上深入探索。作为一个蒙受了巨大伤害的民族后人,作为写作者,不能奉献出更严肃、更深沉、更震撼、更有力量、层次更丰富的作品,终究是一个涉及个人更涉及整个写作群体甚至涉及整个民族的大遗憾。

    康志刚的短篇小说《走进霞光的背影》,算是一次小小的探索。他写了一个抗日老英雄在个人道德上,在严格遵守乡风民俗意义上的完美人格,也写了他自抗日战争以来持续的牺牲精神。

    老英雄在抗日战争中被小说主人公大成的奶奶救过命,解放后,作为设身处地的体谅,也作为一种报答,他把自己的三儿子送给了没有孩子的小说主人公的养父母,这便是“大成”。然后双方大人都按照乡俗严格保守秘密,一直到大成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这期间老英雄告诉大成的养父,不要带着孩子去他那里,否则很难把控,担心露出真相。即便在老英雄临终的时候,他还是守口如瓶,没有要求见这个三儿子一面。

    从老英雄的角度来说,这种用割舍亲情来报答共同抗日的乡亲的大义,渗透着民族传统中以自己的苦难为他人带来幸福的牺牲精神,也有经历了抗日斗争的无数生死考验之后毅然决然的果断与勇敢。

    这篇角度很小的小说塑造出来的立体的抗日英雄形象,让人肃然起敬,让人唏嘘不已。

    小说里也写到了大成从小到大的困惑和怀疑,写到了大成了解到真相之后的释然。父亲和养父都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命运不过是整个民族在几十年前的那场巨大牺牲中的小小一部分而已。这种牺牲,已经持续了父辈们的一生,也将持续自己的一生。

    八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在镜头前可以亲口说出当年苦难的受害者可能已经不多了,但是这些潜藏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伤疤,依旧历历可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