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塑的热情一直在心中沸腾
图为吴为山。
2019-01-18
-
一人一桌一折扇,说书讲古劝人方
从1959年考入辽宁鞍山曲艺团,到2018年2月刘兰芳艺术馆在河南宝丰开馆,再到同年10月刘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在辽宁鞍山师范学院落成,至今整60年。
2019-01-17
-
与人民在一起发现美发现朴素的力量
奚美娟 这一天,有两个画面反复浮现在奚美娟的眼底、心底。
2019-01-17
-
人正艺精,愿“红灯”永远传承
高玉倩 “2018年12月23日,我们无比敬重的艺术前辈高玉倩老师,以92岁高龄和我们永别了。
2019-01-15
-
查明哲:人文关怀是戏剧的终极价值
查明哲,1954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991年公派到苏联国立戏剧学院攻读博士。
2019-01-15
-
完成年少夙愿 倾听鲁迅爱情
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的主持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交响乐创作与发展座谈会”于1月13日、14日在京举行,邀集全国交响乐团的团长和全国的作曲家、指挥家50人共同研讨中国交响乐的创作和未来发展。
2019-01-14
-
李谷一忆《乡恋》 文艺创作不应独此一家
2018年10月20日,北京国际摄影周开幕,李谷一在开幕式晚会献唱《乡恋》。
2019-01-13
-
曲艺家李广宇的“博”与“专”
李广宇先生是当代中国知名的曲艺家或者说文艺家之一。
2019-01-11
-
演活了谷文昌的辛柏青
如果说哪部主旋律戏剧作品能够生动、好看、接地气,抓住观众的心,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谷文昌》一定是其中之一。
2019-01-08
-
我的艺术路径
一 我导演的剧目虽然大都是戏曲作品,却不是真正的戏曲科班出身。
2019-01-08
-
写一出好戏是使命,也是幸福
“从生活到戏剧的耕耘,要像农民种地一样,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
2019-01-07
-
丁聪的老爸:丁悚
说起丁聪,一般老百姓都知晓,他是漫画界的翘楚;可说起丁悚,一般人就有点茫然,再说那个名字“悚”,又有点生僻,肚里没点墨水,还容易把它读成“束”音。
2019-01-04
-
吴文芳:资讯泛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我的2018年,复杂的一年?没有方向的一年?开心的一年?又老了一年的一年? 全都对,特别是最后的那个问题,我又比去年老了一年。
2019-01-02
-
王文澜: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工作的“主旋律”
中国日报社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我这年工作的“主旋律”,参与了社内社外多本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画册,像我们中国日报社内有《百名摄影师聚焦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画册,社外给《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作序等。
2019-01-02
-
本命年天降“名优” 36岁闫锐 人艺“台柱”养成记
北京人艺的后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年龄长幼、资历深浅,最靠近侧台的化妆间归属演出剧目中角色最重的演员使用,有时是一个人,而像《茶馆》这样的剧组,则是由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共享。
2018-12-26
-
王兴东:用电影为时代留下证据
“想当年在长白山当兵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当编剧,更没想过还会被认作一个‘著名’编剧。
2018-12-26
-
14年他帮助2万盲人“看”电影
日前,一个特殊的电影节在北京拉开了帷幕——北京盲人电影节,看到这里很多人心里可能都会产生疑问:盲人怎么看电影?笔者也是带着这个疑问参加了“北京盲人电影节”的开幕式。
2018-12-24
-
任鸣:拉开大幕才是真的
“舞台就是戏剧人的艺术生命,戏剧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把出作品、出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和责任,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记录我们这个时代,表现我们这个时代,证明我们这个时代,努力创作出能够表现北京气质、北京风格、北京韵味的精品力作。
2018-12-24
-
张和平:市场打磨出的文化官员
张和平 歌曲《糊涂的爱》《不见不散》《想说爱你不容易》,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甲方乙方》《红色恋人》;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联欢晚会,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这些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作品和重大活动,彼此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在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张和平。
2018-12-20
-
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者——黄会林
11月的最后一天,84岁高龄的黄会林一大早就来到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九届年会会场,尽管筹备会议的工作有条不紊,但她还是更愿意亲力亲为,最后再认真检查一遍桌上的嘉宾桌签。
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