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子平:我所知的德培兄
“真实的昨天是如何产生于其反面,如何在我们说话过程中经历曲解、整形、遗漏、歧义、时空颠倒,掺杂着今日之创伤和误认。
2023-12-22
-
“魔都”一词的由来及其知识谱系
一百年前的1923年,日本大众作家村松梢风(1889-1961)首次到访上海。
2023-12-22
-
谭嗣同的上海坐标
1898年,谭嗣同为变法献身,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终年33岁。
2023-12-22
-
还原一位学术大师——赵元任档案整理纪实
赵元任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是世界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
2023-12-21
-
叶永烈访瑞金
作家叶永烈曾说,他的作品是“跑”出来的。
2023-12-21
-
女作家入史与新文学史建构
引言 作为一个“舶来”概念,“文学史”在我国并非古已有之。
2023-12-21
-
周瘦鹃的花草情缘
江南三月,古城苏州王长河头周家花园里,参天的古树,盛放的鲜花,姿态万千的盆景,斑驳的假山池塘,无不令人触动。
2023-12-20
-
倪志云:我思念那个思陶的人
这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论》,是已故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鲍思陶兄遗著。
2023-12-19
-
李庆西:在文学现场——纪念程德培兄
又沉浸在哀乐中,那天送别会上,见到许多熟悉的面孔。
2023-12-19
-
尹汉胤:赤子情
1937年冬,日寇侵占苏州后,由太湖乘快艇开始进犯宜兴。
2023-12-19
-
高士茔地青长在——梁启超墓园探访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至今仍是无数学子表达自强心声之时的首选佳作。
2023-12-19
-
林语堂的西南联大之行意外惹争议
在抗日战争中,大家对于物质文明更重要,还是精神文明更重要这一时代命题,有着与今天并不一致的看法。
2023-12-19
-
郑杭生先生的家国情怀
郑杭生先生弘社会学之道,致社会良性运行之善,寄身翰墨,孜孜以求,为文章经国之大业,勤勉一生。
2023-12-18
-
“秋瑾”很小,“二十世纪中国”很大
1908年2月25日,生前的弟子、好友在杭州凤林寺为秋瑾开追悼大会。
2023-12-18
-
回忆少年时的邻居:黄药眠伯伯
今年是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作家黄药眠先生的120周年诞辰。
2023-12-18
-
“十七年”杜甫研究与杜甫主题小说创作的互文性考察
中国文学自现代以来,杜甫就是极具当下性意义的作家。
2023-12-15
-
作为“一代人”和成为“一个人”
上篇 赵园老师是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这批研究者后来被称为“第三代学人”[1]。
2023-12-15
-
谢其章:读《围城》随感
1990年开播的《围城》电视剧,从电视看到电脑看到手机我看了不止几十遍,经典台词滚瓜烂熟。
2023-12-15
-
黄家宜和蒋仁宇——《小团圆》里的表姐和表姐夫
张爱玲1977年12月3日写信给宋淇邝文美,提到有个故事,但“目前不预备写”: 这人发现他绝色的太太嫁他完全是因为他是前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儿子——她本来对介绍的对象很满意,但是因为想激起强烈的感情,故意去挑逗妹妹的对象使他妒忌——不料弄假成真,姊妹对调——向她报复,留在大陆。
2023-12-15
-
一位老编辑的“天鹅之歌”
戴文葆先生(1922—2008)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编辑学研究的先行者,曾任人民出版社三联编辑部副主任,荣获首届“韬奋出版奖”,获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
2023-12-15