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按内容
按标题
按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机构
服务
会员
文学奖项
新闻
访谈
投稿
专题
艺术
188金宝搏自信推荐
文史
科幻
书汇
新作品
188体育在线网站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儿童文学
文艺报
鲁迅文学院
访谈
在乡土与AI之间探寻“新质”
“你知道我为什么还在用笔写作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喜欢写字,我的字虽然写得不好,但是我喜欢写字的那种感觉,这也是人的气息的保存和证明。”
许子东、李浴洋:文学史不仅记录过去,还是“可能发生”的历史
“关于文学史本身,我的体会是完整的视野很重要。我入行40余年,做过现代文学,也做过当代文学,以前不觉得它们一定有什么关系,但后来却逐渐拼出一个更大的图景。”
被误解是编辑的宿命?
去世多年后,《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17篇未删减版短篇集结成书,以《新手》为书名重新出版,一个完全不同的卡佛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褒贬不一。
人形机器人与科幻创作研究三人谈
我们如何制造出“它们”,又如何理解人类自己?
孙甘露谈他的文字生涯
“三十年,五十年,也许我们中间的某些人或者某人能够拿出真正伟大、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来;要想真正无愧于时代,我们目前的写作还需要有某种变化”。
张哲、王辉城:“写作者就是造园人”
“身为写作者,在造园的过程中,一直是恍恍惚惚地摸索,有无数分岔的小径通往无数可能,‘景因园异’,造园也是在造梦。”
陈引驰:在自我的封闭圈子里无法看清自己
“我不知道AI以后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起码目前来讲,我觉得人还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他从事怎样的工作。”
张清华教授访谈录:穿越历史的精神追寻
“我认为'中文创意写作'这个学科的建立,不仅仅意味着要重建知识体系教学体系,还要从整个的文学观念、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上进行变革,要极大地增强实践要素。”
赵德发谈新作《大海风》:透过历史的深沉暮霭,描绘海立云垂的时代
在长篇小说《大海风》开笔之际,作家赵德发在纸上写下“海立云垂 惊心动魄 汪洋恣肆饱满圆融”这几个字,并将这张纸一直放在案头,经常看上一眼。他说这是他的追求和梦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当人工智能秒成诗,诗人何为?
“在此情势之下,诗人可以时时参照、比较人工智能所生成的诗歌以及评论,以此来深度思考人的写作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也探究一下人与机器在诗歌以及文学上各自的优势和缺陷。”
蒋方舟&顾拜妮:是“缪斯”照亮艺术,还是艺术照亮她们?
“什么东西能带给你快乐、价值感,让你感觉到自己活着,在这个意义上,写作是唯一让我觉得自己存在的事。”
谢有顺:最好的文学,有着自己的精神根据地
“值得文学记录的永远是重要的时刻,即便身处灵光消逝的年代,文学也不会停止寻找永恒的光芒。”
叶 橹、罗小凤:诗评家应该有“第三只眼”
当我们把“传统”理解为一个流动发展着的过程,也就意味着那些被视为“反传统”的东西同样会加入到“传统”中去。正是在这种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传统”才有可能成为越来越充实丰富、越来越强大有力的民族精神积累。”
王莫之×王占黑:让我们用自来水写毛笔字
“尽管知道理想的作品几乎是不可得的,知道自己并不一定能从中获得什么,同时一定要付出很多,没准还会失去很多,这又何妨呢。Do it for love, not for live。”
韩少功:文学因事而作因时而变
“也许你太熟悉的,可能反而写不好,这也是我们很多作家的经验。而写我身边不太远也不太近的人,眼睛一闭就信手拈来,比较容易上手。”
次仁罗布:热情描绘各民族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的生动画卷
“西藏文学的另一个亮点是作家们关注现实生活,关心人民,热情描绘了时代变迁中各民族在高原上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的生动画卷。”
诗评家傅元峰访谈:语言贫困时代的汉语诗人
“如果我们对任何表面语义的喧哗都能够有所质疑的话,我们就最起码来到了一个沉默的区域,在这个沉默区域里,有时候最强大的自我的声音并不是在我们身上发出的,它可以是任何事物。这种混同感,或者称之为‘通感’,是诗的要义。”
孙郁:鲁迅与孔子最大的相似之处是积极入世的精神
在孙郁看来,“鲁迅的不凡,在于从旧学里走出,又没有迂腐之气”,正如墨子所说的“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陈丹青 × 金宇澄 × 令狐磊:谁在改变上海
从文字到声音,从城市的小区域和单元结构来找回属于每个个体的鲜活记忆。
叶兆言:我珍惜自己还能写的状态
“我很幸运我喜欢写作,还能写出来,因为写作还能获得荣誉。热爱写作的很多,不是所有作家因为热爱就能写出来。我觉得作为作家已经很幸运。我珍惜自己还能写的状态。”
葛亮:写作是一种沉淀和释放
“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知识的汲取,和作者有大量精神上的共识,甚至是神交的状态。两者兼具的阅读是非常愉悦的。”
张柠:写作是我的救赎,阅读是我的翅膀
“我人生中的所有重大变化,都跟阅读和写作相关。写作是我的救赎,阅读是我的翅膀。”
专访乔叶:“我最满意的,是我从不恐惧去写什么”
“对这些难度,除了保持耐心去细细处理,我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真就是一个笨人,所谓的经验都是笨的经验。”
唐诗人:作家不能跟着批评家走
“作家不能跟着批评家走,而是要以文学创作的方式给批评家提供新的理论启示,最起码是与批评家一起、用不同的言说方式去‘求新’‘求变’。”
专访陈冲:我一辈子都是个局外人
惊人坦诚的细节都被记录在陈冲的自传《猫鱼》里。一些演员可以在演戏时“说话”,在需要开口的时候木讷;但对于陈冲而言,使用语言和使用形体,似乎同样得心应手。
对话“矿工诗人”陈年喜:未来没有规划,走着、活着、写着
“人生和生活在转场,写作也得转型,过去的生活已经写过,新的生活也在打开我。故乡是永恒的主题,所有的作家其实都在写故乡。人生走到天边,也是在回家,我想说出人的来路和去处,人的微小和挣扎,生死悲欣。”
女性友谊,是一种“新生事物”
“这些年外部世界发生了很多对女性的关注、对女性议题的讨论,这些都变成了我重新去思考这个小说到底可能会发生什么的新契机。”
马华作家贺淑芳:所有生而为人的感觉,都值得写
“就像罗兰·巴特讲的,文学之所以是人性最好的救赎,就在于它能够超越我们人际关系里给自己设定的那个界限。”
张怡微:《西游记》的价值,还没全部释放
“《西游记》带给我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了我一个真正的专业,我随时都可以进入它。《西游记》的丰富性在我看来是研究不完的,例如我只要解锁一门语言,就有很多新的视野。”
曾镇南:我记忆里的那几届茅奖评选
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第一篇评论起,曾镇南在文艺评论的路上走过了44年,从读者到评委,亲历了茅盾文学奖第一届至第六届的评选。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